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理论文摘 > 正文

日本设计:物质上的表情

2006-06-12 2233 0

  《未建成/反建筑史》

  作者:矶崎新

  版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

  定价:68.00元


  《安藤忠雄论建筑》

  作者:安藤忠雄

  版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版

  定价:30.00元


  什么是日本设计?可以追寻唐风的悠久历史,从日本料理店的装饰器具说起,也可以在丰田车、索尼游戏机的造型上发现,最好还是去东京,登上如同哥斯拉一样的六本木森大厦俯视整个城市。

  矶崎新和安藤忠雄可以说是当今日本建筑师中的两极,甚至是日本设计个性的两极,在他们中间是其他所有的人。矶崎新有一种特别强烈的社会性的焦虑,他说这是二战给他的记忆,“城市在一瞬间破灭,即使是建筑、混凝土——诸如此类坚硬的材质,也会在刹那间被摧毁”,他到东京大学求学的时候,战后第五年的东京仍然是一片废墟,很多人住在轰炸后残存的房屋里。紧接着是上世纪60年代的学生反主流文化浪潮、民主运动,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的矶崎新具有知识分子的分裂气质,让他更喜欢思考城市的未来景象,设计中也充满对立、断裂和空白元素的剪接。也许这也是日本和西方文化强烈冲撞——二战和战败从文化层面来说确实如此——引发的精神症候。

  居住在东京的矶崎新有意和城市对抗,和建筑学对抗,当东京再次繁华起来的时候他却发出“城市的未来是废墟”的预言,这种左派知识分子的气质让他在日本设计师中显得与众不同,似乎也更得到欧洲人的赞赏。不过,他还是不得不在城市中发现设计合同,早年日本的大规模公共建设给他们那一代建筑师创作的机会,80年代则开始国际上的项目,到90年代中后期转而在中国发现机会,深圳、上海、北京都有他的设计。

  安藤忠雄是另一种特立独行,没有任何建筑学学位,没有得到过任何建筑大师的培训指导,也不会发表任何建筑宣言。他沉溺在个人的微观世界里,靠旅行和阅读自学,行走中绘制的建筑速写图就是他的师承。他不需要矶崎新那样依靠社会性话语提供支撑,而是用清水混凝土建筑起自己的世界。其实,他当过一段时间的木工学徒,他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完全的木结构——1992年在西班牙参览的日本亭榭,在他的混凝土上附着有日本幽暗的审美意识。

  现在,中国的建筑学生往往要把安藤忠雄、矶崎新作为参照,在平面设计业抄袭日本的现象则相当普遍,如何振兴中国设计成为新的话题。事实上,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也多有关于“和洋折中”、“全盘欧化”的争议,在长期向欧美学习之后,矶崎新和安藤忠雄这样有创造性的巨匠应运而生,并伴随日本经济的茂盛而在80年代走上国际舞台。想想这也不过是五十年来的事,可是处于僵硬体制下的中国建筑师有很长时间不仅没有权利如矶崎新那样梦想、发表宣言,甚至也不被允许探索个人的道路,在众多象征性的建筑后面,是大时代里佝偻着身子的设计师。(书评 周文翰)

(CSC编辑)


21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