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余年来,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中国,陆续出现了一座座地标性建筑,之所以称之为地标性建筑,是因为它不仅功能影响面广,意义重要,而且规模宏大,造型新颖、奇特,令人震憾。本文以调侃的方式将这些地标性建筑形象,造型特点方面用两句话七个字的口语来概括,即“跳逍遥舞”、“乱照相”。特别要说明的是,用这两句话并无贬义,只是为了方便大家记忆这些形象取胜的标志性建筑设计的突出特点。其实际含义为: 1.“跳”——出挑、超级悬挑 2.“逍遥”——切削、摇摆、旋转、扭曲、错位、滑移 3.“舞”——舞动、流动、动感 4.“乱”——杂乱、无向度、怪异、不可理喻 5.“照”——罩、笼罩、包络 6.“相”——象形、象征、寓意 一、 跳——挑、出挑、悬挑 建筑“悬挑”自古有之:建筑物雨蓬、住宅阳台、平台、露台(如赖特的流水别墅),近代剧院二层挑台,体育场雨蓬、大的到20余米。其平衡都是利用天平原理,也即横杆原理,中间一个支点,两边力矩平衡。这种结构自重为主,使用荷载为辅,都比较轻,且多数情况下为三边支承。当前某些建筑,其悬挑长度之大,荷载之重是古今中外前所未有。 二、 逍遥——切削、摇摆、旋转、扭曲、错位、滑移 通常高层写字楼体型一般都比较方正或规整,最普通的形式是下大上小逐渐收缩,有时采用切角、分体组合的手法使其变化,并利用立面线条、材质(玻璃、铝合金、不锈钢、石材)和细部的不同,加强其表现力。最终达到挺拔、壮观的形象。 而当前的地标性建筑多采用的新手法是将平面进行旋转、扭曲、错位、滑移。例如:基本平面是方的或圆的,十分简单。但随高度的上升,外轮廓线在不断位移,根据不同的位移方向和位移量,立面在微妙的变幻,产生一种动势外观,好象是在摇摆、扭动。再配以顶部或侧边的切削,使建筑物显得挺拔峻峭。 三、 舞——舞动、流动、动感 曲线利用在建筑造型上,自古受到推崇,十九世纪西班牙建筑师高迪就说自然界不存在直线,直线是人生硬创造的,曲线才是最美的,因此他的建筑上简直找不到直线,将建筑之曲线美发挥到淋漓尽致。但长久以来,曲线也只是被简单地运用在建筑造型中,主要表现为单向平面曲线,最多做到圆形、球形,且大多数为对称式或重复运用。 当前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出现很多曲线、多曲面、多向性曲线、曲面、曲体,同时出现在一个建筑的情况。曲线天生具有“舞动”的本性,因此在经过精心组合之后,使这一特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给人以强烈的动感,使人感到优美、兴奋、活跃和充满生机。 四、乱——杂乱、无向度、怪异、不可理喻 这是当前建筑创作中的一种流派,但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震憾力。已经逐渐被人们接受甚至被追捧,其中以美国建筑师盖里为代表。 这类建筑的特点是,你一下看不懂它是怎么回事?就象毕加索后期的抽象画,不是一下子能理解。但它给你的感觉就是印象深刻,过目不忘,如果进一步对它进行分析,也许会慢慢发现它深奥的道理。 五、照——罩、笼罩、包络 这是指处理同一性质但分类不同的建筑群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法。一般的规划设计做法是,对同一性质不同分类的几栋建筑,在规划设计时是让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并与周围建筑群合理协调。而当前出现的一种新的手法是,在保持它们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将它们彼此靠拢,再用一个外壳将它们笼罩成一栋建筑,这样做的结果是,节约了用地和配套设施(水、电、空调、花园等),而且由于建筑体量大大增加,容易处理与周围建筑的关系。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周围多为大建筑,这时本建筑可与之协调,二是周围多为小建筑,本建筑可突出自身,成为该片区的重点。 六、相——象形、象征、寓意 象形建筑历来有之。许多建筑创作在立意之初,就确定了一个要“象”要“似”的目标,最后通过建筑的型体来表现。以往象形建筑对“形”的确定不外乎两种情况:(1)选择与建筑物使用功性质有关联的物体形态,如银行,选择钱币。(2)选择与建筑物所处环境的特点物体形态。如在海边,选择帆船。而当前,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发展,象形建筑出现多元化发展,除了上述两种,还有用信奉物、民族、地域、历史文脉特征物和人对某种物质的感觉作为形的选择。 在表现形式上,也出现了不同的表达层次,有形似的,有神似的,也有形神之间的,还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似的)。在表现水平上,更是差异很大。同样一个形,由于建筑师的水平,其结果完全不同,主要取决于建筑师的素质、修养。 针对某一个象形建筑,往往是褒贬不一,特别是形越象的,议论就越多,越是抽象的,反而容易被人接受,因为毕竟是建筑,使用才是第一位的。 以上是笔者对当前地标建筑创作特点的简要分析。其中内容侧重点是外观造型。对于外观造型,随着当今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建筑审美观发生巨大变化,对传统的早已熟悉的东西不再一味认同,而转向对更新奇更深层次的艺术形态的追求。改革开放的政策,正使这一追求得以付诸实现。对地标性建筑的设计方案,国内外建筑师同台竞技试比高低,打破国界,谁的好就用谁的,从而出现了今天在中国土地上,外国也没有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但中国建筑师没有触及过,就是外国名大师也是在他们长期积累的创作经验基础上费尽心机才做出来的。因而它即使不是完美无缺,至少也可以令人震憾,耳目一新。这对于一个地标性建筑,其重要性太大了。一个新的地标性建筑的出现,往往给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前面提到的悉尼歌剧院、毕尔巴鄂市古根海姆博物馆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部分国内建筑师对上述现象存在这样那样的担忧:怕外国名师的作品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文脉;怕造价太高,浪费了国家资金;怕设计市场被外国人占去……其实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担心。人类文明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艺术形态,才真正符合文脉传承的历史规律,就象在罗浮宫前出现了一个玻璃金字塔,在古老的白宫前出现一个完全现代形式贝氏美术馆,一点不矛盾,相反却带来了生机,为什么故宫面前就不能出现一个“巨蛋”呢?怕造价高,造价当然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多花一些钱是必要的。笔者最近在悉尼游览歌剧院时,工作人员向人们介绍了歌剧院造价超出预期的几倍后,总结的一句话是:这跟它后来所产生的影响来比完全微不足道。怕设计市场被外国人占领,国人活动范围越来越少,甚至认为是崇洋媚外,这不用说是闭关自守或本土主义的思想。在国外,一个国家邀请另一个国家建筑师来设计本国的项目并不鲜有,那是为了对这个项目负责,对这个地区负责,不存在丢脸不丢脸的问题。何况现在国际竞标时也都有国内单位参加。实际上,也有一些重要项目是国内建筑师中标的。前面提及的“兰牙水晶”就是一例。竞争才有比较,竞争才出新意,竞争才能进步。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建设时期,全国各地除了大量兴建住宅外,还有不少公共建筑也将更新换代,大城市已经陆续出现一些地标建筑,而且项目越来越多,面越来越广。上面提到的一些创作特点也许可以丰富我们的创作思路和处理手法。这正是本文期望达到的目的。 (CSC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