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理论文摘 > 正文

绝不向中性审美屈膝

2006-06-12 12725 0



一个多月前的北京饭店,“益鑫泰”第六届中国时装设计大赛的决赛现场。每个模特上台之前,陈燕琳进行全身审查,比如围巾绕一圈还是两圈,帽子朝哪个方向戴。最后一个模特登台后,她终于可以偷偷地跑到T台侧面看了一眼。
她表情疲惫,因为连续两天彩排到凌晨4点。不过她的设计作品获得银奖、上台领奖的时候,她开始恢复兴奋,夹杂着一点和金奖失之交臂的遗憾。
当然,这个时刻,是一个时装设计师最引以为傲的时刻。



绝不向中性审美屈膝

陈燕琳的审美情趣,绝对在传统的道路上走得不偏不倚。不论现在的“第四性”、“孔雀男”、“植物性男子”风气多么的越演越烈,她就是不喜欢中性化风格。“男人就要像钢似的,女人就要柔得像水似的。中性化会让我腻味。”

这次的“益鑫泰”大赛主题是男装,陈燕琳毫不犹豫要在作品中体现男子汉的英雄气概。她把作品命名为“天地英雄”,就像那部同名电影一样,绝对的男性化。电影里至少还有赵薇做些微的花瓶装饰,陈燕琳的设计作品里却连一点女性元素都没有。某一天,她翻看杂志,目光聚焦在二战时期飞行员的画面上,以往所有积累的关于飞行员的灵感突然就整合为清晰的想法,她决定以此作为设计主题。

她取出一件钉满柳钉的男装夹克展示给记者看,这件在整个作品套系中最后落选,也是唯一“幸存”的,决赛作品都被大赛组委会保存。彩排时,两位男模很中意她的作品,她就开玩笑说:“拿去吧拿去吧。不过比赛完了,你们只能找组委会去要了!”
而这件惟一的幸存品,她就收藏在家里。“可惜这件衣服太大,我先生穿不了,只能作为纪念品啦。”

赶参赛作品总是忙到抓狂

因为父亲是大学里的油画老师,小时候陈燕琳开始学习美术。不过,这也有一个“反面”影响,她年幼时就做了人生道路选择:放弃油画,做服装设计。“做服装多好,不会和油彩打交道,不会脏兮兮的。雕塑又要和泥巴、钢铁之类混在一起,太累了,我这体格哪行啊。还是针线啊布料啊好,想穿什么就自己做,女孩都向往的职业。”

后来她报考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果然实现儿时梦想,可以经常给自己做衣服了:大红的棉袄,卡通的背带裤,小花裙子……1989年,她参加了巴黎国际青年时装设计大赛,获得了优秀奖,差点就拿到了每个参赛国家的最高奖——国家奖,可惜最终还是错过了。到现在这仍然是她的一门憾事。

真正把服装设计作为职业之后,她体会到小时候永远不可能想到的艰苦了。两年前参加“汉帛奖”,她和几个老师,加上三四十个学生,足足赶了一个星期,每天都是4点多才睡,然后8、9点爬起来继续。她的脑子里压根容不下除了作品之外的任何物质,你说别的什么她都不在状态。

两年后的“益鑫泰”,作品返工了四五次。要把细绳子压进皮料里形成纹路,实验了好几次,光是绳子都用了庞大的6捆!

每次赶完参赛作品,她就对自己放狠话:我再也不想做了!可是这种誓言她很快就会背弃,她又开始痒痒了。“看看,这就是我们AB血型人的矛盾。”有时想随遇而安,随意地生活,可是一旦有机会出现,怎么也舍不得放弃,一定会全身心投入。毕竟,“一个设计师在乎的是作品里有多少能留下来,即使是从没见过市面摆在家里,也是自己生命的延续。”


人物话本

每次比赛都拿银奖,上不去


深圳杂志:两年前的“汉帛奖”得了银奖,今年的“益鑫泰”又是银奖,很不甘心吧?还是觉得自己的能力就拿不了第一?

陈燕琳:我也想跨一步上去,可就是冲不上去!后来又想,自己尽力就行,毕竟当时做到自己最满意了!今年的金奖获得者,参加过许多大赛,经验比我丰富,能力上还是有差别的。我还是比他差远啦。

深圳杂志:你参加的这两次比赛,一次是非常柔的棉布女装作品,一次是刚硬的男装。风格如此迥异,你把握上没困难吗?

陈燕琳:设计师必须具备这种能力,不同风格服装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我喜欢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做女装就要雅致到极点,雅致得小鸟依人,男装就要像二战时英雄上战场的感觉。不过因为年龄关系,适合十八九岁少女的各种拼接元素的前卫服装设计是我的弱项。

深圳杂志:你说中性化会让你腻味,那看到李宇春、以及今年的超女新版李宇春厉娜,你会腻味吗?

陈燕琳:社会还是需要各种风格并存的,需要雅俗共赏嘛。不喜欢中性化只是我个人的意见而已。不同的年龄层之间代沟确实太大了,我年轻的时候还留过板寸头呢!除了年龄,我觉得对中性化的审美还与涵养、审美水准相关,年轻时会觉得中性化很时髦,到了三十、四十岁可能就会觉得自己那时候特傻!

深圳杂志:你说“服装是需要文化内涵的”。你所说的文化是指什么?

陈燕琳:艺术都是相通的。我们可以从别的领域吸收一些东西附加到服装上。我除了服装设计,还会设计纤维艺术作品。它的概念是从早期的壁挂毛毯扩展而来,有点类似装置艺术。甚至服装也是纤维艺术作品的一部分,是“软雕塑”。从行外来看自己的专业,思维空间更大,视野更广,就能给服装赋予一些概念性的文化性的东西。

深圳没有我欣赏的服装品牌


深圳杂志:当年你开始教服装设计时,几乎没有实战经验?

陈燕琳:没有实践经验就教学,确实是一个弊病。不过清华美院给了设计师一个很坚固的基石,让你能迸发出来。一路上我在实践中积累,也在教学中积累。

深圳杂志:时装设计师一般的道路是创作个人品牌,或者服务于某个不错的品牌。“时装设计专业老师”听上去和时装设计师还是相差很远。你觉得自己不合适走品牌经营的路吗?

陈燕琳:每个设计师都想拥有自己的品牌。可是都去做品牌了,谁来管教育呢?我1993年进入这个学校,就基本上确定了我的人生道路是沿着研究领域。虽然现在的品牌经营者很多不是专业人士,可是他们一有天分,二有经验,这两点都是必须的。而我可能缺少市场的敏锐判断力。

深圳杂志:有欣赏的设计师吗?

陈燕琳:DIOR的鬼才设计师John Galliano。

深圳杂志:他和你的设计风格差异太大了!

陈燕琳:正是因为异样的风格,可以从他的作品里吸取细节元素为我所用,比如材质,比如层叠的手法。还有Mc Queen的诡异风格。大师的作品就是可以让你吸取对自己有用的。
国内的设计师,比如张肇达,我觉得他的精神比作品更重要。以他的财富和地位,完全可以享清福,可是他仍然执着于高级成衣的事业。

深圳杂志:深圳可以说是中国的女装基地,可是众多的女装品牌中真正的名家很少,突出的设计师也不多。你认为原因是?

陈燕琳:深圳服装行业确实旺,也赶潮流,但深圳服装行业仍然大多处于一种加工状态。深圳目前仍没有真正的服装设计大师,这里商业气息太浓,历史积淀尚须丰富。我感觉,深圳存在一些文化人,但他们的状态是孤立的。对设计师来说,深圳也缺少一个很好的展示和交流平台,我认为应该大力把本土设计师推出去。这一点大概还没有受到重视。

深圳杂志:对于深圳一些比较有名的品牌,比如淑女屋、季候风、歌力思,你怎么评价?

陈燕琳:名牌是相对的,并不是说深圳就没有自己的名牌,只是不如北京等城市那么有文化内涵。我很欣赏广州一个品牌——例外,真正有一种设计品质和精神内涵,对服装的认识也特别个性化和自然。深圳的品牌在商业路线上走得比较成功,比如上述几个品牌,但从设计上看几乎没有我所欣赏的品牌。

陈燕琳编年史

时装设计师,深职院服装设计专业教师
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93年,进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任教。
2004年3月,获得“汉帛奖”第12届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银奖兼最佳面料创意奖。
2006年3月,获得“益鑫泰”第六届中国时装设计大赛银奖。


代表作品:


获得“汉帛奖”的设计作品原稿


布衣流转




143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