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理论文摘 > 正文

国家大剧院地下建筑揭秘

2006-06-12 5756 0


按照最新计划,国家大剧院将于明年2月基本完工,2007年4月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正在建设的国家大剧院是神秘的。它那巨大的椭圆形钢结构壳体是怎样吊装的?剧院的建设都用了哪些先进技术和材料?记者走进了已初具规模的国家大剧院工地,了解到了大剧院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及破解之术。

【揭秘一】6740吨钢梁架起穹顶

国家大剧院是椭圆形状,连续钢网架结构。

东西轴长212米,南北轴长114米,中间没有支撑,是目前我国跨度最大的壳体钢结构建筑。

国家大剧院业主委员会党委书记王争鸣介绍说:“国家大剧院大得几乎可以把工人体育场罩在里面。”如此大跨度的建筑,如何保证其稳定性是最重要的。不仅要抗震,还要抗风雪载荷。

大剧院的钢网架是用很多横向和纵向的钢梁拼出来的,总用钢量达到6740吨。在吊装钢梁时,使用了国内最大吨位的吊车。“钢结构的焊接点已经数不清了,仅现场的焊缝就有33公里长。”王争鸣说。

国家大剧院穹顶表面面积达3.6万平方米,主要由银白色钛板构成。钛板每块长1米,宽0.6米,一共铺了2万多块。在焊接钛板的时候,因为钢结构的外层是防水层,很光滑,因此,施工人员在防水层上面安装了金属卡子,然后再与钛板焊接。

据了解,国家大剧院的土建结构工程、壳体钢结构以及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等,都达到预期质量目标,还获得了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质奖。

【揭秘二】大剧院六成建筑在地下

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但其实际高度要比人民大会堂高很多,因为国家大剧院地下的高度有10层楼那么高,其60%的建筑在地下。

为保证长安街上的建筑不高于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掘地32.5米。但在施工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因为天安门广场地区是地下水较为丰富的地区,挖8米即见地下水。要挖到地下30多米,把水抽上来会形成5平方公里的大漏斗,造成地面建筑下沉的后果。而且,大剧院所在的地区是两层承压水,挖到地下32.5米时,地下水的压力能把大剧院顶起来。

解决这两个困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施工方请了国内一流的工程地质专家、水文地质专家制定综合方案——制造地下连续墙。就是用混凝土做一堵围墙,让它形成一个桶,使外面的水不能进来。再用24眼井把“桶”里的地下水抽出来,用回灌井返回到地下。

【亮点一】演出厅手机信号随时控制

在解决手机信号问题上,国家大剧院实现了创新设计。

观众用的手机制式很多,移动、联通、小灵通,而工作人员还要用无线对讲机联系。如果不同的通信方式用不同的天线的话,成本高又难看。

因此,国家大剧院请来通信专家,把这几类通讯方式用在同一个天线上,制成只有A4纸般大的板子,放在大剧院各个厅屋顶的不同地点,实现了信号的全覆盖。

另外,演出厅的信号还可以随时控制。即在演出期间,手机信号被切断,观众不能接听电话。而演出完毕以后,信号恢复。

【亮点二】三色标识帮观众识路

大剧院因为是椭圆形结构,因此无法分层,在国家大剧院转一圈至少要一个多小时。为防止观众迷路,在道路标识方面采用了多种方法。如用颜色加以区别。国家大剧院的歌剧院主体颜色是红色的,音乐厅是蓝色的,戏剧场是绿色的。因此地面也用相应的颜色加以引导,观众可循着颜色去往各个厅。





58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