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理论文摘 > 正文

张同禄:不能让景泰蓝断了“香火”

2006-06-12 4548 0



与自己的社会地位比起来,张同禄在文博会上的展位多少显得有些“寒碜”:几平方米见方的一个小房间,桌面上堆着小型的景泰蓝工艺品;过往的顾客不时停下来,一边选购一边讨价还价。几乎没有人注意到有一位衣着随便、体型略显富态的老人站在一旁。他就是张同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当今世界上唯一健在的精通景泰蓝设计制作艺术的人。

艺术人生源于一场“误会”

张同禄小时候酷爱画画,立志做个画家。“当时看了一部电影,里面有句台词说一个景泰蓝艺术家‘妙笔生花’,我就想当然地以为景泰蓝就是画画”,张同禄说。17岁那年他报考了当时的北京工艺美术厂景泰蓝专业。

46年来,经他手设计的景泰蓝产品近万种,总市值1000多万美元,为国家创造的外汇不计其数。其中一件“华泰保庭炉”,眼下的市价已经达到140万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张同禄就成了业界公认的中国景泰蓝第一人。

花甲下海延续景泰蓝“血脉”

张同禄却对记者说,他现在的真实身份是一个下岗工人。

2004年底,中国最大的工艺美术生产基地——北京工艺美术厂因为连年亏损而宣布破产。在决定破产的职工代表大会上,张同禄是企业领导层中唯一一个没有投赞成票的。但这改变不了什么:张同禄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景泰蓝第一人的身份,成了个下岗工人。

其实下岗对张同禄来说并不会造成严重影响。“我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作为工艺美术大师,国家还按月发补助,绝对不愁吃穿。”张同禄说。

可是张同禄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奋斗了一辈子的景泰蓝艺术走向衰亡。于是,2005年,从没做过生意的张同禄,在63岁的时候下海了——他动用毕生积蓄,召集10多个北京工艺美术厂破产后失业的景泰蓝技师,成立了一家工艺品有限公司。

下海之后,张同禄成了个大忙人,除了搞设计、抓生产,还要满世界跑销售。“一年365天,没有一天晚上12点前能睡觉的”,张同禄说,“但是如果我们不拼命干,景泰蓝艺术就可能失传,所以我没法停下来”。

心血结晶让景泰蓝“起死回生”

让张同禄欣慰的是,他的拼搏已经开始得到了回报:曾经一度走向没落的景泰蓝,在他的手里又恢复了活力,过去景泰蓝只能附着在铜胎上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去年张同禄突破这个限制,在木质和其他金属材料上也绘制出了景泰蓝;过去景泰蓝都是一些以瓶、壶、罐的形式出现,去年张同禄却做出了景泰蓝屏风、景泰蓝壁画。更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嘉庆年间失传的铸胎景泰蓝,在张同禄烧制试验2万多次之后,去年又“复活”了。

最具突破性的是,景泰蓝现在已经不再仅仅是古玩架上的摆设。去年张同禄在哈尔滨火车站广场建了一座6米高的景泰蓝“金鸡”,让景泰蓝第一次走到了室外,成了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内心愿望用景泰蓝扮靓深圳

张同禄这次来深圳参加文博会属于“试水”性质。他带来了价值从数十元到上万元不等的一批景泰蓝工艺品。

“一回生二回熟。”张同禄说。他说,像景泰蓝这样的古典工艺,集铸造、雕刻、绘画艺术于一体,又有丰富的文学、历史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很有品位的收藏品,总有一天会得到深圳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此外,张同禄还有一个想法:用景泰蓝扮靓深圳。他说,眼下把古典工艺融入城市建设正在成为风尚,新建的中央广播电视塔就大量使用他做的景泰蓝贴片,代替瓷片。

张同禄说,深圳作为一座新兴的城市,不妨适当地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古典因素,如果景泰蓝艺术能够为深圳的市容增光添彩,他将感到非常荣幸。“景泰蓝问世几百年,传到我手上,我必须让它有新的发展,故步自封的后果必然是走向衰亡。如果我们不拼命干,景泰蓝艺术

就可能失传,所以我没法停下来。

简介:

张同禄,生于1942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获得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代景泰蓝艺术代表人物。



49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