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理论文摘 > 正文

二十一世纪设计教育之展望

2006-06-12 7362 0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设计领域,处在了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再度演变过程之中。设计之价值应随社会价值的变化而变化。本文试从上述观点出发,展望21世纪设计环境、内容、方向的变化,并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能动地阐述对应这些变化的设计教育内容与方向。

一、21世纪的设计和环境

  正如众多社会学者所主张的那样,知识社会已经来临,当前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过渡。如果说工业社会是以石油等能源和硬件物质为主要资源的话,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则是以网络资讯和知识创新为资源,并以其流通为中心的社会。

  以社会理念特征而言,在昔日的工业社会,重视分析性思维和机械性为基础的普遍价值标准,以及对立性思维为基础的物质价值,形成了生产与消费、革新与变化、欲望与财物为生活基础的主要价值。重视物质的工业社会,最终引发了资源和能源枯竭、并形成了威胁整个世界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被称为信息、知识社会的未来社会,理论家们的共同见解是:它有别于工业社会,它更加重视均衡思维的“精神性”,更加重视以地域固有文化为底蕴的“价值观多样性”,更加重视通过计算机通讯网络连接这些精神和价值观的“区域化有机融合”,更加重视以宏观角度对彼此不同的系统、环境因素一视同仁的“整体性”思维。此外,在人类生活中,预计对精神的重视和计算机、通讯网络的发展,将带来“经济的电脑软件化”,使用和可持续、传统和稳定、品格和含义等,将成为生活的模式。人们的生活观,将从工业社会成熟期追求经济富足的“物质主义生活观”,逐步移向“脱离物质主义的生活观”,即关心知识,追求文化与创作等趣味活动,自然保护、社区服务等多种意向,并使个人价值获得满足。大量生产、流通、消费的形态诱发了能源与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这些全球性严重问题所造成的社会理念和人们生活方式,正朝着“节俭型发展”和“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向转变。在艺术和社会领域,构成社会的“因素多元化”正得到认可,希望努力打破固定的形式和标准,消除主观性与强调人性等等。同时,人们对多样性为基础的“增进情感交流”之关切程度正在增长。

二、21世纪的设计内容和方向

  迄今的传统工业设计,主要涉及工业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单纯地给设计对象赋予造型特性,起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专业性作用;设计对象限于硬件性、物质性可视产品;设计内容通常停留于外形和表面。然而,超越物质性硬件领域的非物质的、软件的、非可视性价值等,将成为社会的主流,设计部门需要具有把上述价值包容入设计领域的积极姿态。

  第一,需要对设计领域、内容、方向拓展视野。
  迄今为止以三维硬件为中心的设计,可将其领域扩至软件。以往的设计内容为造型一边倒,一般通过形态、色彩、质感等,在开发最后阶段形成造型。这种设计内容,需要扩及听觉、嗅觉等感觉自不待言,还需要超越造型,把设计宗旨和含义包容于设计内容之中。

  以上述设计意识的转变为基础,塑造新时代的许多信息、多媒体、电子娱乐器具等,将具有设计的主导性创造价值。比如,现在设计者固然应设计游戏机的外形和画面的内部关系、游戏的特点,还应设计游戏的宗旨、含义,甚至构思。

  特别是在电子空间的设计,不能像既往设计那样,单纯地按媒体属性的感觉加以定义。例如,把图示设计作为二维平面属性理解,把产品设计与建筑作为三维空间理解,这种理解方式已不再具有意义。因为电子空间,空间媒体的区别,或者物质材料的区别,均不复存在。所有媒体都在电子空间这座巨大的“数字化高炉”里熔为液体。文字不再是单独的文字本身,图像不限于图像自身,语言、文字、图像、音乐,统统为了智能的思考而相互交汇,将不再允许“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区别。在某种意义上说,以前的设计,始终被认为是传达包装内容的物质形态和图像重于传达内容的媒介。与此相反,在电子空间由于信息内容即非物质性的知识本身已形成结构,需要具有更多智能的设计人才。

  可以说,成功的电子空间设计,取决于能否检索诱发自发兴趣的信息,了解使用者多样性文化感受,并将其制成有意义的结构。因此。我们将把制造这种结构的人们称作“电子空间设计者”。他们将在认知科学、心理学、程序、音乐、舞蹈、图解、电脑绘画、广告、服装、硬件产品设计、建筑等许多部门组成“流浪设计者”。

  在上述新的环境中设计者为了综合各个门类,需要有自由撰稿人这样修养的专业性。也就是:如果说创作造型美和视觉美,是以往设计者专家式专业性的话,未来的设计者,则应成为类似管弦乐团指挥者那样有综合性修养的“自由撰稿人”,能够依据所要解决问题的主题,综合其它专业领域,把作品升华为美妙的艺术和所希冀的文化。设计者为了发挥此种综合性作用,需具备能提出未来蓝图,并加以具体实施的战略家素养。

  第二,借助微电子工程学和新材料的开发,设计意识的重要性将显现出来。
  在一些领域,产品设计与平面设计之间或设计与绘画、雕塑之间的差异,可能日趋模糊。微电子工程学将进一步动摇产品体量的传统概念。换言之,因使用微缩技术,电子产品更趋小型化定义体积的三个要素中(具有X、Y、Z轴)的“Z”轴逐渐变薄,意味着最终扁平为X、Y的平面。无异于薄似一张信用卡的电子计算机已经面世,平面化产品将突出图示分解面(Graphic Interface)的比重。新近开发的“壁挂电视机和音响”,预示可获得同镜框中画面一样的质量。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将允许适合于过去生产方式的设计形式增加自由度。其结果,工业产品将打破同手工艺的界限而趋于欣赏用品化,最终获得雕刻的质量。立体与平面,图示与绘画,产品与雕刻之间的界限,都将趋于模糊、对以往艺术和设计的概念将需要重新予以定义。

  第三,对人们生活的设计,将转变为表达日常生活多样性和细微含义的形态。
  这意味着今后设计,将反映人们日常无数细微意向所造成的多样性价值。我们生活中的日常价值,不是以类似台球的结晶结构那样各自独立存在,而是如同气流在流动并连续地扩散。因而对于人们生活的设计,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从结论性观点出发轻易地加以类型化,或者无端地予以分析。

  关于未来设计方向,还应重视同包括使用者的对话及通过对话的情感交流。惟有取得可能受设计影响之使用者群体的有意义的协作、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民主的设计。通过与使用者在社会、文化、精神层面上的情感交流,才能创作出实用而有意义的设计作品。与使用者的对话和情感交流需要贯穿设计阶段、使用阶段等作品生存周期的全过程。为了使设计贴近使用者的愿望,设计者应取的态度是:倾听和贯彻使用者要求,重于设计者赋予本人的想法。通过与使用者的对话和情感交流过程,设计者对设计作品可以求得何为实际、如何连接使用者意图和含义的答案,并可获得灵感。例如,菲力浦公司设计中心主导的“未来梦幻”(Vision of Future),其各种未来设计方案至今仍陈列在菲力浦公司展馆,接受使用者的审查。通过对话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日本的游戏机“精灵’(音达马高奇)之成功,同样充分表明通过对话交流情感的要求是多么强烈。

  第四,环境问题,将要求在创造人们多样化价值的设计时重视努力使这些价值在人类、社会、环境的脉络之中总是彼此和谐协调,努力寻找他们的共同范畴设计的客体,应同其周围体系和整个社会、环境相和谐;设计所求的丰富多彩的美感,应具有以社会、环境整体角度或者伦理为底蕴的世界普遍性。出于上述考虑,设计者理应具备洞察社会与环境整体的广阔视野和社会责任意识,进而对设计作品随岁月流逝和自身变化而产生的结果(使用、维修、升级、报废)具有长期的责任感。

三、2l世纪的设计教育

  社会价值趋向正在摆脱过去由能源和物质、分离和分析、标准化所支配的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知识、文化环境社会。从这一脉络出发,关于设计教育目标方向,应超越昔日以工业与企业为主的物质经济和竞争逻辑为基点的教育,而应重视知识价值为基础的精神与物质、多样性与整体性、人性与社会环境价值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对这些价值的均衡探索,设法创造出和谐的人类生活环境。

  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时代要求还将重视新技术、未来生活、固有文化、国际化、生态环境因素,并从此出发同时将重视对事物的本质性诠释。因此,教育的具体内容、除技术和造型之外,应是随时代变迁所需的有关设计修养,即对未来社会、人类生活、设计经营所必要的认识论、现象学、人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尖端科学、技术、历史、社会、文化、环境的了解,确立价值观和伦理观,以及沟通、理论创新、市场经营修养等。

  未来设计教育的目标,应置于创造多样性、综合性、社会环境价值相互和谐的人类生活价值。为达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把设计教育方向转变为以实验、研究、开发为中心,促进教育水平的高级化。这意味着:大学同企业之间的障壁将徐徐崩塌并走向融合;设计大学将担当起风险经营的先锋角色;设计教育方向的很大比重,应置于开拓总体性视野,使研究、知识、创新、经营相互连结起来。

  传媒、信息服务、娱乐、修养、教育等行将成为支配未来知识产业的主要价值,对这些价值的有效探索和开发,也应成为设计教育的主要课题。


82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