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理论文摘 > 正文

我国当代的设计教育

2006-06-12 18115 0

  林家阳教授是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前任院长,现任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院长。他曾在国际上公认的第一个最早建立设计教育体系(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在设计艺术中对世界作出重大贡献的国家——德国,学习了六年。这对他设计观念的改变非常重要。林教授曾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教育体制下学习。从学生到教师,再从教师到学生,又从学生回到了教师岗位,后来又担任了教学领导工作。通过中西方教育比较,他能看得见我国设计教育方面的利和弊,优点和不足,并深切的知道现在学生需要什么、障碍是什么、冲破它的阻力又是什么。面对当今时代的竞争,林教授提出了设计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教育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设计基础教育如何冲破阻力去迎接挑战等问题。近期,他与陈幼坚先生一起在杭州主持学术报告会和讲学。在此期间,笔者与林教授进行了访谈。

  问:您在德国六年学到的最重要的什么?

  林家阳:我所学到的东西首先不是学校的,而是专业观念的提高。很重要的是社会对我的教育,教我如何做人、奉献、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进,如何面对困难承受压力,排除外力。这是对我很大的教育。德国学校给我的六个印象:一,德国学生的学习是没有人管的自觉学习;二,社会导航,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三,创造性思维教育贯穿了整个教学;四,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作业不是以结果为衡量标准,重视过程;五,高校教育有相配套的软硬件;六,学生的基本素质是这个国家能造就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艺术类的学生都是既文化好又专业好,因为艺术需要的是特殊人才。

  问:我国传统的设计基础教育的误区在哪里?

  林家阳:中国的美术教育来自于上世纪30年代,我们的前辈们从法国引进当时已经引起争论的传统的写实主义教育。但是,科学在进步,绘画不能守旧,应该冲破这个圈子寻找新的语言,进行创造性思维。德国卡塞尔大学的马蒂亚斯先生到无锡来,他说他看到了仰慕已久的全国美展。问及其感受,他跟我说:“所有的作品几乎是雷同的。”他说,“有一个画家,把一块丝绸画得比真的织物还要真,凭作品的精细程度肯定要画三个月或六个月,但是我不知道他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他讲得有道理,如果说这种被西方人早在100年前已达到的写实主义技巧,而我们的画家在这个时代还津津乐道的话,这就觉得可笑了。照相、数码有了,为什么还要画这个?我们要的是创新精神。传统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今天不需要我们把东西画像、画真了,时代不同对艺术的要求不同,对设计师来说画这个更没有用,我认为美学的东西要建立在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而不是先会画真然后再创造,当我们把东西画像了的时候,创新的能力和灵感已经彻底被抹杀了。

  问:传统考试制度和设计基础课的教学的弱点是怎样体现在目前国内设计作品的水平上的?

  林家阳:有的学校招生一万,带回来一万个伏尔泰来评分,60-90分没有什么差别,不合理的考试导致不合理的评判。几张石膏像暴露了我们设计基础教育的弱点,因为它在无形地鼓励学生们照搬照抄,求同弃异,而不是独立思考,创新寻奇。再看看我国近年在重大的美术活动中获奖的作品。这些获奖作品无不反映了我们设计教育的弊病。由四个设计师做的表达香港回归的招贴画,画面、颜色、调子都是一统的红色,设计元素均为龙,其颜色、元素、构图几乎同出一手!还有一幅香港回归招贴画,其元素是身着红装的儿童、和平鸽、万里长城、蓝天白云。1958年“大跃进”时代我们曾经用过这些元素,到了1997年的时候,还被不厌其烦地反复重复,甚至成了90年代最优秀的作品!可悲!其根本原因是在设计上只追求一些形式上和美学上的细节,而没有追求创意上的不同!这是违背设计原则和设计功能的。而这样的弊端恰恰就根植在我们以往的设计基础教育中。一般高校基础教育的作品是各种各样的石膏像,正的、侧的等等。我觉得关键就在这里,设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创造性人才。设计概念是什么?艺术加科学,要创造要发明。想一想我们的传统的基础教育,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进大学前后要对着一个石膏像没完没了地画下去呢?它教了我们什么?尽管你画了,它带给你什么?除了一些美学技能之外,再也没有了。

  问:您认为绘画专业和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课在教学目的上有什么不同?

  林家阳:所有专业的素描有共性也有个性,教育必须带有目的性,素描课老师必须要讲学这个干什么用!老师不讲目的,而是把美术学院的方法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就错了。学环境的、学产品的、学视觉的,画素描需理解结构,需要很严谨;而绘画专业的学生画是感觉。设计艺术院校不能培养拷贝师,应该是培养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

  问:您是怎样给设计类的学生上素描课的?

  林家阳:曾有教基础课的老师和我说,领导,请你给我多少画板、多少画架,还要有好的教室我才能教出好学生来。我告诉他,我不可能给你这些条件。我上素描课只用A4复印纸,不需要画架和画板,只要他有创造性,素描问题就解决了。我给你一个残缺不全的开关,你只要保持这个物体的基本特色,把它想象出来,完善这个画面。我的学生只接受了这个破开关,他就能创造出这个新的作品,因为无论从事任何一个设计,你接受的都是一个“限度”,需要你在限定的框架里创作。这个学生在发挥想象和创造的同时,解决了两个问题:美学和技能,那么我的素描课的目的就达到了。问:我们该怎样改革和创新设计基础教育?

  林家阳:我们必须要改变考试制度和传统的绘画基础课程,面对今天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今天的社会,首先,考试制度要创新,要考核出有创新精神和灵感的有天赋的学生,我在无锡的时候,高考试卷上出了这样的题目:“当苹果落地的时候,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你想到了什么?”经过考试发现,现在的年轻人的能力再也不能单纯地从传统的绘画技巧来考核和衡量。2002年考试前后正是《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引起社会轰动的时候。有个学生设计的泰坦尼克号是由苹果击落的。用语非常幽默:“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有的考生有非常敏锐的政治嗅觉——他把南斯拉夫发生的战争,和这苹果落地联系在一起了。通过中间元素过渡,巧妙地从炸弹变成了苹果。他下面配了一句话:“南斯拉夫人民需要食品,不需要战争。”这样的考核有助于发现我们的“千里马”。这些题做得好,并不是因这个学生的画画得好,而在于他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其次,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解决图形的真正问题。《图形创意》强调创造性思维方式,是设计基础当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它应面对产品、平面、环境、建筑、装饰、服装等所有设计专业,这是国内目前90%以上的院校还没有开设的课程,这也是我们设计教育改革的一个侧重加强点。传统的设计、绘画教育,是提倡美学和技能,而我们的设计教育应该提倡创造性思维。我主编的交点视觉设计丛书之一《图形创意》,书中通过九个星期的时间做了22件作业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比如,如何通过“鞋子”来引发我们学生的创造力?高帮皮鞋何其高?高得像长颈鹿;牛皮鞋如何坚固?像马口铁;鞋子是一个恒温器;鞋子非常柔软,像一只女人的手;反映鞋子的轻巧,可以令人健步如飞;鞋子是一个温馨的家,画一个鸟巢,等等。




205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