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理论文摘 > 正文

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校企结合

2006-06-12 10426 0

  设计是人类创造性、艺术性的造物活动,是对生活方式的探索,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如英国学者赫伯特·西蒙所说:“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是大自然所‘设计’的事物和人类所设计的事物共同组成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混合体。”

  在十几年前,我国的艺术设计院校不过10余所,而今年全国招收艺术设计专业的各类院校达到700余所,出现异常火爆的局面。这是可喜的,但同时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这么多院校进行艺术设计教育是否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真正有用的设计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断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艺术设计已经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出不可代替的作用。现在社会已经进入市场营销的消费阶段,市场竞争已经集中到设计的竞争上,设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产品的市场前途。因此这对于高等艺术设计院校来说,就要培养大量优秀的设计人才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早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就提出了“美术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美的产品设计。而1907年10月6日,在穆特修斯、贝伦斯、凡德·威尔德等设计师的倡导下成立了“德意志制造联盟”(德国工业同盟),它的宗旨首先就是“艺术、工业、手工艺应该结合”,在各界推广工业设计思想,规劝美术、产业、工艺、贸易各界优秀的领导人物,共同推动“工业产品的优质化”。这实际上已经给校企结合的设计教育思想提供了启示。1919年在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的主持下成立包豪斯设计学院,这是现代设计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在《包豪斯宣言》中有这样一段铿锵有力的话: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应该转向应用艺术。它倡导“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在教育模式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行工作室教学。包豪斯的这些思想完全可以借鉴到我们的教学模式中来,我们今天可以通过与相应企业的联合进行设计实践教育。

  通过校企结合模式,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上急需的人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具有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还可以掌握比较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他们可以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美国第一代的设计师中,雷孟德·罗维、提格、德雷夫斯等都是最优秀的设计师,他们当时并没有受过正规设计教育训练,而是在大量的设计实践中获得经验,做出成就。他们善于和客户打交道,善于把握市场信息,善于设计适应市场的产品。他们依靠设计帮助企业成功。他们使世界的其他企业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纷纷设置设计部门。今天的社会和市场,同样需要能力型的人才。例如德国的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布劳恩公司合作,形成著名的设计体系,堪称校企结合的典型代表。

  而现在我们看到一些院校毕业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处处不得意,不受欢迎,设计能力有限,更谈不上工作经验,这与其学校的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我们当下的设计学院往往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学术化”、“学院化”,设计实践教学太少,导致设计能力有限。设计毕竟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行为和文化行为。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中,我们期待艺术设计教育和企业的联合,让设计教育活动充分参与市场,给学生真正的设计实践,让设计活动在实践中创造价值,同时使学生具备适应市场的创意、决策能力和设计能力,全面塑造作为设计师的素质。

  可喜的是,目前很多院校已经出现校办工厂、公司,承接业务,一方面创收,打出学院的声誉,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研究所、广州集美公司等,这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和设计经验的积累。湖南师大美术学院设计系把远大集团、集美公司、湖南金苹果公司、湖南省国际展览公司、湖南广电传媒广告公司等单位作为固定的教学实践单位。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要改变“学院化”封闭教学模式,应当使设计教育和社会项目、企业产品开发结合,学生在企业、公司真正搞设计、做项目,让设计的产品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这才可以真正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学校和任课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安排学生按照专业进行相应的设计实践。

  总之,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寻找适应社会和市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应用面广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提高我国设计的水平层次。


117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