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美术馆将联袂主办的《中国极多主义》艺术展,于2003年3月14日至30日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展出,并将于今年12月5日至2004年2月1日班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美术馆。展览由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学者、批评家和策展人高名潞博士策划,邀请当代中国十七位艺术家:丁乙、申凡、朱小禾、朱金石、邢丹文、邬一名、宋涛、李华生、杨振忠、邱志杰、洪浩、徐宏民、顾德新、曹恺、梁月、路青、雷虹等参展,展示系列作品近百幅。 这十七位来自包括北京、四川、上海在内的艺术家,在瞬息万变的中国今日艺术中,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命题和实践落在基本的抽象元素的累积、叠加和无尽重复中。这些非常个人化的经验,日复一日。在看似没有变化的“时间”之维的延展中,意义从“无限”走向“虚无”,最终被消解。这种中国式的抽象主义一方面源自艺术家的东方式的理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对当代都市环境的反省。这一冷静而理性的创作方式曾经在八十年代的“理性绘画”中初见端倪。进入九十年代后,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和世界文化碰撞交汇背景下的社会、文化格局的变化,这一充满形而上意味的艺术脉络并未得到充分发展。这里展出的艺术家并不属于一个画派或群体,也没有宣言,然而这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彰现出一个相通的思潮和共享的方法论,融会了一定的亚洲人的传统思维习惯和艺术态度,无论自觉或不自觉,通向一种现代禅。因其在图式上与西方六十年代对日后的艺术理念影响深远的“极简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故而谐趣而精微地名之为“中国极多主义”。 “中国极多主义”体现在丁乙的《十示系列》中是不断重复却伴随着极大的随机因素的“十字”这一最为基本的符号,从1988年完成第一幅,至今已经十四个年头。在路青的绢地长卷作品中,则是日复一日地以绘制小方格的方式劳作。顾德新是中国观念艺术家中的宿将,在早年的作品中,直接将苹果、香蕉等水果直接铺排在博物馆内外,稍后一组捏肉的作品——每日将一块生肉捏至成为肉干,直接体现“极多主义”中很重要的私人性特质。此次他将呈现一组新的作品。曹恺的影象作品将文革期间的“红海洋”和如今摇滚文化中年轻人的痴迷与狂热用影太奇的手法穿插起来。邢丹文所展出的近作则通过实录美国加州向中国福建沿海小城倾倒的高科技垃圾,揭示出全球主义快乐面孔背后的真相。 中国当代艺术在整个九十年代,在全球化氛围中,生成和传播几乎同步并行。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却时时为一种新的“东方主义”或“后殖民主义”的解析所困扰。中国艺术家的民族性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性”,而艺术思考与实践也被简单地指定为或艺术家的个人生存状态这样单一的社会学分析,或惯性地从传统东方美学意义角度去解读,从而形成了一套易于识别和认同的符号。而今当关注点正飞速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艺术媒介和样式展开时,谨以此展览引入“极多主义”的概念,一方面稍退半步、探究一下那些被我们所忽略、悬而未决却至关重要的老问题,同时,也旨在对那些具有相似表象的东西方艺术文化样式——这一我们频频遭遇而深感困惑的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展览主策高名潞博士早在八十年代便与方兴未艾的中国新艺术息息相关,曾任《美术》、《中国美术报》编辑,发起并策划一九八九年年初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作为哈佛学人,还组织策划了在国际范围内享有盛誉的国际巡展《InsideOut:华人新艺术》(由美国纽约的亚洲协会主办,P.S.1当代艺术中心和旧金山现代美术馆协办)和《全球观念主义》(美国皇后美术馆主办)。无论是向非华人世界引介一个中华民族文化当代创造力实体,还是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脉络,都是拓展新的知识建构的大手笔。目前,高名潞博士执教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并应邀在中国重庆大学组建艺术学系。 伴随展览开幕,将于3月15日进行为期一天的学术研讨活动。届时,将借助“中国极多主义”展览所搭建的平台,邀请中外艺术史学者、艺术批评家、艺术家,就艺术方法论对新艺术探索的意义、中西观念主义艺术的交汇、艺术的个人化探索和公共展示之间的矛盾与调和,以及知识生产的有效性和知识民主等问题进行一系列讨论。 同名画册《中国极多主义》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配合展览同期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