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备案资讯 > 正文

蓬皮杜艺术中心中国当代艺术展

2006-06-12 6419 0

  作为2003年中法文化年的第一个活动,“中国怎么样?”的整个展览安排在蓬皮杜艺朮中心二楼的南大厅,展览空间有近两千平方米。展览的面积布局取材于中国古代围棋的布局,试图让整个展览富有现场感和参与感,从而向世界观众展示出一个富有活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形象。

  蓬皮杜艺术中心是建于20世纪70年代,为纪念法国前总统蓬皮杜的具有后现代建筑风格的国家美术馆,由于建筑风格奇特,从设计伊始就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该馆收藏了20世纪以来的现当代艺术精品。蓬皮杜艺术中心是法国最高级别的当代艺术美术馆,在世界艺术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次展览是中国当代艺术在海外最高级别的展出,同时也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蓬皮杜艺术中心首次以国家为单位组织的艺术展览。因此,这个展览受关注的程度可想而知。

  整个展览以旅美艺术家蔡国强的一起“爆炸”作为序幕。艺术家在展厅的门口砌出了一个约6米见方的火药图形,点燃导火线,随着一阵浓烟的消失,堆砌火药的底纸上留下了一座由火药残留物“书写”的典型的“中国塔”。走入展厅,整个展览按照4个方向展开。首先是历史与记忆。在这个部分,观众将看到那些以20世纪中国历史为切入点的当代艺术作品,其中录像艺术家汪建伟的作品《我的视觉档案》最引人注目,作为艺术家对自己视觉经验的一种回忆和追述,他展现了中国人熟悉的各种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展览的第二个方面是都市化的中国。卢昊在“北京万花筒”中,按照一定的比例使用有机玻璃、木头和PVC等材料复制了奇妙的混合了古典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北京城,以极其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亚洲国家都市化过程的实际景观。艺术与日常生活是展览的第三个方面。艺术家刘建华这次的参展作品《日常﹒易碎》使用的是最传统的白瓷,按照原大烧制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些对象的选择是随机的,也是无意的,比如枕头、酒瓶、吹风机、鞋子、化妆品等等。在展厅的南部我们还可以看到庄辉的摄影“十年”。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集中在一起,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即艺术家竭力疏浚艺术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作为展览的另一个侧面则是展现当代艺术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比如施慧用软材料完成的“假山石”。此外还有艺朮家耿建翌的作品《书》,是一系列由艺术家创造的或改造的书,每一本书都不相同。他使用涂改、填抹、勾画等手法来创作这些作品。完成这些书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而艺术家则将这种过程视为一种日常的修炼。而紧靠着这些,刘小东、方立钧、王广义的绘画、翁奋的摄影,杨福东的录像作品则集中在一起,体现出一种特殊的中国现实和特殊的“现代性”。除了这些大件作品以外,在展厅中到处散落着一些小型的录像作品,比如著名的录像艺术家朱佳的作品和年轻艺术家阚萱、杨振中的作品。所有的这些作品在不失时机地向观众提醒着富有层次的中国艺术家的个体实验和多元的中国当代艺术格局。

  本次展览将一直持续到10月,预计将接纳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67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