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备案资讯 > 正文

“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简述

2006-06-12 12032 0

一、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

“威尼斯双年展”自1895年建立以来已有百余年历史,它被誉为艺术界的“奥林匹克”,“威尼斯双年展”就是当代艺术的“晴雨表”,反映艺术实验的美学变化和创新观念的动向。

“梦想与冲突——观者的独立视角”(Dreams and Conflicts:The Viewer’s Dictatorship)是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展览以架上写实绘画为主调。这个方案是艺术界为“传统回归”的国际大潮所驱,在展览动态、舆论造势以及展览形态的塑造,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社会思潮上,都悄然所至,做行为的引导。当前社会每一个展览或文化诠释的成功与否全由艺术观赏者以具体的参与或缺席来掌控;在“梦想与冲突”的展览中,参观者是主要促成清楚界定展览、艺术家、策展人甚或观赏者本身意义的主角之一。艺术是个人经验或藉以取得欢愉的工具,观赏者的独特视角正是得以登入艺术家所建构的复杂世界的一把钥匙。策展人希望将观赏艺术的自主权再交回观众的眼睛,观众有绝对的权利与自由做选择。政治与地理疆界的无谓划分是策展人亟力想破除的迷思。

双年展就如一份世界地图,这里是不同的文化力量的渗透、切入与交织,威尼斯双年展是当今各种文化的全景观。这个创意将体现在各国国家馆之中。就整体形式而言,各国的国家馆的展出形式是以一种文化碎片的身份呈示,通过国家馆做各自文化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文化身份的联接,呈现出一种整体的、文化的多义性。

双年展主席福兰珂·柏拿培(FRANCO BERNABE’)

柏拿培一走马上任就与艺术界的专业人士、艺术杂志的发行人、画廊进行全方位的对话,阐述他的管理理念和文化策略,言不在尽。他按照企业的模式来操作双年展,并赋予双年展一种新的含义,引起人们进一步的关注。

双年展项目策划人富兰契斯科·博纳米(FMNCESCO BONAMI)

美国芝加哥MANILDWSENLOR博物馆馆长富兰契斯科·博纳米为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项目策划人(博纳米,1955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佛罗伦萨基金会艺术部(SANDRETTO RE REBAUDENGO AGUAREENE E D PITTI DISCORERY)的负责人。作为艺评家他曾组织过第2届SNTAFU双年展,UNFINISHED历史及WAlKER艺术中心的画展工作,以及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里的“开放展”的筹展工作。博纳米曾为意大利的《艺术快讯》(FLASHART)杂志驻美国记者站工作多年(1990—1997)。1993年至2003年近十年光阴,博纳米从4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开放展”下属部门策划人,升职为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项目总策划人,他的内心是不由自主的昂奋,正如他所言,主持威尼斯双年展是他一生的梦想。 在相关的艺术对话场所里,博纳米再一次展示他在国际范围接触的多重性,概述筹展理念以及如何行使策划人的职权。他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景象和模糊式的各种关系的搅拌,对于他而言,威尼斯双年展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全球性的定位。

二、 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主题

“造 境”(Synthi-Scapes)是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面对中国“都市化”和“全球化”,几乎所有新的文化命题由此而来,于是,中国馆的策划构想则反向追溯到自然,恰恰折射了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困惑,既是中国的文化命题,也是国际性的问题,更富有哲理而含蓄地回应了“梦想与冲突”。中国馆着眼的是自身文化的“前沿”:挑战和超越。这无疑正充分再现了今天中国文化变化、动感与冲突的复杂性,在视觉语言和艺术观念上,艺术家表现了“人工”与“自然”的混合,“传统”与“现代”的杂糅,“拆”与“筑”的实验,“个体”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拼贴”与“解构”的过程等情景。因此,艺术家的作品不仅拓展了媒介,而且保持自我心理与外部世界的平衡,并突出了作品、观念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性交流。我们在这个展览中把不同的艺术家和作品“整合”,调动了每个艺术家的长处,给予他们自由的想象空间。我们希望展览“营造”出作品与展览的整体空间,个体的表述与共同的文化主题之间以及多种媒介之间互补辉映的艺术结构和文化语境。因此,中国馆主题“造境”(Synthi-Scapes)一词显然蕴涵了一个从动词转向名词、连接艺术语言学和艺术社会学的象征,同时,也演绎具有“国际性”与“当代性”叠合文化主题的内涵。

本次大陆馆策展人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王镛担任,策划助理由黄笃担任。参展艺术家由刘建华、吕胜中、王澍、杨福东、展望共五位组成。

中国建立“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意义,不仅体现了中国参与国际艺术舞台的积极姿态,而且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与以往中国艺术家通过国际策展人选入威尼斯不同,中国馆以中国文化具体现实为出发点,积极推出本土当代艺术家,建立与国际艺术对话和交流,改变以往完全“被”选择的状况。

通过与“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博纳米及威尼斯双年展委员会的讨论,原计划在威尼斯实施的中国馆展览最终找到一个新的方案,即“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在中国广州”,它既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一部分,又表示对威尼斯双年展的尊重,还是跨越文化边界的实践。这无疑在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具有开创性意义。因此,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由广东美术馆和文化部所属的中国展览交流中心主办。它将于2003年7月25日至8月31日举行。

三、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五位艺术家的作品及观念评述

1.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建筑师。上海同济大学博士。曾参加2002年"第四届上海双年展"等,并设计完成了国内许多大型建筑项目。

他的作品“拆筑间”是把这次国家馆的大门入口和走廊进行改造,将意大利古典式的大门改造成了精巧而优美的中国“园林”风格特点的门,又利用院子投射到走廊的自然光,用钢模和灰砖砌成了“墙与漏墙”,使走廊空间变成中国式的“院子”。色调沉稳而优雅,走廊顶部装置的镜子强化了如梦的诗意空间,既传统而有现代感,集中突出了中国建筑空间文化的智能和神韵。

2.展望(1962年生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雕塑家。曾参加2000年“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和“何香凝美术馆雕塑展”等国内外艺术展览。

在这次展览中,他的作品用不锈钢假山石和不锈钢餐具相结合,布置成令人着迷的明晃晃的生动而有趣的“都市山水”模型。两个展厅都有一面整墙的镜子,可以反射装置形象,也增加展厅的空间感;在两个展厅的作品为整体的两个部分,使观众在看完一部分之后,进入第二个展厅,又见到与前半部分相似而实际不同的部分,这种时间的转换和视觉的错觉更诱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对中国城市与山水的“神游”。

3.杨福东(1971年生于北京),是一位生活和工作于上海的艺术家。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曾参加过2002年“第十一届文献展”(德国)和2002年“第四届上海双年展”等国内外大型展览。被认为是中国年青一代录像艺术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录像“天上天上,茉莉茉莉”(2002年)的艺术语言既真实又生动,其抒情的叙述能使观众停留下来,静静地欣赏其艺术形式的韵律和变化过程。该作品为3个屏幕同步播放,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都市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爱情、家庭、事业和理想。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而且再现了当代中国年轻一代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该作品于2002年在上海双年展上首次亮相,很受关注和评论。他以电影、录像和纪录片之间的模糊手法再现了都市青年人潇洒、飘逸、浪漫的生活方式,都市建筑被赋予建筑丛林的象征性,带有卡拉OK的歌声和音乐烘托了诗意的氛围。

4.刘建华(1962年生于江西),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雕塑家。先后参加“何香凝美术馆雕塑展”和“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等。

刘建华的作品“日常-易碎”是用陶瓷烧制成的大量生活用品,色彩均为白色,展厅中间悬挂一个枕头造型,三面墙上安放日常生活用品造型,营造出了卧室的私密空间和“梦”的联想,也具有亲切的生活气氛。陶瓷材质与其它艺术家几组作品形成了内在关联性,也体现出中国或东方的传统,与此同时,它还提示要注意生活用品的选择,并赋予了陶瓷造型更多精神含义,由中国丝绸材料烘托下的底色,强化了陶瓷的整个空间的感和抽象的性。这种纯洁宁静的色调不但易于想象也呼应其它作品。

5.吕胜中(1954年生于山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参加过“中国现代艺术展”、“福冈亚洲三年展”等国内外大展。

吕胜中对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进行了长期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关于作品“山水书房”,他是根据展场空间把水墨艺术理解成观念性的水墨文化“空间”,而非纯粹笔墨技术和材料绘制的作品,他利用现代装置的方法制作出一个大的书架,书架上放置着大量中外有关水墨或传统中国画的画册和论著,通过拼排,使这些书脊组成一幅巨大的古代山水画。观者可以在这样类似书房的屋中轻松休息、欣赏和理解,自由从书架上翻阅书籍或画册。作品以新颖和机智的语言体现“品”的意味。

四、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机构

专员:阎东

策展人:范迪安 王镛

助理策展人:黄笃


主办:广东美术馆 中国展览公司

展览时间:2003年7月25日至8月31日

展览地点:广东美术馆(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二沙岛烟雨路38号)

邮编:510105

电话: (0086-20)-8735-1320 (0086-20)-8735-1261

网址:www.GDMoA.org



130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