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备案资讯 > 正文

12+当代国际实验电影展映

2006-06-12 4397 0






  《艺术世界》杂志社主办的“12+当代国际实验电影展映”从2004年4月起,将移师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4楼放映厅,观影环境更为舒适。活动仍将于每月的第二个周六下午2点至4点如期举行,并在周日加映一场。具体时间请参考《上海一周》、《申江服务导报》、《艺术世界》的预告,相关详细资讯刊登在同月号《艺术世界》杂志上。
  接下来两个月,“12+当代国际实验电影展映”将为观众介绍南美的实验电影家,4月17日推出乌拉圭实验电影导演卡洛斯·A·莫莱利(Carlos A. Morelli)。

  卡洛斯·A·莫莱利是距离我们极遥远的一位电影制作人,卡洛斯的作品却是最接近我们的,方式是最能够让我们理解的。或许是他和我们一样年轻,或许是他有着和我们类似的生活环境,远离欧洲和美国,和我们一样极少受到外来的影响。实验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乌拉圭电影人同样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他们也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制作自己的电影,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文化思考。
  同很多实验电影制作人一样,卡洛斯一直在大学中教授电影。实验电影制作者大多不算富有,需要一份稳定的收入谋生,然后才能做自己喜欢但却卖不出钱的实验电影。他们在学校中教授电影,这样的工作不仅能使他们更多的思考,而且也能让他们更多地去传播实验电影。这样的身份使得卡洛斯不只是一个实验电影创作者,而且是一个传播者。
  在他个人简历中有关教育一项,他列出的所受教育多为音乐。他曾在乌拉圭文化教育部门下属的青年爱乐乐团担任首席小提琴手,师从名师。
  卡洛斯的短篇都为叙事性的,这样的结构让我们更容易将之理解为短篇电影,而不是实验电影。卡洛斯大学时期的作品多为纪录片,这种经历极大地影响了他创作中对叙事的态度,他试图在原有的制作电影的基础上改造叙事结构。卡洛斯避免了很多非叙事的实验电影因为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给我们理解带来的难度,在某种程度上减弱甚至消解了我们与实验电影之间的隔阂。他的电影不是一般的叙事,不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叙事,在卡洛斯的多部影片中,叙事本身成为重要的实验对象。卡洛斯并不关注故事本身,而是更多的关注电影叙事结构方面的实验。这样的叙事在给观众带来意外的同时,也令观众寻觅到从不同时间维度体验生命的可能。


放映时间:2004年4月17日14:00-16:00点
放映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多伦路27号4楼
放映片目:
1、Brief story on how a man and woman met and fell in love
Digital/No dialogues
此作品被邀请参加2004年第33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2、Someone has to die
16mm/No dialogues
此作品被邀请参加2003年第32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获2003年阿根廷圣达菲第6届Certamen影像电影节 最佳视觉编辑奖,最佳音效编辑奖
3、A happy man
16mm/Subtitling: English
此作品被邀请参加2003年第32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第49届奥博豪森(德国)国际短片比赛
4、Sunday at the country side
Digital/No dialogues
5、Yooth
Digital/No dialogues

加映:2004年德国超媒体艺术节银奖片《half stop》






(yoboart-张友波-撰稿报道)







45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