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称,今年的博览会更具国际性,在这里将充分展现当代艺术的无国界。当然这是一个理想化的说法,针对的仅仅是西方发达国家 2月28日,阳光灿烂,与朋友一同到鹿特丹看艺术博览会。有很多重要的国际画廊参与,作品主要是绘画、摄影、雕塑、以及各种设计作品(家俱、玻璃、首饰、瓷器、陶艺、书籍等等)。在艺博会的同时还有别的活动:“鹿特丹博物馆之夜”,活动将持续到深夜两点。 展出的地点是在河边改造过的旧厂房里,分成两部分。建筑的回廊用粗大的绿色尼龙绳做成的帘子来装饰,大型的白色塑料花盆站立门口,用来照明,另外从门厅的顶部投下五个圆形的光圈在地上,整个设计一点也不奢华,简单明快,别出心裁。 今年的博览会有三分之一的画廊来自别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等。据主持人称,今年的博览会更具国际性,在这里将充分展现当代艺术的无国界。当然这是一个理想化的说法,针对的仅仅是西方发达国家。 去年的鹿特丹艺术博览会还有些七八十年代出名的绘画大师的作品在那里发挥余热,今年令人眼睛发亮的作品却已经很少了。与去年相比,今年增加了装置作品,如白南准的电视机。我倒是很惊奇地看到小野洋子的绘画,一种井然有序的线描画,跟她过去的作品理念有着天壤之别。中国参展的艺术家是刘野,依然是他的天使般的小人儿。有意思的还有阿尼·迪克(Arnie Dicke)的作品。他用剪纸作为他的媒介,把色情杂志的美女图拆下来,用黑色麦克笔勾轮廓和中间的结构部分,其余的都剪掉——一个镂空的造型把色情的成分降到一个临界点,图像变得暧昧。 纵览整个艺博会,你会发现艺术市场的一些端倪,每个画廊的选择各不相同,层次也参差不齐,现在西方经济并不是十分景气,要让画廊存活下来并不容易,因此画廊的经营还是很保守的,他们各自要保证自己一定的市场和客户来源,推出新一代艺术家似乎还为时过早。 看完艺博会,接下来是博物馆之夜。博物馆颁发的小册子上面,有三十多个博物馆(建筑、市立、儿童、自然,摄影等等)等着看,当然是选择性地参观。最引人注目的是布尼根博物馆(Boijmans Van Beuningen)的活动,重头戏是英籍尼日尔裔艺术家英卡·松尼巴利(Yinka Shonibare)的装置作品《双重荷兰》。作品基于双重文化在前英国殖民地尼日尔的现实性而对所谓的本土特征提出质疑。现在在市场上流行的蜡染布被认为是尼日尔的土特产,然而考证历史,发现这蜡染画布无论是图案还是技术都来自荷兰,它是殖民主义时期的遗物,并非所谓的尼日尔民族的首创。艺术家使用油画、摄影、装置,还原和重建那段快要被遗忘的历史,很具批判性。有趣的是,这个展览还附带一个时装表演。博物馆向来象征着权威,代表着严肃,流行文化混迹其中总有些异样的味道。不过鹿特丹建筑艺术博物馆更过分,里面竟然有迪斯科表演,强劲的节奏在博物馆里实在是很难见到,据称博物馆试图通过这样的节目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其目的能否达到尚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博物馆只可以在这样特别的时刻有迪斯科的伴舞,绝大多数的时日还是老样子,毕竟跟流行文化有着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不管怎么说,那个夜晚,鹿特丹的街头突然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所有的鹿特丹本地画廊也开放,据统计大约有3万人来到这里参观。 |
Arnie Dicke cutout |
HENKST |
in kinderen museum |
Klaus Baumgaertner frawing |
pai lan zun |
Saverio Lucariell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