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是一种每每企图打捞城市之魂的街头符号,它永远在艺术品与垃圾之间徘徊。 ——题记 提起自由女神雕像,人们就会想到美国;说到美人鱼雕像,人们会想到丹麦;而鱼尾狮则是新加坡的标志……城市里著名的雕塑,无疑是这个城市甚至这个国家最好的一张“名片”。作为凝固的艺术,优秀的城市雕塑往往会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标被人牢牢铭记,其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精神状态、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城市雕塑已经成了许多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同样,北京的城市雕塑发展也很快,然而北京城市雕塑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垃圾雕塑”也层出不穷,有的雕塑设计水平不高,摆放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有的人物造型神态失准;有的不中不西,不伦不类;有的过于抽象,颇费琢磨;有的材质低劣,做工粗糙;有的表达直来直去,缺乏艺术想象空间…… 清理风暴席卷京城“垃圾雕塑” 据《北京青年报》1月7日报道,在北京繁华的西单地区某商场前,一组因被民俗学家斥为“败俗”的雕塑被拆除。这组以200多根筷子插在草坪、筷子上还着“钟”的"竖筷插碗”为创意的雕塑,被安放在西单大街两侧发草坪上,以此方式祝福人们新年吉祥如意,丰衣足食。这组雕塑一安放出来就马上遭到来自北京民俗专家的强烈批评,同时也引起许多北京市民的强烈不满!有关部门闻讯后,迅速拆除了这组仅仅摆放了一周的雕塑! 这组雕塑之所以“短命”,除了它的展出没有申报,属于违法雕塑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设计和制作者太不懂"民族传统,没有常识”,属于“垃圾雕塑”。原来,在老北京,人一死,家人就在棺材前送上一碗“倒头饭”,上面插着一双筷子或者两根棍子,表示有人“过”了。很显然,商家的“喜庆”寓意和媒体的“吉祥如意,丰衣足食”祝福,在北京人的民俗中恰恰有相反的含义,“竖筷插碗”恰恰代表的是死亡和悲哀。这样的"垃圾雕塑”,自然最终当然难逃被拆除的命运了。 这起“垃圾雕塑”事件发生后,围绕着清除北京“垃圾雕塑”的话题再次在北京专家学者、普通市民中迅速升温,以至北京“两会”期间,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这就给我们有关部门一个警示: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底还有多少“垃圾雕塑”在污染着我们的眼睛? 记者了解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街头开始出现一些城市雕塑,但让人遗憾的是,其中有许多艺术水准低下的劣质雕塑。据介绍,90年代初期有关人士曾对北京市的城市雕塑进行过细致考察,发现其中约有40%水准较低,包括雕塑设计不合理、比例不协调等,而这40%中的90%又多出自非专业人士之手。 近些年来,随着北京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措施的不断强化,修建城市雕塑已经成为城市的一种时尚。不仅在城市繁华地段比比皆是,居民住宅小区也不少。但是品位高、质量好的还是不多,特别是在一些社区由房地产开发商修建的雕塑,劣质的不在少数。当然,北京的“垃圾雕塑”问题,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也组织过几次比较有影响的清理“风暴”…… 2001年1月6日,北京市昌平区拆除了昌平南环路一条街的劣质城市雕塑。被拆除的这批劣质城市雕塑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的是抄袭位于北京复兴门的优秀雕塑作品“和平",有的是反映拥军题材的“妇女喂战士香蕉”等。据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有关人士介绍,当时北京劣质城市雕塑占40%,昌平南环路的这批雕塑占了很大的比重。由于不按艺术创作规律办事,又不是专业人员设计,这些雕塑品位不高、粗制滥造、形象丑陋,成为许多媒体批评的对象。 2002年9月,北京拆除了上百座劣质雕塑。其中最有代表的是中央美院与京顺路交接处就有一造型为牛的雕塑,镀着很亮的金色,但丝毫没有显现出牛的张力,神态就像一只绵羊。还有双井桥附近的老虎,老虎的面部轮廓不清,像猫一样缺少山中之王的雄风。另外在劲松中街脸不对称、身子太胖很难看“美人鱼”,在人们的要求下街道也被拆除。 北京这几次大规模的清理并没有杜绝“垃圾雕塑"的出现。在今年的北京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常委陆杰华呼吁:“北京市应设立城市雕塑设计问责制,并迅速将城雕垃圾清出北京。”陆杰华说,去年8月,北京曾发生一起"农民雕塑"进入社区却掀起轩然大波的事件,很多人认为这组雕塑丑化了农民,使得这组雕塑展示不到一小时就被清除出社区。同理,今年初还出现了“筷子插碗”这种明显违背民间风俗的城雕。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雕塑是一种强制性的艺术存在,长久地伫立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内,公众看也得看,不看也得看。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说,都应该注重城市雕塑的建设。在采访中,许多人认为北京城市雕塑应该成为城市管理中需要普通市民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课题。 值得可喜的是,在记者写这篇稿件的时候,又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5月20日,北京市规划委透露,北京市行政辖区内城市雕塑普查清理工作正式启动。此项普查以1949年建国以后至目前建设的城市雕塑为主,主要包括本市行政辖区内的道路、广场、公园、航空港、车站、体育场(馆)、居住区、工业开发区、院校等室外公共环境的城市雕塑;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剧场等对公众开放的公共场所重大主题的城市雕塑;区县机关、部队院内建设的政治历史人物的城市雕塑;同时也包括建国前建设的重要纪念性主题雕塑。市规划委计划通过普查建立北京市城市雕塑管理信息系统,用图表对照方式,形象化地显示全市雕塑建设详尽、准确信息。 但是,通过这次整顿,北京的“垃圾雕塑”就能彻底从我们的视线中清理出去了吗? 京城“垃圾雕塑”:不得不面对的视觉污染 北京的城市雕塑在全国来说是起步比较早的。1982年先从“边边角角”入手,做了正义路的“少女”、美术馆绿地的生活化组雕,虽然仍属“架上作品”,但底座已开始降低,亲民化色彩明显加强。1985年,北京提出“城市雕塑要占领要冲”,同年即完成了复兴门桥头著名的“和平”、“海豚与人”两件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堪称上乘的城雕作品。 1990年以后,随着北京城市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城雕作品开始出现在北京人的生活中,底座越来越低以至于消失,环境与雕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红领巾公园的“少年英雄”组雕、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体育运动组雕等作品已经开始体现出国际流行的公共艺术所倡导的“与环境融合”、“提升城市风貌”的精神要素。而1995年北京城市雕塑工作会议的召开,对城市雕塑概念在区县级政府官员中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96年建立的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则在“建雕塑的热情”的基础上对出现在北京街头的城雕作品的品质与品位把上了一道“艺术关”。 如今京城的雕塑也出现了一些精品,建国门立交桥旁一组巨型风车随风转动、长安大戏院门口的京剧脸谱、东方广场前的“飘一代”、建国门内大街邮电局前的“环宇传书”、王府井步行街上的老北京民俗生活雕塑……它们在城市的街头熠熠放光:摒弃了以前纪念性城雕那一成不变的特有的台座,城雕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越来越贴近人们的普通生活。走在大街上,看到这些文化浓缩成的艺术品,让人无时无刻都能感觉到这座古老城市浓厚的历史感和现代感交织着扑面而来。 但记者在北京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尽管北京公共环境中的雕塑至少有500件之多,但是给人留下印象的精品还是太少。应该说过去北京是有规划的,但自80年代大兴土木以来,城市雕塑形成一片令人遗憾的“空白”:一度泛滥的“美人鱼”、宾馆和商店门前的一对对石狮子,而一些街道和小区内比例失调的劣质雕塑更令人尴尬……即使现在新建的雕塑,也有不少客观存在着缺少原创性、互相抄袭、构思雷同以及材质选用不当、工艺粗糙、造型比例失调等各种现象。具体存在以下四个主要问题: 一、游离环境,破坏周围整体美感。“在复兴门东南角有一座'金花阿黑'的雕塑,是云南大理州人民政府赠送北的,这尊雕塑 '金花'挥舞着霸王鞭,'阿鹏'拍击着高举的八角鼓,以凝重的古铜光泽,展示了一对热情奔放的白族男女青年载歌载舞歌颂盛世的欢乐情景。但我每次从那里过,感觉挺别扭的,要说这座雕塑单独看确实很美,但放在那片草坪上,和周围非常现代化的环境就是不协调……”家住玉泉营的周先生对记者说:“这雕塑,在云南大理是很美的,能体现那里的文化底蕴,放在这里简直就是在糟蹋艺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象周先生反映的这种情况,在北京的其他地方不少。市民王先生说:“一些热带植物造型如仙人掌、椰子树,还有一些北方没有的动物造型如长颈鹿、大熊猫等开始伫立在北京的一些绿地和广场上,我就不知道有什么美感,这样越来越不考虑关照城市文化的特质的雕塑是没有灵魂的,寿命也不可能长久。”有关专家业认为,一个北方城市把仙人掌、长颈鹿这些形象放在主要的景观和地区,不但无法体现自己的城市历史、文化背景、地域特点,而且与周围的环境、建筑格格不入,显然是不妥的。同时,这些不是艺术品的商品,出自不是艺术家的工匠之手,看似妩媚花哨,实则没有什么艺术品位可言,一旦成了城市的主要点缀,不但不会增光,反而丑化了城市。 著名雕塑家章永浩先生曾经也对这种现象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说不少雕塑的设计和制作,包括它的造型、材料,都没有多大问题。但是一摆出来,就总感到它非常别扭。这里的关键,是没有注意城市雕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章永浩先生认为,城市雕塑,是一种环境艺术,与一般的台架雕塑相比,它有两个大的特性,一是它有不可移动性,二是它是供公众观瞻的,所以,必须高度注意它与陈设地的环境相和谐!但我们的许多创作者、陈设者,没有充分体现这两个特点,以致使城雕脱离了环境,不仅不能给人以美感,反而造成了不和谐,甚至视觉污染。 同济大学环境艺术专家刘克敏教授也曾经指出,城雕作品的成功与否主要看两方面情况,一是环境对城雕的影响,二是城雕对环境的影响,这两方面极为妥贴才会有最佳效果。从这个角度说,优秀城雕的诞生相当不易。 二、过于追求形式,却忽略了内涵。在采访中记者听到不少市民反映,有些雕塑怎么看也看不懂。家住南池子的王小姐说她很喜欢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一组反映老北京民俗的作品。王小姐认为北京的雕塑就应该放下“架子”,走到百姓中间。她说她经常从那里走过,也看到这组雕塑很受老百姓的欢迎,每逢节假日,王府井上坐在“洋车”里与“祥子”合影的人排成长队,抢着试穿那只“大鞋”的人络绎不绝。而现在北京有很多小区里的雕塑看上去好像挺“艺术”,但是让人看不懂。王小姐认为,城雕是公众艺术,只要立起来以后,就得接受公众的考验。 东城区的崔先生也有过同样的困惑。他告诉记者,自己曾在一个小区门口看过一座雕塑,看了半天也不明白那雕塑要表现的是什么主题。他说,北京的文化博大精深,能够用雕塑表现出来的有很多。如果能根据社区各自的特点,建起有社区特色的雕塑也是不错的。 业界人士认为,北京有的雕塑作品虽然很漂亮,但是缺乏一定的内涵,创作者光追求表面的噱头,而不从精神与哲理层面进行深入的挖掘。他们还认为,城市雕塑在形式上可以突破、超前,但不宜太前卫,要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这一点很有必要。另一方面也不能把“看得懂就是好的美的”作为唯一标准。单从外形看上去美,还只是视觉的、直觉的、感性的美,而艺术美更重要的应该是精神上的震撼,有着理性的接受,这才是艺术的真谛。 有一位作家曾经说,北京的许多雕塑缺乏内涵,比如西单广场本来是“文化广场”,却用那种廉价的塑料搭成的拱形门洞,还有几个雕塑,什么“小放牛”之类,在本来挺好的草坪上放置一些难看的石头,写着“请勿践踏”等等,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还以为这样就有文化内涵了。难道我们中国人就这么低的水平? 三、粗制滥造,缺乏艺术美感。“位于公主坟北侧有一尊'和硕公主'的半身雕塑,加工粗糙,面部模糊,脏兮兮的,臃肿不堪,一到雨季,还全身发霉……每次我从这里走过,象吃一个苍蝇一样难受。这样丑陋的的雕塑,在这里一呆就是几年,有好多市民也反映过,但现在这雕塑还是安然无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住在公主坟普惠桥附近的张先生首先提了这么一个要求:“你能不能向有关部门呼吁一下,这样劣质的雕塑应该拆除掉!” 日前,一位朋友问记者:“小区的雕塑算不算城雕?如果算,那么北京的许多小区里,'垃圾雕塑'更多,粗制滥造的,根本没有什么艺术性。我们小区里有一尊女性雕塑,比例失调,手长得象长臂猿的手,最近不知道被谁把手砸坏了,也没有人来修理。”记者在北京的许多小区也看到朋友说的这种情况。 在一家文化公司上班的王先生说,与过于追求形式相反,北京的一些雕塑太写实,粗制滥造得缺乏艺术的美感。在今天北京人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空前提高,历史只是和人文科学知识空前普及的今天,以写实占绝对优势地位是有悖审美鉴赏规律的。 在采访中,有一位专家说,雕塑粗制滥造的现象在全国督很普遍,有的城市甚至提出所谓“X月内实现城市雕塑化”的口号,这不但是可笑的而且是可怕的。这种情况北京也不例外,“面子工程”、“献礼工程”太多,还曾经出现过所谓“雕塑一条街”,这是背离艺术规律的,既与环境不协调,制作也粗制滥造,被老百姓称作“雕塑垃圾”,最后的结局当然就是拆除。 四、模仿抄袭,缺乏个性魅力。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雕塑专家说:“我去过许多国家,他们的城雕皆有很强的个性特征。比如意大利的新罗马,他们的雕塑保持了旧罗马的传统风貌,但在细节处理上又颇具现代气息。而俄罗斯的城雕则传承着俄罗斯民族的特点:浑厚大气,庄重凝练。我们先要搞清楚北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城雕。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创作者既希望保持民族特色,又要与国际潮流接轨,结果都不纯粹又都不到位。” 在一家报社做编辑的赵小姐对记者说,北京那么多星级酒店、宾馆气派的大厦前,几乎看不到有用现代城雕作标识的,见的最多的就是门口相差无几的“石狮子”和街头用圆球和几根带尖的棍儿组成的莫名其妙的造型,千篇一律,又俗气又没意思。特别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前两年兴起的盲目的“欧陆风”,仿“大卫”、仿“维纳斯”的比比皆是,这反而给人庸俗的感觉。 有关专家也表示了与赵小姐相同的看法,北京的一些城市雕塑,即便是某些仿造国外的经典雕塑,也仿得让人惨不忍睹。这些拙劣雕塑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暴发户一心想让别人知道他有钱了,就名牌服装、金银首饰,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往身上堆。雕塑艺术、城市美感就毁在这些人的手里。 在急功近利的市场环境下,北京一些真正的雕塑家感到无所适从,而一批专做“雕塑垃圾"的雕塑工厂,有一套现成图案,大肆仿制国内外著名雕塑。为避免小偷嫌疑,只是把人物调个头部方向,改个站立姿式,换个穿着款式,便万事大吉。高雅的艺术,在这里遭到了彻底的贬值。 一位雕塑家悲哀地说,复制雕塑应当是经过授权的大师作品,如果雕塑垃圾也在无限制复制,迟早会给刚刚兴起的城雕市场带来灾难。 京城“垃圾雕塑”缘何频频亮相? 北京的每一个空间、每一块绿地都是属于北京市民的,不是哪一个人的自留地,所以城市美化不能由哪一个人来决定,这应该是一门科学。但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运动式”清理后,还有“垃圾雕塑”能堂而皇之在公共场所登台亮相? 经过记者深入采访,发现巨大而且急迫的需求,与判断标准的混乱、创作环境的无序,以及合格创作人员的匮乏,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致使大量劣质雕塑涌上北京的街头。归结起来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雕塑审美教育滞后,观念陈旧。在采访中,一些人认为,在北京,城市雕塑建设远未获得整个社会的重视,也未有意识地进行雕塑审美教育的普及。加之我国文化审美传统的深远影响,知识社会对城市雕塑的认识极为肤浅,一是仅仅把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建筑的附属品,认为可有可无,甚至认为花钱建雕塑是一种浪费,而没有把它作为一种环境艺术和环境质量的建设,认识不到它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二是仅仅认为城市雕塑是一种装饰的需要,而看不到它的经济价值,看不到城市雕塑是投资环境和旅游环境中重要的文化要素和美学要素。 虽然北京有着悠久的艺术传统,但在现代雕塑方面,却几乎是从零开始,加之数十年的艺术教育空白,全民艺术审美水平低下,使大部分人对城市雕塑水平的高下几乎没有判断能力。巨大而且急迫的需求,与判断标准的混乱、创作环境的无序,以及合格创作人员的匮乏,形成了巨大的矛盾。于是大量劣质雕塑涌上街头也就不足为奇。 业界人士认为,所有艺术家都应该有追求的意识,努力改变群众的惰性观念,不能一味地迁就群众的落后观念与低层次的审美水平和欣赏水平,要带动提高他们,用高层次的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在这方面,我们的报纸、电视等媒体也应该肩负起这个责任。 二、雕塑理论薄弱,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据记者了解,在北京,从事城市雕塑创作再也不是雕塑专家们可以称这为是本行的工作了,而成为各行各业,是人是鬼都想插手,都想来急夺的一块肥肉。搞建筑的包工头以及各个职能部门想方设法抢夺雕塑业务;而以赢利为目的而成立的名目繁多的“雕塑公司”和“雕塑艺术创作中心”,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我国雕塑现在具有城雕设计资格证书的不过700余人,数量实在有限。虽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集中了一批专业雕塑人才,比哪个城市都多。但据记者了解,由于北京城雕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太少,北京的雕塑家几乎全部在外地或为外地搞创作。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金钱点诱惑使不在少数的雕塑专业人才放弃了雕塑艺术家应有的艺术追求,生产出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 在采访中,一位学雕塑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向记者透露:“我有一个关系不错的老师是个小有名气的雕塑家,他经常能接到一些雕塑工程,可是他根本不自己做,而是转包给业余作者或能力很差的学生去做,有时候甚至将自己从事城雕创作的资格证书转借给一些'雕塑公司',然后坐地分钱。” 有专家认为,北京的雕塑艺术家对现代雕塑有很深研究的相当少,真正从事现代雕塑的几乎没有,而能够建立自己风格体系,艺术语言相当纯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几乎没有。大量的是“万能”雕塑家,要抽象给抽象,要具象给具象,什么都能做,都不到位。作为多元化的大都市应该有传统风格雕塑生存发展的广阔空间,但是,如果在这个正在大步迈向未来世界的城市,80%的雕塑家艺术观念较为落后,眼界较为狭隘,那就成问题了。 三、市场管理混乱,准入机制不健全。目前,北京城市雕塑建设市场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规则,在设计、价格、监理以及建设等方面,都缺乏科学、具体的法制法规,以至于存在诸如设计单位资格认证不严,设计价格五花八门,建设质量缺乏权威性的把关等等问题。 据有关部门调查那些“雕塑垃圾”,都是未经管理部门审批,未经资格单位和有资格证书的设计者设计,自发建立的“街道小品”。另外,在承受建设工作中,部门、地区、单位之间的权力和利益相互分割又相互牵制的情况比较严重,对于城市雕塑公益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四、长官意志的独断专行,不按艺术规律办事。有的长官认为自己是什么都懂的“全才”,因此,根本不把雕塑家和环境艺术家放在眼里。有的长官虽然表面上装得很“民主”,很“尊重专家”,但实际上他们根本就不尊重专家。长官一票就可以否定十几位专家评审雕塑设计方案的集体意见。 在北京的城市雕塑建设过程中,有些单位有急功近利的功利考虑,论证、审批过程的流于形式和长官意志,使本该十分严谨慎重的决策过程变成外行人的“拍板”式决定。能给城市带来值得骄傲的城雕艺术品,还是一堆“雕塑垃圾”?这其中的生杀大权有时很可能掌握在分不出垃圾和艺术品的人手中。 记者有一位朋友在北京某一大学当老师,她对记者说过这么一件事情:“我们单位准备在学校门口建一个雕塑,专家设计出一个方案。书记一看,说不能体现我们学校的特色。最后,该领导推翻了这个方案,在学校大门口竖立起一个塔,上面有一个带把的球形的东西。咋一看,塔象鬼子的炮楼,而上面那个带把的球形的东西,象鬼子的手雷。” 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才是治本之策 有关专家认为,北京出现城雕垃圾的原因在于北京没有制定公布明确的城雕审批办法,没有对出资单位随意立项的情况作制度化的禁止和限制。他们呼吁,北京应尽快建立城市雕塑设计问责以及立项审批渎职追究制,迅速清除城市垃圾。 针对北京“垃圾雕塑”层出不穷的问题,尽管北京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北京街头存在的劣质雕塑,处理原则是谁建谁拆,发现一座拆一座。但在采访中,一些市民的言辞却颇为尖锐:“'垃圾雕塑'不能总是发现一座拆一座,也不适宜搞'运动式'清理,因为在创建'垃圾雕塑'时要花大量钱财,人力和物力,而且在拆除'垃圾城雕'的时候,也要花费大量钱财,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造成了双重的浪费,这样既浪费公共资源,也不利于北京城雕布局的有序规划以及整体水平的提高。应该制定公布明确的城雕审批办法,对出资单位随意立项的情况作制度化的禁止和限制。”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旅游系主任李明伟教授认为,现在北京大多数雕塑是广告、商标、符号的概念。北京需要艺术委员会这样的常设监督机构把住雕塑的准入门槛,应该建立广泛、公平的雕塑家信息资源库;评审机构人员不要固定,要灵活,避免权力过于集中,要让专家的意见充分起作用。李明伟教授还认为,城市雕塑属于公众艺术,既然具有公共性质,就不能等同于私人空间里的艺术,不能完全表现个人意志。它存在一个接受问题。公共艺术要求个人需求符合公众需求,如果一件作品的确非常具有艺术性,为行家所称道,但与公众需求相差太大,那么只能说这件作品是一个好的雕塑。所以有关部门在规划的时候,应该充分调动起普通民众的参与,比如通过网上做民意调查或做成沙盘展出,公开接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或建议,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垃圾雕塑”产生。 “近年来,北京在建筑、水系建设、文物保护、夜景照明、道路、以及绿化等工程,都已显示出大都市风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真正美的城市雕塑,应该是让人看了就像被雷电击中了一般,第一眼就被震撼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的产生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对于北京一些大型城雕的建造,政府应该通过财力保证、科学规划与严密组织实施,集中优势人才完成,以便产生更多更优秀的雕塑,从而更好地加厚北京的人文底蕴和提升北京的文化品位。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北京的雕塑建设也应该成为打造'人文奥运'的重要组成部分!”(完) (CSC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