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颜色鲜丽”,这是笔者在画展上听到的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在西斯莱《鲁弗申的花园小路》前,美术爱好者彭先生凝视许久,他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风景与光线所结合的那一瞬间,以其独特的魅力感动了当年的艺术家,通过他们的画,这种魅力超越了时空,同样深地感动了一百多年后的观画者。 不过也有不仅仅是来看画的人,学习舞台设计的小严在每一幅画前都对精美的画框赞不绝口。这些手工制作的画框不少是珍品的原配,其本身就已经具有了古董的价值。当然也有参观者不仅压根没有注意到画框,连绘画本身也让他们感到迷惑。“这样一点一点地画,果然是会疯掉了。”在毕沙罗的《艾拉尼疯人院》前,几个女孩笑成一团。对此,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张晨初教授给出了专业的意见:“要能够用对比的眼睛去欣赏,要试图辨别同一个部分甚至同一个色相里用色之间冷暖纯度的细微差异,从而体会出大师技法所体现出的空间感、光线感和无限的韵味。” 通过专家的介绍,你不妨到现场亲身感受一下,相信在与大师原作近距离接触后,每一个人都能够有自己的独特体会。 印象大师——态度决定艺术质量 “一百多年前的画作,如今看来依旧令人激动,这体现了艺术的质量。”国家一级画家张桂铭在看过印象派的展出后如是说。许多印象派的画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生活拮据,无人喝彩,但是他们却始终相互扶持鼓励,并对艺术的追求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在观赏印象派大师的作品时,你能够感觉到,他们在创作时的心情是激情洋溢的,但对于艺术的心态却是宁静的,绝不浮躁。从受到官方沙龙的排挤、大众的嘲笑不理解到如今受到广泛称赞肯定、价值连城,万人追捧,印象派画家们生前身后所经历的戏剧性境遇也是很多优秀艺术家所共同体会过的。“新的艺术流派在问世伊始不被人看好是正常的,因为人的审美眼光往往会安于现状。但是真正的杰作是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证明的。”联想到如今的艺术家,张桂铭说得动容。不害怕暂时的困难,不迷恋眼前的诱惑,不急于一时的成功,“艺术家自身应该有一种定力,应该对自己的追求有所坚持。在这一点上,印象派画家们不仅仅在绘画的形式、技巧上给艺术家们借鉴,同时,他们对于创作的态度也应该能够给今天的艺术家们一些启发。” 重温印象——画坛影响已成过去式 陈墙是一位青年画家,上世纪80年代受印象派影响的时候,他正是考大学的年纪,今天置身法国印象派画展中,他所体会到的是对青春岁月里的重温与回顾。“原作要比印刷品精彩得多了。”他说,“印象派的画家对传统有所反叛,他们走出室内,在户外注意到了自然光的作用,捕捉到了画面一闪而过时留在脑海里的感觉。看他们的画,你会觉得这就是真实的自然,自然的颜色就应该是这样的。”但是陈墙也认为,印象派对当今画坛的影响力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他希望可以看见在现代画坛上更具代表性的作品来到中国。 无价珍品——不同人有不同感受 身为文广局艺术处的处长,肖谷本身也是一位油画家。站在曾深深影响过画坛一代人的印象派大师原作前,他的内心感到十分激动,“受到印象派影响这么多年,这次能够近距离观赏,感觉比画册中看见的图片更真切。这画册和原画之间的差异,好比是听唱片和在剧院里欣赏现场演奏的区别,那是不同的感受。”印象派的画法比较具象,内容生动,色彩亮丽,其笔法和对对象提炼的生动性无可比拟,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都是容易接受的。肖谷说:“在法国印象派的画展上,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艺术修养的人来看画,是带了不同的目的。”专业人士来欣赏作品,时尚中人来凑热闹,普通市民来感受法国,不过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印象派的绘画一定会带给每一个参观者不同的收获。 肖谷说:“事实上,任何艺术都是无价的。所标出的天价也只是意味着,这是不会出售的。因为,所有的珍品都是法国文化发展中的一链,而文化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已经于上周四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对于上海市民来说,这是一次不出国门就能够近距离欣赏传世名画的难得机会。诞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法国印象派艺术在绘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的意义。艺术家们打破墨守陈规的绘画规则,他们走到户外更广阔的天地中,发现并捕捉到了自然的光色之美。那在一百多年前曾经唤醒了沉闷欧洲画坛的阳光,如今,也照亮了上海美术馆的展厅。值此之际,我们特地采访了几位业内人士和现场观众,希望能够与大家共享印象派的魅力。 ▲“巴迪侬的画室”拉图尔作1870年,油画,204×273.5厘米,1870年沙龙 ▲“马车·雪中小路”莫奈作约1867年,油画,65×92.5厘米 ▲“证券交易所”宝加作约1878年,油画,100×82厘米 ▲“舞会化妆室内的年轻女郎”莫里斯特作1879年,油画,71×54厘米 ▲在奥赛美术馆 ▲“戈迪拜尔夫人”莫奈作1868年,油画,217×138.5厘米 ▲“保尔·达拉斯夫人”雷诺阿作约1872年,油画,47.5×39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