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立这幅《父亲》的原型是一位守粪农民。巨大的画幅和超级写实手法描绘的皱纹当时震撼了全国人民。 近日,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成为艺术界关注的焦点。因为他在出席“居住在成都——2005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时透露了自己准备重新创作他当年的成名作《父亲》。但消息一传出,当年油画《父亲》的伯乐、艺术评论家栗宪庭却对外公开表示反对罗中立的这种做法。 罗中立:重画《父亲》是我艺术的大转折 罗中立上世纪80年代因油画《父亲》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而一举成名。放大表现老农的《父亲》也已成为中国当代人像油画里程碑式的作品。而如今罗中立表示要重画《父亲》的消息一经传出,在艺术界便引起了强烈反响。 谈起重画《父亲》的思路,罗中立说:“当时《父亲》的社会性更胜过艺术性。如果在20年之后的今天,让我再画《父亲》,我会更多地从绘画、艺术本身来构思,不会还是社会属性很多的那种东西。”他还表示,现在画了一些草稿,但是都觉得不够成熟。20年后画《父亲》,“肯定还是同样地关注农民题材,可能还是同一个人,甚至同一个端碗的动作,但是我想表达的就是我20年油画艺术、油画语言的体验,展现我鲜明的艺术风格,给人视觉欣赏的感觉。”罗中立说。 然而对于很多人都表示反对重画《父亲》,罗中立似乎并不太看重,“我这一辈子都在农民身上找题材了。现在我画的形式变了,内在仍然是关注农民,表现的艺术精神却是具有现代感的。我想展现我个人的风格语言、艺术面貌,重画《父亲》就是一个大转折吧”。 据罗中立透露,目前已经有个人、机构以及有兴趣的企业家联系他,说要预订重画的《父亲》。 栗宪庭:重画无法超越当年的《父亲》 而作为《父亲》的“伯乐”,栗宪庭回忆说:“发现《父亲》其实很偶然。1980年,罗中立创作完油画《父亲》时还是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当时这幅作品参加四川省青年美展,《美术》杂志社领导去参加了,带回来一些照片。我是《美术》杂志的责任编辑,有发稿权,在办公室看见《父亲》照片时,我跟罗中立并没有交往,之前只是刊发了他的女知青图等作品。但《父亲》让我特别震动,画的尺寸是用画伟人的规格,画里的农民父亲形象强调了真实的面貌,充满了人性关怀。虽然当时他还是个学生,我还是在1981年第1期《美术》杂志封面上选用了。”栗宪庭当时也是顶着压力刊发《父亲》的,但让他欣慰的是,《父亲》得到了中国青年美展很多评委的认同,随后《父亲》被评了一等奖。 罗中立因为油画《父亲》一举成名,但《父亲》的“发现者”栗宪庭却挨骂多年,甚至遭遇停职。“《父亲》在《美术》杂志上刊发后,除了得到巨大关注外,也引起了很长时间的争论,《父亲》被很多批评家批评为‘污蔑了农民形象’,作为编辑的我当时挨骂是肯定的,但我并不后悔,我觉得应该给当时新的艺术一个展示的平台,给年轻艺术家一个露脸的机会。”栗宪庭说,每一个新的艺术出来都会出现挨骂的现象,但最后大家又接受了,因此他不在乎自己为《父亲》挨骂,即使后来他被杂志社停职两年,现在也不后悔。 栗宪庭透露,在他决定刊发《父亲》时,他还收到罗中立寄给他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谈了自己创作《父亲》的感想,让我特别感动。这封信我修改了一些内容,就及时地发表在1981年第2期《美术》杂志上。原信内容我已经不记得了,大致意思是说此画是他长期对农民强烈感受的结果,尤其是农民偷粪那个情节,他说想的就是要给农民说句老实话。他后来的绘画坚守乡土风格,我也非常支持。”不过,对于罗中立重画《父亲》一事,一直拥护罗中立画风的栗宪庭却持反对态度:“我觉得艺术没法模仿,重画《父亲》没有意义,即使是画一个当代农民父亲形象也无法超越当年的《父亲》。” ■《父亲》诞生记 1975年的除夕夜,罗中立在他家附近的厕所旁边,看到一位从早到晚一直叼着旱烟,麻木、呆滞守粪的中年农民。罗中立回忆当时:“一双牛羊般的眼睛却死死地盯着粪池。这时,我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我要为他们喊叫!”后来,他画了守粪的农民,之后又画了一个当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才画成现在这幅《我的父亲》,开始画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后改成《我的父亲》(又名《父亲》)。 (CSC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