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美档案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基地,成立于1957年4月。它是融美术片、儿童片的制作、发行、放映及图书、杂志、音像制品、玩具、多媒体产品的开发与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影视文化机构。注册资金为1246万元人民币。 这里汇集了蜚声动画影坛的编剧、导演、美术设计师、摄影师、作曲家和技术专家,40多年来出品了3万多分钟的影视美术片,为中国动画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大闹天宫》、《牧笛》、《三个和尚》、《宝莲灯》等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获得了200多个奖项。 200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被国家广电总局命名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成为首批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成员单位之一。 历史 吐故纳新 创造中国风味 中国动画已有80年的历史,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历史也有近50年。前身是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组,1950年美术片组人员南迁上海,1957年,正式成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金国平厂长在与记者交谈中,谈到了中国动画片的师承传统和独创意识,其实早在美影厂成立之前,万氏兄弟早就有《大闹画室》、《铁扇公主》这样优秀的动画作品出来,那主要是学美国迪斯尼。后来就是受苏联动画片的影响很大,中苏关系破裂后,动画工作者也转为观摩大量东欧动画片,尤其以波兰的实验动画和风格简洁多变的捷克动画为主。 我们的动画导演在学习苏联动画艺术的基础上,进行新探索,以老厂长特伟为首的一批动画人深思熟虑琢磨实践后,带有浓厚中国风味的影片破茧而出,包括水墨、“拉毛”剪纸等片种都是中国动画的独创。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许多动画片都出自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或名家之手,美影厂生产的动画片、木偶片和剪纸片已有40多部在国内外获奖130多次,每当筹备一部重量级影片都会组成一个很强的班底。 新作 《勇士》出征 "奇童"归来 美影厂的企宣主管沈小姐坦言自己从小就是美影出品的动画片的影迷,当初她大学毕业选择来美影工作就是因为对国产动画的情结。美影厂有很多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早已不像以前的师傅那样穿着蓝色工装埋头画画,更多的是听着音乐与键盘和鼠标“对抗”。 记者来到两个正在忙碌的工作室里,一个是美影今年推出的重点片《勇士》,这是继大制作《宝莲灯》之后的又一部90分钟的影院动画片。充满内蒙古民族特色,讲述内蒙古青年巴特尔经历种种考验,成为草原第一英雄的传奇经历。记者采访的时候影片正进入配乐阶段,为延续当初《宝莲灯》在音乐方面的成功经验请来三宝配曲,而原画师也正在做最后的修饰处理,该片作为美影对中国电影百年献礼之作,同样也希望它在《宝莲灯》的成功之后再掀国产动画的高潮。 另一个片子是美影1985年的木偶动画片《西岳奇童》的“完整版”,当年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这部木偶片只完成了上集,由于导演靳夕的过早去世,拍摄下集的计划直到今天才得以实现,这20年的等待终于有了“下文”。 木偶车间比起动画绘制工作室要凌乱得多,记者通过防火楼梯进入《西岳奇童》片组,一位老师傅在做木偶,另一位摄影师则在黑屋子里紧张地给小木偶拍摄,制作和拍摄方式基本和20年前一样,需要靠纯手工完成,参与的部分工作人员都是在20年前进行上集制作的,对这部片子非常有感情。 据记者了解,美影现在出品的多数动画片是为电视台的卡通频道或少儿频道服务的。很长一段时间,动画片都是先拍胶片、胶转磁后在电视中播放。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逐步采用电视制作技术。从1995年起,国家不再给美影补贴,必须面对市场养活自己,所以电视系列动画片应运而生。而一直以来令美影人引以为豪的水墨动画基本已经停产,只是在广告商找上门的时候再动用。 《大闹天宫》是美影厂的“镇厂之作” 未来 二手加工 还是本土原创 记者也在后续的采访中听到了一些声音,内地的动画电影工作者除了集中在规模最大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北京的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也有专属的动画组,长春、西安电影制片厂以及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也有动画组。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港台两地商人在上海、深圳、南京、杭州等地采取合作方式设立了各种类型的动画公司,也吸引了很多动画人才。 广州一位曾经从事动画业的业内人士周先生告诉记者,美国在1965年之后动画从业人员工资过高,制作费用上升,使得美国制片商被迫寻求工薪低廉的国家合作,或购买这些国家的动画片发售,以此来降低动画影片的制作成本。因而促成动画业向亚洲发展的态势,当时首选的是日本,而日本动画业发展起来后就成了“二传手”,将加工项目转向韩国和中国台湾。 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后,中国动画人员素质高而工薪低廉,自然成为必争之地。外商高工薪、高福利的措施很快奏效,吸引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很多动画人员。高薪战术挖走了很多美影厂的技术骨干,人才流失非常严重。 除了这个原因,最主要的是观念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美术片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但是美术片并不等同于儿童片,这种陈旧的认识束缚了这一片种的发展,而题材选择多为童话、神话、民间故事,表现方法上也相对单一,这种单纯的教化功能,限制了想像力和幽默感,同其他国家带有哲理思考以及启蒙性质的动画相去甚远。而日本动画现在仍是西方国家进口的大宗,我国动画片抓不住观众心理,尤其多是短片,不成系列,特别不适合电视播映,而动画片在西方主要出路在电视。 这种尖锐的批评还直指中国动画片没有创造力,“捧着金饭碗讨饭”,直到现在原创的动画少有突破,中国庞大的动画教育提供的动画从业人员多为低端的加工人员,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动画业再没有出现万氏兄弟、特伟、钱家骏、徐景达(阿达)、靳夕等等大师级的人物。至今仍执中国本土动画牛耳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面对持续至今的动画行业的世界大战,应该担当起怎样的责任呢? (CSC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