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备案资讯 > 正文

台湾艺术界掀“西进”潮

2006-06-12 2045 0

  在北京画廊最为集中的大山子艺术区,7月30日又有一家新画廊———帝门艺术中心落户。这家画廊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老板陈绫蕙、主要策展人郑乃铭、重点推出的艺术家林书民都来自台湾。帝门艺术中心是在内地开设分部的第二家台湾画廊,据台湾画廊协会秘书长石隆盛披露,因为看好内地快速发展的艺术市场,台湾还有三五家画廊正在考察内地艺术市场,将在北京、上海开设分部,台湾艺术界的“西进”已成潮流。


  二十年市场变化让两岸换了位置

  其实台湾艺术界进入内地的步伐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到了90年代前期由于港台艺术市场活跃,古董商人和画廊进入内地大量收购文物、艺术品。“山艺术文教基金会”的创始人林明哲、台南索卡画廊老板萧富元可以说是代表人物。不过1998年后台湾艺术市场进入衰退期,而内地由于经济持续增长,艺术市场迅速发展,吸引台湾艺术界进入内地投资和开设企业。

  石隆盛笑说二十年来市场变化让两岸换了位置:“以前台湾古董商人、画廊从业者和收藏家是买家,在内地收购文物艺术品带回岛内转卖或收藏,而现在买家成了内地收藏家,大家又拿回到内地卖”。最能象征这种演变的例证发生在今年7月3日,在多位台湾艺术经营人才参与操盘的上海保利春拍中,12年前台湾藏家以130万元人民币买下的张大千《晚山看云图》———这是当时内地中国画拍卖最高纪录———以500万元成交,落入内地藏家囊中。而上海保利整个春拍534件拍品中60%是来自台湾,如“山艺术文教基金会”专场的40件西画、雕塑和吴冠中、何多苓、贺慕群、杨飞云等人的国画作品是林明哲早年在内地收藏的,现在则回吐赢利。一进一出,台湾收藏家所得丰厚。


  台资画廊的经验比资金更宝贵

  目前台湾艺术经营人才、资本进入内地,一般是落脚北京、上海两地。陈绫蕙表示,自己曾考虑在上海开设分部,不过当她去年来大山子艺术区考察后,决定改在北京开设画廊。她认为就艺术市场来说北京聚集的各种资源更为丰富,“尤其是798这里,有这么多画廊进入,国内外的传媒也高度关注”。陈绫蕙认为目前市场还处于成长期,“虽然有竞争,但是大家都有成长空间,并不是特别担心经营”。

  事实上,由于大量资本已经进入画廊业,目前台资画廊、拍卖从业者在资金上的优势已经不太明显,反倒是他们掌握的优质艺术品和经营上的经验更为宝贵。如上海保利的台湾团队就是利用在台湾的人脉和资源,征集到华人第一代油画家徐悲鸿、林风眠、潘玉良等的作品,这也是目前内地油画收藏市场的最高端产品,多在港台藏家、画廊手中。

  对两地艺术市场有长期观察的郑乃铭认为台湾画廊进入内地市场也面临新的挑战,“比如北京798这么多国际资本的进入,这样快的发展速度,对台湾画廊来说也是以前没有碰见过的,在韩国、日本也没有这样的现象,可以说大家都是在面对一个新的情况。”


  “西进”趋势引发台湾艺术家忧虑

  至于这波西进潮流给岛内画廊业的影响,石隆盛认为台湾画廊业并不会出现产业真空现象,“因为所谓产业真空,是指整个产业链条的多数部分已经转移到外地,但是艺术品市场不一样,除非说台湾没有收藏家了,大家只好关门。但是目前台湾的收藏基础相当扎实,即使是西进的画廊也会两边兼顾。”

  不过石隆盛也承认,可能台湾艺术家要比画廊业更紧张,“因为如果画廊进一步开发内地画家,以后越来越多画廊不仅在内地推内地艺术家,在台湾也推内地艺术家,会给台湾艺术家很大压力,现在已经有艺术家对此表示担忧”。他认为画廊和艺术家应该积极应对这一变化,可以把台湾艺术家推向内地。“因为在文化上两岸并没有特别大的不同,台湾一些优秀艺术家也应该能得到内地市场的认可”。

(CSC编辑)


21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