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备案资讯 > 正文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侧记

2006-06-14 4239 0

9月27日,对北京印刷学院大四学生支婷来说,是个特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在“西门子移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暨靳埭强设计奖颁奖晚会上,她的名字被叫到了三次。她设计的作品——“世界爱牙日”和“绣在中国”分别荣获此次大赛的金奖、银奖和评委特别奖。
在同济大学德国中心1-2层楼的展厅里,陈列着近200余幅参赛作品。
一双女性纤细柔美的手怀抱一只手机,手机形似襁褓,整个画面泛着温暖的粉红色,这幅题为“科技赋予人文关怀”的作品被评为金奖的第一名。
一个大眼睛的女童,两眼凝聚中间,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这幅作品题为“凝聚你的视线,开拓你的视线”,获铜奖。
这次大赛共有120多所高校的2400多件作品参赛。这是中国大学生最富影响的视觉设计大赛,从1999年起已成功举办五届。本届大赛由同济大学设计艺术研究中心主办,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协办,主题为“灵感点亮生活,情感拨动中国,动感沟通时尚,中西文化互动”,意在借助西门子移动这一国际著名品牌推动本土化设计实践,并倡导中国设计本土化的探讨。
由国际设计大师塔帕尼·阿尔托马(芬兰)、盖尔哈特·马蒂亚斯(德国)、皮特·博格(德国)、库尔特·法色(法国)、靳埭强(中国香港)、林家阳(中国上海)组成的终评委将未来设计师金奖颁发给4位参赛选手——许探宇(东北师范大学)、高英赢(江南大学)、支婷(北京印刷学院)和尹述睿(湖北美术学院)。张飞鸽(四川美术学院)等6位选手获银奖,肖红(东华大学)等10位选手获铜奖,还有6位同学获评委特别奖,250多位选手获入围奖。
站在自己获金奖的作品——“世界爱牙日”的展牌旁,支婷兴奋地告诉记者,她个人的6幅作品被同济大学德国中心展出。记者注意到,支婷是这次大赛中获奖最多的选手。问起她的设计经历,她告诉记者,过去总是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设计,大三时偶尔读了一本名为《图形创意》的书,似乎一下子打开了设计思路,开了窍。这本书的作者林家阳教授,就是这个大赛的创始人和组织者。
从7月中旬开始,西门子移动创意设计大赛——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的组织者、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院长、设计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林家阳教授就带着几位国际著名设计大师——日本图形创造协会主席福田繁雄、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设计教授马蒂亚斯等一行数人冒着酷暑,马不停蹄地在中国大地上行走。他们从长春的课堂“移动”到北京、武汉、重庆、广州、上海。“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视野”、“新经济时代的创新思维”、“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化设计”等系列讲座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武汉素有“火炉”之称,林家阳的到来却使武汉理工大学可容纳300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一位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大学新生每天起早从汉口赶到武昌听课,他没有想到,一连三天居然一次也没有占到座位,只好站在过道上听林老师讲课。天热人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收获确实不小。
有人说,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眼球经济的时代。个性化消费悄然而至,大到品牌包装、图像传播、大型会展,小到网页设计,有哪个能够离得开设计?目前我国拥有设计专业的学校已由20年前的10多所发展到1000多所,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设计教育数量增加了,质量还有待提高。
作为这次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创意营,本身就是一次创新。就像传统的游学,在游走中传播,在游走中教育,在游走中学习。设计大师们利用暑期“第二课堂”义务给大学生们授课,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传播艺术设计创新的理念及思维方法,让“未来的设计师”们知道什么是富有创意的设计。
在林家阳看来,我国的设计教育存在两种值得思考的现象,一是教学方法上的“由技入道”,强调技巧训练和唯美情趣,像个性化的流水线,缺少个性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二是课程设置上的割裂,将设计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无法以一个专题来体现教学思路。1997年3月17日,在德国完成6年的学业后,林家阳选择在自己生日这天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学院)。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经历,使林家阳看到中国艺术设计与世界的差距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首要的是文化因素,东方传统文化重“道”而轻“行”,强调艺术的神圣价值而轻视与现实需求相结合的设计实践;其次是市场的因素,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模式使中国的艺术设计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于是,林家阳开始了一系列设计教育的改革。从办学理念到考试改革,从教学大纲到教学计划,从就业到社会实践,从学术交流到学校品牌的塑造和传播,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改革方案。
在林家阳的演讲中,有许多设计教育改革的实例。
1999年江南大学高考创意试题: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另行联想一幅苹果落下后产生的画面效果。
要求:1.徒手画;用黑白表现;2.重在创意。
这道题目是1999年刚刚出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的林家阳着手进行设计教育改革的最初尝试。传统美术重在技能,林家阳则把考核重点放在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
考生的试卷让人欣喜:
——维纳斯的手臂是怎么断的?是苹果落地,砸断了维纳斯的两只手臂;
——苹果落地,把地球砸成了椭圆型;
——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抛下的不再是两个铁球,而是一大一小两个苹果;
——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原来是被天空掉下来的一个巨大无比的苹果砸沉的。
创新意识在林家阳的设计教育中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创新是艺术的灵魂,没有创新,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命。在林家阳看来,目前中国设计教育的困境绝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专业问题,而是和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密切相关。从大的方面说,现行的高考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创造力;而从艺术专业的角度说,注重技巧和摹拟作为惟一主流的教学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创造的活力。
设计并不是单纯的文化和艺术,她贯穿于科学技术的全过程,她的服务对象是社会,是市场,是面对所有人的。林家阳强调设计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这也正是他创设全国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的初衷。
对有企业赞助大赛,德国著名设计教育家马蒂亚斯的说法更直接。马蒂亚斯向记者介绍说,在德国,设计学院主要做一些超前的、富有探索性的设计,很少有企业参与。但这次比赛的意义是将国际化品牌本土化,并探讨中国的产品如何走向世界。马蒂亚斯坦言,设计应该与经济结合,与市场结合。
9月27日晚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颁奖晚会,无疑成为大学生设计作品的饕餮之夜。几位大师对作品的点评也吸引着来自全国院校的几百名学生。
马蒂亚斯喜欢南京师范大学学生荀武获得铜奖、题为“Maybe”的动画设计。在荀武的动画中,一只瓶子有几十种变化的可能,一个楼顶少女手中酒瓶的抛落,又有几种可能和故事。马蒂亚斯说,作品前面部分的黑白动画很棒,但平面设计不同于电影语言,更讲究创造性思维,所以技术不是全部,技术只是手段,更主要的是创造。
林家阳教授喜欢四川美院张飞鸽的银奖作品“西门子移动”。这是一个非常中国化的设计:一只毛笔,是手机的天线;一个中国字型构成了手机的形状。林家阳说,这幅作品用非常准确的语言表达了西门子移动的概念,有中国文化特色。毛笔代表什么?古代由于技术不发达,用毛笔来传书,而现代人通过技术来沟通。手机和毛笔两个元素,反映了时代跨越的空间。
靳埭强先生也喜欢张飞鸽的这幅作品,只是认为,如果书法更好一点就完美了。历时六年的全国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就以靳先生的名字命名。靳先生曾做过十几年裁缝,25岁才开始学习设计。这个奖项以他的名字命名,也正是为了以靳先生的自学精神激励大学生。
在同济大学德国中心的大厅里,满墙的作品带给人一个又一个惊喜。其中不少作品有着浓厚的中国特色,对这一点,德国设计教育家马蒂亚斯告诉记者,注重自身文化非常重要,这不是指简单地用中国文化的几个要素去表现,而是要体现文化的根本性的东西。这次大赛让马蒂亚斯教授很是欣喜,他在演讲中甚至有些手舞足蹈,让人感受到十足的活力。马蒂亚斯教授向在座的学生再三强调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相信创造力!因为创造力是唯一不受限制的力量。”


47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