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03深圳美术版图”系列活动之一,“2003深圳设计——设计深圳艺术展”1月7日在关山月美术馆闭幕。此次设计展公开展出了从来自全国的1200多件、1800幅参赛作品中评选出360件入围作品,其中获奖作品60件。社会文化海报类及书籍类两项金奖则分别由深圳设计师张达利的《设计深圳》和王粤飞的《来自西方的灵感》获得,张达利一组4张的《设计深圳》海报同时获得国际彩印全场大奖。自1995年在全国成立首家平面设计协会以来,国内获奖最多的深圳设计师再一次以出色的才华展现了这个群体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昨日,记者与张达利、王粤飞以及“申奥”标志设计者陈绍华等深圳设计师就“设计是什么”的话题,进行了一次看似散漫却充满启发性的交谈。 话题从刚刚结束的“深圳设计展03”开始。张达利的获奖海报看起来很抽象,它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判一件设计作品的优劣? 设计师毕学锋认为,此次的设计展体现了专业性,在评选的取向上标榜视角语言的前卫性、实验性。张达利的获奖海报在格字背景上,由竖排汉字构成隐约和纷乱的图形,形成横的流动感和竖的林立感,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在这里,文字的识别功能被还原为一种视觉符号,一种直观体现设计师心目中的深圳的图形元素,而木质拓版的手法以前没有人采用过,制作上也很有创新性。一切标准都是主观的 至于评判设计作品优劣的标准,毕学锋说,不同的评选有不同的标准,而且一切标准都是主观的。在以商业为前提的设计中,过分超前的视觉语言不可能成为主流元素。对此,张达利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从性质上划分,设计的作品可以分为文化类、商业类两类。文化类作品如海报,重视的是体现原创性和文化意味,既能体现出文化的本土属性,又体现出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国际性和现代性;而商业类作品则要求体现出商品的诉求,达到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王粤飞说,对于一件商业设计作品,首要的任务是完成商业的诉求。一件设计作品的优劣,在于设计师对产品的判断是否准确,能否成功帮助产品实现升值。设计首先是解决问题 谈话间,曾成功设计了“申奥”标志的陈绍华一再强调,设计不是艺术。这个行当确实具有浓厚的艺术性,那却不是人们理解中为表达一种感情或情绪而产生的那种艺术,而只是以达到商业目的为目的的“商业艺术”。即使是文化类的作品,也仍然要承载一定的信息,表达主体的诉求。因此,设计从样式到手段都必须要适应对象的要求,体现对象的特征。 同时,作为商业行为中一个环节,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了解对象的物质特性,考虑制作的成本,可操作性等等因素,如果说设计的过程也是一种创作的话,这种创作需要考虑的东西和受的限制都很多,不能像艺术家一样天马行空。 陈绍华笑称,之所以一再阐述“设计不是艺术”这个观点,是因为一谈到艺术,人们就有一种敬畏心理,认为是阳春白雪,与世俗生活距离太远。但其实,设计不仅有商业的功利的属性,同时也是日常的,无处不在的。 陈绍华说,生活中充满了设计。设计不是艺术家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他主张“大设计”的概念,即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的生活质素,在此基础上再赋予对象一定的美感。也就是说,设计的首要任务不是美观,而是解决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比如,抽烟时因没有地方弹烟灰而感觉不方便,因此想办法在烟盒上加设一个能装烟灰的装置,这便是设计。这样的小发明每个人都能做到,设计师只不过是将之发展成职业而已。 为说明这个观点,王粤飞举了一个例子。铁路上枕木的间距是怎么确定的?王粤飞说,人走在枕木上迈一步不够,迈两步又觉太短,这个距离使人行走感到不舒适,从而减少在铁路上行走的现象。这个距离就是经过设计的。从这个角度上讲,设计师本质上更接近于一个发明家。过度修饰是误区 在设计师们看来,一个称职的设计师绝不会为了美观而牺牲设计主体的实用性,或把简单方便设计成繁琐复杂,而是永远把保障和改善对象实用功能放在第一位。 设计师们同时指出,好的设计师应把艺术感控制在一个非常恰当的程度上,效果“恰到好处”才是成功的设计,而非越多修饰越好。陈绍华举例说,办公室大门的“推”和“拉”标识如果大得几里远外的人都能看见,就毫无必要。一个标识只需使走到门前的人能看清楚就可以,过分花哨、超越实用功能的刻意修饰都属于“过度修饰”。 设计师们认为,目前“过度修饰”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显示出人们已经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同时对设计的认识却陷入了一个误区。 对设计的认识的另一个误区是刻意地追求某种风格,比如建筑物一律用飞檐斗拱之类来突出“中国风格”。毕学锋对此的看法是:事实上,所谓“中国风格”已经出现了文化断层,目前的“中国风格”尚未真正形成,而地域风格的概念也已然没有清晰的界线。 设计师曾军更直言不讳地表示,在设计中谈“风格”是没有意义的。设计师的个人风格也不可能依靠某些模式化的元素堆积,在一朝一夕中形成。王粤飞的观点是,设计是一把双刃剑。设计作品中确实能够体现出设计师的个人品质,审美观和价值观。但设计师需要在完成商业的诉求的前提下,通过图形革命、作品创新体现个人审美和修炼。刻意地、急切地追求“风格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审美教育要跟上 尽管深圳设计师在国内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包括深圳在内的中国内地对设计的认知和了解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大多数人认为设计如同家庭装修,是必要的,但面对新的视觉元素带来的不安全感,又会感觉到不适应,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因为固守于传统的审美习惯,缺乏开放的心态包容创新的样式。 此外,社会整体的审美教育还没有跟上。因为欠缺完善的审美教育和审美环境,社会成员普遍还不具备起码的审美素养,这就导致了对设计的误读,从城市建筑物到文化标志的设计,都产生了不少败笔。这一切有赖于审美教育的普及,以及像设计展这样的交流活动的推广,在全社会形成浓郁的审美氛围,使市民能够开阔视野,审美水平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培养和提高。 此次聚谈的组织人张达利告诉记者,此次“设计展”结束后,类似的交流活动将会定期举办,解体多年的平面设计协会组织也将恢复。深圳设计界一个更活跃更精彩的新时期即将展开。 设计师简介 张达利 198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1988年来深,后成立深圳张达利设计有限公司。其设计作品曾多次在“香港设计双年展”中获奖。并获’98年第三届波兰国际电脑设计艺术双年奖全场大奖、“首届华人平面设计大赛”金奖等奖项。 毕学锋 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设计系。1997年创办深圳市言文设计有限公司并担任设计总监。设计作品获得“平面设计在中国’96”金奖、1997年亚太海报展海报金奖等国内外各类专业奖近百项。 陈绍华 曾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和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专业。1992年成立深圳市陈绍华设计有限公司。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会员。曾先后获得第八届中国电影美术金鸡奖,1998年“第十八届布鲁诺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大会主席奖及评委主席奖,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公益海报银奖等各类专业奖多次。 王粤飞 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会员。197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1997年创办深圳王粤飞设计有限公司。作品获得第七届巴黎国际海报展最优秀作品奖,两次获得平面设计在中国奖,其作品入选海报年鉴97,并多次入选各类国际海报展。 曾军 199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璜设计系。2000在深创办曾军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先后获“香港设计02展”亚洲区优异奖、“香港设计98展”亚洲区优异奖,1996年“平面设计在中国’96”海报类优异奖等专业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