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旧的椅子却被沃尔夫先生赋予了新的生命
你见过小爬凳、破椅子吗,这些在如今的中国,尤其是城市已经难得一见了,不过现在正有数十把椅子聚在一起亮相科隆的展览会了。德国之声见习记者实地报导,并拍摄众多图片放在下面链接的图片展里。
作为室内设计盛会“Passagen 2006” 的一部分,科隆KAP论坛展出了2005年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一等奖得主米歇尔•沃尔夫(Michael Wolf)的60幅照片和40多把“破椅子”。这个主题为“坐在中国”的展览形式很特别,是由摄影展和实物展两部分组合而成的:破椅子的特写照片、以椅子为主题的中国日常生活照,以及沃尔夫在中国收集的各式各样的破椅子,它们以一种奇妙的方式相聚在一起。自1月16日开幕式以来,已有2000多人前来参观,展览还将延续至3月11日。
展出的椅子和凳子个个缺胳膊少腿:加有厚软垫的椅子、破旧的凳子、修迹斑斑的铁椅、用红玻璃线缠着腿的小爬凳、用胶布缠绕着的自行车座垫,有的甚至已修理过不止一次。沃尔夫的意图是以"坐"来展现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宏大主题。
“丑陋中的美丽”
米歇尔•沃尔夫在北京街头为一张破椅子摄影时,立刻被一群愤怒的人们团团围住。一位老年妇女喝道:"你们外国人就想着怎么展示中国落后的一面。"沃尔夫为自己辩解道,在他看来这些椅子并不丑陋,只是很古老。但围着的人群并不相信。沃尔夫强调,自己的兴趣在于挖掘“旧物中的美丽”和时间的延展。
破椅子的背后蕴藏着沃尔夫个人的审美眼光和独特理念。他努力通过与椅子有关的组照折射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方方面面,从椅子到人们的思想。
这些破椅子既不高贵,或许也不舒适,但它们并非现代流水线下批量生产出来的,而是独具个性的,每座椅子、凳子都经历了岁月的流逝,都蕴含了无数的故事。它们不曾落座清代官员家中,也不是哪位名人的宝座,它们都是平民的椅子。这些椅子让人们想起了弄堂、胡同和农村的生活,祖母休息时的破躺椅,小孩子听爷爷讲故事时坐的小凳子,众人乘凉聊天时的凳子,旧时村里放电影常搬的小凳子。
那些破椅子静静地躺在哪里,经历岁月的打磨,他们显得那么特别。沃尔夫行走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看到了中国的繁华,也感受到了繁华背后的生活。
行走在中国的西方漫游者
世界知名摄影师及艺术家米歇尔•沃尔夫1954年生于慕尼黑, 在美国长大, 曾就读于加拿大多伦多和美国伯克利大学,旅居中国大陆和香港11年。目前为《Stern》杂志担任摄影记者。他拍摄的一组名为《中国——世界工厂》的作品获得了 2005 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当代热点类组照一等奖,《明镜周刊》曾刊登其中一张照片。沃尔夫已经出版了三本书:《坐在中国》、《转型中的中国》、《香港:前门/后门》。他的另一个以"密集空间"为主题的摄影展反映了中国狭窄空间中人的生存状态。
这样一个西方背景的人却又在中国生活了那么多年,并且致力于探索东方文化的脉络,他的视角是奇特的。沃尔夫的作品是在长期行走中积累的。他的作品有着一贯的传承性,每个主题都与人有关,表达人性。他的角度一般都很特别,比如香港的前门后门或是破旧的椅子,但表达的都是人性。沃尔夫是一位感觉敏锐的观察者和善于深思的智者,他在艺术与纪实之间游刃有余,事实上,作为一个“反设计者”,他想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沃尔夫,一个行走在东方的西方漫游者和反思者。
西方艺术+中国元素?
正如沃尔夫自己所说,很多人并不认为他的作品美丽,尤其对中国人来说,这些破旧不堪的椅子凳子甚至是一种耻辱。据KAP论坛的负责人介绍,来参观的多为西方观众。不可否认的是,西方普通受众多是从西方自己的视点来了解中国。特别是关于对中国社会的认识,西方摄影师的体会,有时深刻敏锐,有时却也有失偏颇。
为什么中国的东西,到了外国人那里,变得有韵味起来呢?破旧的椅子、凳子、自行车后座,是对中国的妖魔化还是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诠释?沃尔夫想做的是后者,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可这毕竟仍是西方的品味和标准。因此展现中国人自己的视点是多么重要。西方人能够真正诠释中国文化吗?中国元素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崛起中的中国也需要强大的影像输出,需要对自身文化的注解,需要中国视点。中国视点不是完全按照西方的标准,也不仅仅是本土化,而是能够获得世界认同的中国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