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设计师在国家级大型展览会上连中三元
提起深圳博物馆门前的那尊雕塑《闯》,“老深圳”大多很熟悉。一个体魄健硕的青年,张开双臂撑裂了一扇沉重的大门。他已成为继《垦荒牛》之后,深圳精神的又一象征物。
该雕塑作于1993年,最初出现于《全国沿海开放城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会》(简称“沿海展”)深圳馆。据该馆的主要设计者郑建平介绍,《闯》(见图1)这一主题,源于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对深圳特区发展经验的概括性总结。“闯”是对条条框框的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证明了深圳展览设计在国内率先闯出一片发展空间。当时大家对现代展示设计的概念很模糊,面对这样大型的主题性展览会,首先想到的是请境外的专业公司做。这次局领导点将,让他牵头负责此事。深圳这一不循常规的用人机制连他自己都深感意外,事后郑建平感慨地说,如果在内地,他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由于此前几乎没有任何大型展览设计和工程经验,郑建平只有从零开始,边学习、边模索。他专门考察、观摩了国外展览会,组织专家讨论方案,并请华艺展览工程公司等境内外专业机构参与方案的实施。深圳馆最终以其鲜明的主题,新颖的展示风格荣获“沿海展”的“最佳设计装修奖”。《闯》为深圳馆的主题雕塑,也载誉而归,成为深圳的又一精神符号。谈到这件雕塑的艺术水平,郑建平至今耿耿于怀,由于第一次缺乏经验,委托制作没有跟踪把关,至使该作品工艺粗糙,造型僵硬,引起不少专业人士的批评。但我想这个雕塑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解读,其政治意义远大于艺术价值,只要深圳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还在,《闯》就会继续矗立在那里。
因为有闯劲,郑建平没有浪费这次机遇,因为“闯”的精神,深圳展示设计开拓出一片自己的空间。1994年,在庆祝建国四十五周年之际,《中国社会发展成就展览会》(简称“社会成就展”)在京举行,它实际成了各省、直辖市展示综合实力的舞台。广东馆由郑建平任总策划和总设计,郭绍华任总工程师,统筹近百家参与设计和施工的单位,一举获得“最佳组织奖”和“最佳装修设计奖”两项第一名。1997年,《辉煌五年——十四大以来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展》(简称“两个文明展”),广东馆再获“最佳组织奖”和“最佳装修设计奖”第一名,其总体设计还是郑建平。深圳的设计师在国家级大型展览会上连中三元,一时在展览设计界传为美谈。
科技手段助深圳展示腾飞
郑建平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多学科交叉。展览设计以空间造型为载体,艺术地将文化内蕴和科技表现手段融合在一起。在“社会成就展”中,广东馆的设计有三大亮点:其一是巨型雕塑“赛龙舟”(见图5),由广州雕塑院院长唐大禧主持制作;雕塑长21米,高2米,腾空高度为3.5米,神采飞扬、气势磅礴。雕塑的创意源于广东的传统民俗,有较强的岭南文化特征,同时也展现了广东人民齐心协力,不断进取的创业精神。其二:“时代列车”(见图2),采用外观仿真的子弹头式高速列车造型,车厢内以多媒体手段播放的特制的专题片《三分钟巡广东》;列车的象征造型与广东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相呼应,较完美地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其三:“历史与现实”流动画卷,长80米,高2米,以每分钟8米的速度滚动前进,使静态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这些创意都需要以现代工程技术手段来实现,广东馆的两次获奖,与率先采用声光电等现代综合展示技术密不可分。“两个文明展”中“网络快车”、“两个文明助推火箭”(见图4)等创意,与三年前的“社会成就展”异曲同工,均以技术优势取胜。
与先进的展示技术形成较大反差的是,上述三项获奖工程的造型语言相对比较陈旧,或者说带有鲜明的政治图解色彩。我曾与郑建平先生讨论过这一话题,他也认为政府工程本身对设计形式有明显的限制倾向,你不可能像纯艺术创造那样自由,不能超越某种界线,设计师要做的是选择大众可以接受的形式表达主题思想。较抽象的语言与目前社会的接受能力有距离,也难以在政府工程项目竞标中取胜。这其中或许还有个隐性的理由,即方案决策者的选择趣味。以上三项主题工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规模宏大,为弘扬主旋律,政府工程既要求大求新,也要求稳。
在历届政治主题展中,1995年的《深圳特区建立十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览会》(简称“十五周年展”)(见图3)的设计是较有突破的一次。该展览实际是长期主题性陈列馆,位于深圳博物馆三、四楼,由“伟大决策,石破天惊,一夜新城……”等十六个主题馆构成。各馆中图解式的语言明显减少,设计者注重以空间结构表现各馆主题特点,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使用也催生了新的形式感,内容表达的生动性、趣味性也臻完美。该馆的设计制作,可以说代表了当时深圳展示设计与工程制作的最高水平。1996年,该馆入选全国博物馆系统“十大展示精品”行列。
除政府的大型展览工程外,深圳的各类商业展览会在九十年代初期异常火爆,与北京、上海形成中国会展业的三足鼎立之势。深圳的展示设计业也因此获得第一个高速成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