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欣赏 > 正文

从“工艺美术”的淡出看“非物质设计”的兴起

2006-07-15 10925 0
1999年在国家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中,没有了“工艺美术”专业。如果说这只是一个静悄悄的变化,那么,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毛泽东主席在关于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指示同时,建议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于新世纪初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美术学院,则成为当年度重要新闻。一个词汇从我国高等教育中淡出,烙上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印记,象征着我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迈进。

  不管我们对工艺美术怀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对它作多少现代的诠释,仍然抹不去那些手工物品中含有的深深的小农经济印记。手工制品的巨大基础是乡村,即便是宫廷工艺,也依然是封建制度下自然经济的产物。1840年后,当西方的先进科技随着殖民势力强行进入中国,中国的有识之士和洋务派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中国推进近代工业化运动的时候,那些手工的、个体的“工艺美术”劳动,便遭受了第一次沉重的打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手工文化无法自觉转换为以工业文明为主体的城市文化,那么,传统工艺在现代的遭遇必然是尴尬的。

  与此同时,另一个词汇“电脑设计”却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热门。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建立与扩张,电脑作为一种方便而且理想的设计工具,导致设计手段、方法、过程等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开始迈入“数字化”的设计时代;另一方面,设计从范围、定义、本质、功能及教育诸方面,也开始发生重要的变革。

  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设计学界已经开始就设计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问题进行研讨,如美国西北大学艺术学系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主持召开的“设计、技术和后工业社会的未来”的学术研讨会及其他一系列国际性学术会议,就电脑介入当代信息环境中的设计、制造业在电子环境中的变革诸问题进行探讨。在研讨中对20世纪末的设计及其走向的争论趋于激烈。90年代,电子空间的虚拟化设计、信息设计、网络界面之类的设计成为中心话题,“非物质设计”的话题凸显出来。

  从物质设计到非物质设计,反映了设计价值和社会存在的一种变迁:即从功能主义的满足需求到商业主义的刺激需求,进而到非物质主义的生态需求(合理需求、人性化需求)。在人与物、设计与制造、人与环境以及人们对设计的认识上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但是非物质设计的概念在我国才刚刚开始,非物质设计的理论探讨亦刚刚开始。2001年2月由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联合在湖南长沙举办了《非物质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工业设计道路》论坛,对非物质设计进行了第一次研讨。非物质设计在国际理论界亦属“前卫”,它本身还具有相当多的歧义和理想色彩;在中国,理解和接受非物质设计更有其特殊性和困难之处,在一个物质需求仍然很迫切的社会,倡导设计的服务价值和其他非物质的属性似乎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从根本上说,非物质设计师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可以说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

  非物质设计是对物质设计的一种超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超越提供了条件和路径。非物质设计作为物质设计的前期存在形式,蜕变为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存在,无疑是艺术与科学进一步结合的产物。

  工艺美术专业从高等教育中的淡出,并非是消亡,只是它正在寻找更为广阔的天空。从一个名词的淡出到另一个名词的兴起,我们的社会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122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