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湛宁:王序老师您好,很高兴能有机会采访您。首先允许我向您表达我个人对您的敬意,这是因为:作为一个设计师,您一直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设计师应该前进的方向,也在国际上展现了中国设计师的风采;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平面设计师之一,你一直致力于对中国设计以及设计教育的推动,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平面设计的进程。
王序:你做的工作好极了,在媒体上介绍很重要,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平面设计。但不要说一些最顶尖什么的,我属于一个比较资深的设计师吧,你也知道,我和王粤飞是同学,都是比较早。
韩湛宁:这是您的谦虚,但在众多的设计师心目中,您是一个先行者、引导者的角色。特别是您出版了很多书和杂志,其实是对广大设计师真正促进的窗口。比如在院校讲学、策划展览,比如1992年与1996年以及2003年在深圳的设计展、还有几次的宁波海报展等等,都是一种促进,特别是您坚持一个有好的机制,坚持一个好的竞赛,更是对设计的真正促进。
王序:要不就像一团浆糊,有些设计展就像一团浆糊。
韩湛宁:这种展览是不能参加的,没有标准的展览会损害年轻设计师对设计的态度。这个阵地一定要守住的。您这方面的不妥协是我一直所敬佩的,觉得您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但做好自己的作品,而且不妥协地坚持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我们也做过探讨,王粤飞老师跟我也谈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竞赛?把握什么样的方向?我们要标榜什么?宁波他们也坚持得很好,最近我和宁波他们在电话里谈到,说宁波展一直做的特别好,因为有您在把关。
王序:不是我在把关,宁波海报展这次初选,作为评委我只是参与,我们的工作就是从2000多张募集的作品中进行筛选,不管是谁的作品。
韩湛宁:那么您谈谈您的对设计的态度和方法吧?
王序:过去有人这样评价我说,只往前看。我想这可能与我的个性有关,因为,我做平面设计已经20多年了,从80年代初到现在,我看过不少著名设计师的作品,我的脑袋就好像是一个记忆图库,他们的作品只要我喜欢,我都会记住。他们对我的影响潜移默化。看到他们多个时期的变化也很有趣,比如在什么时期发表过重要和影响力的作品,什么时期又会转到另外一个行业,例如日本的平面设计师斋藤诚。
观察之后,很有借鉴。平面设计其实就是在传递信息,简单说就是一个中介。所以说过去我从事编辑也好,设计也好,没有要推动设计界的狂妄想法,而是通过这种方法逼使自己去学习、了解。我用什么方法呢?编辑+设计的方式去学习很好,去看一个设计师的作品,了解他的历程,去编一本书,对他越了解,编辑的错误就越小。
韩湛宁:这也是我逼迫自己学习的一种方法。我想这大概是您编辑出版那么多书刊的一个原因,也是我想问的问题之一,不过我认为编辑和您的设计历程是分不开的。您传奇的设计经历一直吸引着众多的年轻设计师,您能否介绍一下您的设计历程?
王序:我1955年在潮州出生,1977年进入广州美术学院装潢系,1979年毕业。1980年参加工作。我毕业的年代比较早,在我们那个年代,平面设计师毕竟还是少数,那时候说平面设计他们不明白,你必须说我是美工,我是做广告的。因为那个时期的关系,所以我想尽早进入到平面设计这个领域,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什么事情。可能我做的比较早点而已,而不能说就是做的好的,那时不像现在设计交流那么频繁,那时候还非常少,我记得那时候在这个领域也有南北之分,南北之间基本没有交流。但我只坚持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下去,我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作为一个平面设计师,必须对自己未来制定出一个目标。
韩湛宁:在那个时候您就开始做平面设计方面的工作。
王序:是的,那个时候人们没有任何现代设计的意识,设计教育也很落后。毕业后我受到的影响来自两方面,一是从美国来的朗涛的企业形象设计的影响,二是来自香港的影响。我记得第一个项目是做出口罐头招纸,在设计上就受到了朗涛的影响,设计了系列化的天坛牌罐头招纸,全盘西化的设计并实施,在当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后来罐头招纸在深圳嘉年印刷厂印刷,所以我80年代初就经常去深圳。1986年被派到香港工作,1995年回来先成立中西设计公司,后来成立了王序设计公司,这种思维变化是借鉴了海外设计公司的做法,这个改变足以说明我对外面的关注和思考,也反映了我的一个历程。
韩湛宁:我记得“平面设计在中国96展”的画册后面有您公司的一个广告——“您要咖啡还是中国茶?”,这是不是跟你当时的想法有关系?
王序:有关系,香港还有一种叫鸳鸯,就是咖啡和茶混在一起的。当时左右摇摆,受到的影响非常多,而不是单方面的影响。1999年,我忽然接到格尔·登贝从海牙打来的电话,他要在墨尔本对外宣布:荷兰登贝公司、澳大利亚艾米公司、中国王序公司成立一个国际联盟设计公司。我受宠若惊是因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设计公司能够被邀请加入国际设计联盟。所以我到了墨尔本参加了这次仪式。2000年成立王序设计北京公司就想以这种设计联盟的姿态共同去做一些事。
韩湛宁:您从事设计早期比较重要的阶段是不是在香港这段,或者说,您从在香港工作开始就引起了国际设计界的惊讶和关注的,是吗?那么您是如何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中学习和发展呢?
王序:去香港是因为外派,香港并不是我刚开始做设计的地方,1984年我就编辑设计过一本《标志设计》的书,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编辑+设计开始有了兴趣。1986年到香港以后,因为香港和大陆完全不同,记得60年代初,香港就开始了中西合璧的设计,所以在香港中西文化并存的环境中,确实有很多东西可学。
韩湛宁:我记得您多次谈到石汉瑞,说他对您的影响非常大,是那个时期吗?
王序:对,石汉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60年代初他就把东西方文化结合并运用在设计中,我觉得他是最早运用中国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一个开拓者和佼佼者。石本人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师从保罗·兰德,据说他还是一个研究浮世绘的专家,并收藏了不少作品。他对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曾描述一个日本人看到中国的书法作品后对他说:你可以看见它的骨头。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日本也是非常值得借鉴。到香港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石汉瑞,第一次见到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因为1986年日本的平面设计巨匠杉浦康平先生来香港做评委和演讲,在演讲会上,石汉瑞坐在中央第一排的位置上,态度非常虔诚,但我没有想到他并不是一个高个子。在演讲中,他还帮助杉浦康平展示他的作品,在杉浦康平面前,他居然像个学生。后来经人介绍,我第一次正式地去他公司拜访他,他对我这个从大陆来的设计师也很感兴趣,初次正式见面双方交流的很好。《设计交流》第3期大篇幅地介绍了他,跟着我突发异想提出请他作为《设计交流》的顾问,没想到他马上就答应了。1988年我有一个工作机会去洛杉矶,而加州正在掀起一股设计新浪潮,所以《设计交流》第4期开始改变编辑方向,把重点转到了国家或区域的介绍。石汉瑞对我的影响还包括对图片和字体的看法,不同角度看图片的方法就是他教给我的,现在我把这种方法传授给了我的学生。
韩湛宁:您们的确有非常感人的关系,令人敬佩和羡慕。除了石汉瑞,您还受到那些香港设计师的影响?
王序:在香港我还受到靳埭强、陈幼坚的影响,我觉得他们走在我前面,之前我在广州就看到过靳埭强的作品,印象非常深,后来交往很多。他们都对我产生过影响。香港当然不能说只有石、靳、陈,还有一批设计师在进行探索实践,他们三位只是其中的佼佼者。另外香港是个国际化都市,在这里有机会看到这个领域内的泰斗巨匠,像杉浦康平、五十岚威畅等。1986年我就听过杉浦康平的演讲,他的佛学十分深奥,当他知道我是来自中国大陆时,对我说:“喔,你像块海绵。”他还说,中国设计师应该有三只眼睛,两只眼睛往前看,一只眼睛向后看。所以我对他的印象特别好。后来,我还去北京听过他的演讲,两次到东京都到他的设计室去拜访他。
韩湛宁:您1986年去香港,1988年就获金奖,您当时是怎么看待呢?
王序:1988年获金奖后,香港《明报》采访我,我说:“如果明白什么是平面设计,不管他在那里都可以从事创作,即使在条件简陋的地方”。
韩湛宁:当时苹果电脑刚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大家都纷纷把精力放在电脑上,您的意思是设计师应该明白他要做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至少要起到传递的作用,而不是复杂的电脑技巧效果。我们回到您的香港时期,当时您还在编《设计交流》?
王序:对,在香港工作期间一共编辑了10期《设计交流》。 1995年回到广州后,当时还在编辑第11期。1996年,我有幸认识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社长胡守文先生,在他的提议下,从12期开始,《设计交流》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我几乎需要花一年的时间来出版一期,工作量非常大,并增加了一些副刊,一直到15期终结版。
韩湛宁:那个时期内地也可以买到《设计交流》,当时的感觉就是非常震撼。可是,您为什么把它停了?
王序:作为设计师要与时俱进,我个人觉得“设计交流”这个名字已经有点过时了。
韩湛宁:那当时你作《薪火》是一个怎样的转变?
王序:《薪火》开始关注平面设计以外的专业,包括建筑、产品、室内、动画等等。今天的平面设计必需关注来自多方面的信息,相互学习,这是一个融合的年代。另外,《薪火》还有薪火相传的意思吧。
韩湛宁:最近的一期特别厚,不知有什么想法?我记得以前你说过薄一点,传播更广。
王序:《薪火》是我的一块自留地,所以我经常变。这一期的改变也有我的想法在里面,包括定为季刊,封面由季节的色彩来确定,没有目录,满版的图像,非常小的字,四色、黑白与专色的印刷等。
韩湛宁:对《薪火》的将来还会不断改变吗?
王序:对,包括内容、尺寸、厚薄,甚至下一期的《薪火》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韩湛宁:刚才我们谈了杂志的出版想法和脉络,那么书呢?您在编辑出版《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等等书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呢?
王序:还是回到我原来说的那句话,要强逼自己去学习,从1996年与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合作以后,先后出版了《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设计新视点》等70多本书,目前我还在编辑《欧洲创造》系列丛书,其中平面与产品正准备出版。
韩湛宁:对,因为当时国内很少出版这类的书,里面不仅有作品,而且有设计师的历程、生活照片和对他们的评价,是非常新鲜的,影响很大。
王序:对,这也是一种尝试,包括以设计师的人像作为封面。但从现在开始,未来我还会用更多的方式去尝试。并不局限在一种模式上。
韩湛宁:能不能谈谈您的作品,对各个时期作品的回顾。
王序:我先谈谈现在,过去的作品我就不想谈了。现在的设计项目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概念的产生,我觉得一个设计师对自己的项目没有一个概念,就会很难实施。概念是解决设计的唯一方式。在电脑上尝试各种变化只会徒劳无功。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体现专业性。
韩湛宁:我记得您说过:没有概念就不是设计,这就是是不是设计的分野。
王序:对于项目,我有两个标准,一是对项目的表达是否准确,二是你必需还有专业的表现,这种专业的表达你还必需去说服客户,因为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有一些客户并不了解你的专业意图,所以沟通和交流非常重要。项目最终能够传递出专业的观点,这点非常重要。
韩湛宁:中国设计师,特别是中国大陆的平面设计师,您是最早获得国际声誉的一位,无论是加入国际设计殿堂AGI,还是在国际顶尖的纽约ADC获奖并担任评委。我们知道,这些一直是西方人占据的地方,您如何看待自己在这方面的成功?
王序:过去就过去了,所以我也不在乎过去是否成功,思考更多的是未来。最近,我又接到纽约ADC的邀请,作为第84届的评委,我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出访去交流。
韩湛宁:您多年来一直在很多学校授课,一直致力于设计教育的推动,能谈谈吗?
王序:在教育方面,我目前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教授,一年至少有两至三个月的课程,同时我也是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分院客座教授,我教学的方法一直是以“激活”的方式进行的,激活同学的脑细胞,让他们脑筋激荡,所以做我的学生很痛苦。
韩湛宁:我知道您一直树立评判严格的设计竞赛,“平面设计在中国展”到“宁波海报双年展” 到“深圳设计03展”,从以此作为鼓励和培养新人的手段之一,您可以谈谈中国这方面的现状吗?以及您如何看待这次在北京举办的“AGI2004年会”?
王序: 关于设计竞赛评判的选择十分重要,因为平面展和海报展是不一样的,所以选择的评委也应该不一样。深圳设计03展的评委选择就很好,大家虽有不同看法,也有争论,但结果是好的。至于今年在北京召开的AGI年会,虽然我没有参加,后来得知今年吸收的一些中国新会员,我认为个别新会员根本不符合AGI会员资格,所以,在后来告AGI会员的公开信上,我也签了名。
韩湛宁:深圳的设计同行一直把您看作是不在深圳生活的深圳设计师。那么您处于这样一个角色,您是怎么看到深圳的平面设计,以及怎么看深圳打造“设计之都”的?
王序:据我所知,现在深圳的平面设计公司有400多家,我想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都没有这么多的平面设计公司。另外,深圳的平面设计发展较早,印刷行业也很发达,我想这就是吸引设计师来这里发展的缘故吧。重要的是,就像你所说的,这里曾是“平面设计在中国92展、96展”以及“深圳03展”的所在地,中国知名的平面设计师有一大半在这里工作,这里的专业气场很不错。能把我当成深圳的平面设计师,我深感荣幸。
2004.10.10于广州二沙岛广东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