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湛宁:作为著名的平面设计师,您的设计很早就受到关注,您能谈谈您的设计历程吗?
毕学峰:要说设计历程,自己并没有很好的规划过,从中专到大学都是学设计专业,而当时对设计也没有特别用心关注过,可能也是因为那个年代吧。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在中国对于设计还没有认识,我觉得是美院毕业后来深圳工作才真正关注设计,可以说当时在深圳嘉美设计公司的那段经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得91年到香港参观亚州大师海报展印象非常深刻,还有就是王序主编的《设计交流》的杂志,同时在这里还接触到了Graphic、Idea和CA这类国际一流的设计资讯。这些对我早期了解外面的设计起到一定作用,是那个时候让我体会到了也看到了“原来设计可以如此精彩”,这些是上学时所没有涉及到的。当时上学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艺术,那种纯艺术形式更自由,那时候对素描、色彩,办画展或者说对80年代末的艺术思潮更感兴趣,当然在美院上学的这段经历也使我的绘画基本功和对艺术的理解起到重要作用。选择设计开始是为了生存,而真正成为设计师是兴趣,当我发现“原来设计可以如此精彩”更使我产生乐趣。我的设计历程是幸运的,起初进入社会就有了一个相对专业的设计环境,并且在这个环境中多少见证了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从手工墨稿到使用苹果电脑,从国内的活动到华沙、布尔诺、墨西哥,富山等国际专业的设计双年展,从关注、欣赏学习国外设计师作品到与他们同台领奖,这也是一个缩影吧。
韩湛宁:在您的设计成长过程中,您受谁的影响比较大,他对您产生了那些方面影响?
毕学峰:如果说特指哪一位设计师对我的影响似乎还没有,如果说影响,我早期的一些作品可能受欧洲的影响多些,比如:法国和东欧的海报设计有很强的绘画风格,具有一种纯艺术和绘画的味道,手工感和随意性也很强,很少那种过份强调修饰的装饰风格。前面说了,由于对纯艺术的关注又有一些绘画功底,在设计上也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也许是想通过设计形式来表达我的那种传统艺术情结吧。在我的设计成长过种中,影响是来自多层面的,我关注很多东西,最近对日本年青设计师的关注又多些,他们的那种精致和细腻我挺喜欢,把东西玩到尽头的感觉。也许日本国家不大资源有限,好不容易抓到一个项目还不做足功夫,所以什么东西都做的很精,相比较我们的很多东西做的太糙了。
韩湛宁:那么您是如何看待平面设计的呢?
毕学峰:平面设计在整个市场上是很小的一个领域,因为我们是从事这个专业的必须很好的研究它,越琢磨越有意思。我们也不要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必竟真正理解和认识它的人还不多,包括政府和企业。
韩湛宁:我记得您说过,设计要争取自己的味道,要有自己独特的传递方式。这是您的设计观点吗?您能具体谈谈吗?
毕学峰我说的有二方面的意思,一、做为一名设计师要有自己对专业的独特见解,全球有影响的设计师很多,他们的风格不是你的风格,抄袭模仿永远是步人后尘,没意思,要争取自己的味道。二、平面设计是一种视觉语言的传递方式,这种语言形式要不断创新和求变。
韩湛宁:能谈谈您的作品吗?您最满意的作品是那些呢?
毕学峰:没有什么满意的作品,有些作品做的时候很激动,看多了也就不觉得好了。还有些作品在国内外获奖,我当然开心,但只是代表那个阶段,获奖的作品在某些方面是评委个人的兴趣取向,我更注重整体作品在行业内的认同与否。
韩湛宁:您早期的海报以至于近年来广为流传的作品如《母校》、《沟通》等等,都体现了您透过传统文化精神来表达对文化与审美的追求,可以具体谈谈吗?
毕学峰
母校是为中国美院70周年校庆而做的海报,主要表现了我对母校的一个感恩情结,它象一位母亲一样孕育了一代代的艺术学子,感情抒发胜于这幅作品,这幅作品从表现形式上看就象我前面说的的受欧洲海报的影响,在字体、图形上都很随意。记得当时做这张海报时努力想找到一种绘画感受,这也是我对母校的一种印象。
《沟通》海报曾在国内外获得一些设计奖,我认为它存在着一种西方荒诞主义思想,反逻辑的超现实主义,但是从图形表现上是具象的。关于文化层面上的东西,我没有在设计上刻意追求,只是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去创作罢了,记得前些年我将设计作品拿给英国设计师爱伦·佛莱彻看,他说我的作品中传达了很强的东方思想和智慧,其实从内心讲,我对设计的关注还是在西方,而西方人看你却是东方的。
韩湛宁:您最新的字体海报以及《过程》系列作品我觉得您在设计思想以及语言上有了重大改变?您是否这样认为呢?这标志着您怎样的思想转变以及设计语言的探索?
毕学峰:我一直都不满足是我的设计,我也想不断的寻求改变,改变贯有的思维模式,改变表现手法,改变观察方式等等。其实改变是很痛苦的事情,但不改变又不满足。我不知道最近的作品是否摆脱了以前的某种痕迹,记得你说过有些新作品还有以前的影子,如果你说看不到我以前影子我会更开心。我也很迷茫,经常面对某个项目无从下手,其实简单的解决方案很容易。关于迷茫我曾和王序交流过,他说:“谁不迷茫?不迷茫就不会进步”。这之后都有一种为迷茫增信心的感觉。
字体海报是我前段时间尝试改变的一个阶段的反映,我寻找一种新的设计语言,一种语言形式如何表达,我通过幻灯、投影打在不同的物体上而产生的。我寻找那种模糊和扭曲之后带来的一种新的影像,好象记载的是一种刹那间的生活现象,而这种现象又是不真实的,就象我在《过程》一书的开头写到的“我想清醒的是在光影,不同材质物体中穿梭的字体,甚至是已经被解构了的笔划,该是怎样的一种组合,怎样的一种排列,怎样的一种诠释,我不做选择。但我看到停留在我心中,脑海中的那片混沌,是只属于我自身的一种视觉自由。”
《过程》作品是想通过静止的海报形式表现动感变化的视觉感觉效果,色彩的重叠产生了微妙的色彩层次感,
使简单的图形更丰富,做这件作品时考虑了印刷的技巧,利用同一油墨经过多次印刷产生的变化。我很享受做设计的过程,它是一种不断否定建立再否定和再建立的过程,是不断改变的过程。
韩湛宁:我记得王粤飞先生说过,平面设计追求的是对设计语言的贡献以及树立基于国家文化品质的个人品质,您是否这样看待呢?我觉得您的努力体现了这一精神。
毕学峰:我做的远远不够。平时和王粤飞接触的多些,他强调设计师的设计语言要有显著个人的品质的探索精神,那应是带有启发性和未来性的设计语言,我赞同他的说法,这是一个方向,我更赞同设计师应具备的探索精神,要勇敢的去做,因为你背后依托着的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
韩湛宁:在学术上取得成功的同时,您的商业设计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您是怎么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毕学峰:商业设计是设计师立足点,设计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为客户解决问题,设计师仅仅完成具有美感的设计还远远不够,目前很多客户没有更高要求,或者说客户要求的只是他们认知的那个层面,商业设计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并不难,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沟通方式好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我们在学术上的探索,同时也为我们的商业案子的操作上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解决方案,两者并不矛盾,当然最简单的理由是设计师要生存,要生存就离不开商业设计。
韩湛宁:现在很多设计师都认为客户素质较低,而不屑于在商业设计上投入精力,您如何看待这个现状以及如何看待商业设计的呢?
毕学峰:客户素质较低是客户对设计的认识和对美的理解程度的问题,这个难题我想每个设计师都遇到过,我在进行的商业设计时首先要清楚从事商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可能面对不同的客户我会有不同的答案,有以挣钱为目的地,我完成方案保证能收到钱就行了,这样的设计案例设计师也不会拿出来参加专业竞赛,当然也不是学术研究的范畴,很简单就是解决了客户需求。我记得在网上看到一个贴子:一位设计师说他的客户素质低,项目差,如果是一个乡镇企业的养猪饲料画册找我做,也照样没辙。我觉得有些时候设计师也别太认真。再有就是要保持清醒状态,时刻为设计争取更大空间,去发现和挖掘好的项目,重要的是设计师能否争取到最好的条件,一有这样的机会也绝不放弃,那怕少挣点,因为可以满足你的兴趣。其实我更觉得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你选择什么样生活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设计经营,有什么样的设计经营就会有什么样的设计成果。
韩湛宁:我记得你曾经谈起,设计是“戴着镣铐跳舞”,能解释一下吗?另外,谈谈您对设计公司的理解吗?以及您是如何运做您的公司?
毕学峰:戴着镣铐跳舞的意思是设计是一种限制下的自由。我的公司即象一个公司,又象一个工作室。十多个人分工也很细,每个人每个部门都有自己负责的事情,客户委托的项目有时间我一定会参与接触的,这个过程很重要。很多时候客户在强调他的需求时,我已经有设计解决方案,这是沟通的作用,更多的是接到项目后,我会安排客户负责人与设计师共同开会,强调重点并制定设计方向。我在设计流程中很善变,有些时候方案都被认可了,制版打样都出来了,我还建议去修改重来。有时候设计方案放的时间长了,我看上去不好也会重来。公司不大管理也简单,在设计项目的操作和执行的管理中决定了你的设计方案完成的品质。
韩湛宁: 我注意到您办公室有一个木头做的图表,上面是从“平面设计”出发,经过“概念、分析、沟通、定位、逻辑、意念、插图、摄影、图形、字体、艺术、智慧、创新”而到达“快乐”这个目的地。我想知道,在您的心目中“快乐”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是设计的结果吗?
毕学峰:好的设计作品才是设计师追求的目标和结果,然而我也很注重设计的过程,从项目的概念了解开始,通过分析、沟通定位,再进入到我们专业解决阶段,也许是通过插图、摄影、图形、字体等。而我们自身还有不断探索和创新的需求,这一切其实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快乐是痛苦的解脱,我想只要投入在整个过程中,就是一种快乐,也让快乐成为我工作目标。
韩湛宁:您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设计现状?以及深圳的设计现状?
毕学峰:中国的设计总得看起来很活跃,也不断涌现出一些好的年青设计师,但整个行业没有游戏规则,也没有行业标准,规范性的国际化的东西太少。深圳拥有一批最优秀的设计师队伍,有激情,不甘寂寞,也拥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总感觉深圳的设计师应该再多做些事出来。
韩湛宁:作为一个生活在深圳的著名设计师,您能谈谈对深圳的感受吗?
毕学峰:深圳挺好,有很强的包融性,但是深圳总感觉让人静不下来 ,总是急急忙忙的,每次从内地出差回深圳感觉还不错,但从国外一回深圳,就感觉有差距了。深圳最好的是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你有能力就会被认同,没有那么多错综复杂的关系。
韩湛宁:深圳政府和文化界提出把深圳打造为“设计之都”,您是怎么认为呢?这一举动对深圳以及设计本身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毕学峰:深圳提出了“设计师之都”的口号,是因为有一些具有国内外影响力设计师,政府应该加大力度,使设计更具有影响力,设计又是一种文化,它是深圳特有的并日趋成熟的产业,尽管不会彰显在城市上空,却已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200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