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名家 > 正文

诗意地创造--著名平面设计师韩湛宁先生访谈

2006-07-15 7863 0
深圳设计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文化广场:你近年来在平面设计领域的成绩受到大家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国内年轻一代设计师的佼佼者,能谈谈你的设计历程吗?

韩湛宁:我的设计历程相对简单。大学时期就比较喜欢设计,但是那时不知道那些就是平面设计,包括1993年毕业后在报社做美术编辑都不知道。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平面设计是在1994年,从一个朋友那里看到《平面设计在中国92展作品集》,很是震撼和喜爱。直到1996年在太原才真正接触平面设计,1998年开设自己的设计公司才真正投入到这个事业之中, 1999年和山西设计同仁创立山西平面设计协会。尽管自己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逐渐发现当时环境的局限性,所以就在1999年去无锡学习,得到国际设计大师冈特·兰堡、靳埭强等前辈的教诲,后来就强烈地希望有一个新的环境,于是在2000年就来到深圳。在深圳一直热情地参与深圳设计事业的发展。

文化广场:在你的设计历程中,你觉得有什么事情对你影响比较大,对你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促进作用。

韩湛宁:深圳设计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说具体的事情大概有两件:一件是1997年,我首次接触深圳设计界所受到非常大的震撼和影响,包括那次拜访陈绍华老师和韩家英老师,以及买了很多设计书刊,如《平面设计在中国96展作品集》以及王序老师所编的《平面设计师之历程》等等,这些对自己的设计也起到了相当大的鼓舞和促进,那时就下了要来深圳的决心;第二件其实是一个阶段,就是来深圳以后这个阶段,前辈设计师对我的教诲和鼓励,如王序、王粤飞、陈绍华、韩家英、毕学峰、张达利等诸位对我的影响,还有如梁小武、曾军等许多年轻一辈的设计师的友谊和帮助,我为能和这些我心目中的英雄们一起参与和推动深圳乃至中国的设计浪潮而激动,比如去年的“深圳设计03展”以及刚刚举办的《深圳平面6人展》,我以此鞭策自己努力进取。


诗意是一种内心感受

文化广场:你的设计作品看上去都有很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是否跟你以前从事文学创作有关,同时这是否是你独特的味道和风格。

韩湛宁:也许是吧,我在从事平面设计之前的很长时间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主要是诗歌和散文,那些作品代表了我对文学、对文化的热爱,所以现在我对设计的热情依然是相当文化的、理想化的。我认为这是我设计创作的文化背景,无论我怎么改变,这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但是我不认为这是我独特的味道,我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而且,我也不太喜欢刻意去追求某种味道和风格,我喜欢自然的流露,喜欢一种骨子里的东西,诗歌如此,设计亦是如此。

文化广场:后来你是如何转变为一个平面设计师的呢?对于你来说,从诗人到设计师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

韩湛宁:这种转变是很自然的,或者说我一直没有转变。我大学毕业后是留在学校所属的语文报社做美术编辑,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包括之前上学时期我以美术系学生的身份组织诗歌社团等等,所以一开始就是共同进行的,只是后来离开报社更多地投入到设计之中去,特别是1998年成立设计公司,非常忙碌的商业设计使自己没有时间进行较多地文学创作,但是仍然坚持写东西,现在我依然去写很多东西。所以,我不觉得我从一个诗人改变一个为设计师,《山西日报》曾经用同样的标题做过我的报道,我是不这样看的。尽管后来文学创作少了,但是我用同样的情感和心态去对待生活和设计,所以我认为我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表达方式。我一直认为:诗歌不是形式,而是内心的感受,一个人只要有一颗诗意的心,那么他就是一个诗人,无论他做什么职业,无论他在什么时候。


基于整体文化品质的独特创造将极大地影响文化和社会的进程

文化广场:近几年,你的作品在国内外大展中不断取得优异成绩,你能不能谈谈你的作品,谈谈你满意的创作意念?

韩湛宁:我觉得我还谈不上成绩,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才开始。我的作品我一向羞于谈起,只能整体谈谈。我一直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保持很高的敬意,一直从中汲取营养,并试图从中得到启示。我对很多东西着迷,如古典诗词、汉字、书法、中国绘画、民间美术以及手工艺品等等,我初期的东西就是比较简单地对这些元素的运用和表达,如《互动》《九九归一》、《融合》等。后来就比较深入地做了一些思考,特别对汉字等的理解和重新表达上,我希望注入的是现代的、文化的、具有崭新活力的部分,使之呈现更多的现代气息并使其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得到提升,当然,亦希望能够自然地流露一些独特的味道,这些企图表现在《深圳设计》、《深圳设计03展》推广海报、《晋商大院》海报和《传统意象》系列海报等等以及一些书籍设计上。我觉得自己还在探索,我需要不断地努力。

文化广场:在创作过程中,你的标准是什么?

韩湛宁:标准只有一个:平面设计语言的创造和文化思想的表达,语言和思想是一件优秀设计作品的两个面,是缺一不可的。这个方面我非常推崇王粤飞老师所说的个人品质的建立,我认为,个人的品质,即他在设计中所表现的个性化的品质,包括思想和语言两个方面,这通俗地说就是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设计语言的个人创造和对文化思想的独特表达,这些是建立在民族与地域文化品质的深刻领悟和设计语言的独特创造之上的表达。我认为这是一个宏大的事业,这些基于整体文化品质的独特创造将极大地影响了我们文化和社会的进程,这一点从我们国家和民族历史长河中那些灿若星辰的先贤大儒身上就可以看到,试想,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文化和历史将是怎么地暗淡无光。这些我认为是任何一个心怀理想的人所追求的,包括我们这些后来者。

文化广场:你是如何对待商业设计的呢?

韩湛宁:我认为商业设计更为重要,个人的设计创作活动是设计师的自我修炼,而商业设计是会对整个社会和大众产生影响的公众活动,特别是影响社会大众的审美趣味,所以设计师在社会之中是需要担负责任的,他有义务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该始终保持在社会文化包括商业活动与流行时尚的前沿。而这个要求就是更深入地自我修炼,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准和审美趣味。因此商业设计和个人创作是一个整体,任何设计师都不应该忽略这两方面的提升。

文化广场:除了在设计上有所建树之外,你在文化出版方面有倾注了许多热情,这是你的理想之一吗?

韩湛宁:从上面的谈话应该可以看出我对社会文化以及专业设计的热爱,而这些恰恰是出版的两个方面,也就是内容和形式。自己既喜欢那些内容,又喜欢用形式把那些内容表达出来,并且享受这个表达的过程。 还有就是我非常喜欢这个过程所产生的结果——书籍,书籍之美无法言语,我记得看过梁实秋先生晚年的一个小故事,一次他在一个书店翻书,翻着翻着突然泪如雨下,把旁边的人吓了一跳,忙问他怎么啦?他良久之后才说,你看看这些书籍,这些书籍所赐予的美好,教我如何不感念,如何不流泪呢?我想我理解他的流泪,我为他的流泪而感动。


深圳成为“设计之都”当之无愧

文化广场:你如何看待目前的设计状况?现在与国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你觉得设计师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韩湛宁:我认为目前的设计现状是好的,无论深圳还是全国,尽管有些无序,但是这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中国的平面设计从兴起到发展,现在应该说是一个爆发的时期。和国外的交流亦是一种必然,越来越频繁是一件好事。设计师在其中应该保持一份用心学习的态度,毕竟西方的设计发展地相当成熟和丰富,而我们国内设计发展的时间太短暂了,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我们的设计教育还非常薄弱,设计理论体系几乎没有,所以保持学习的心态是应该的,但同时应该保持冷静,不要迷失自己,要把国外的优秀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但最终要表达自己的东西,要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日本的平面设计所走过的路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文化广场:对于深圳打造“设计之都”这一构想,你觉得实现这一构想还欠缺点什么吗?作为政府的一种举措能否引起设计师的共鸣与参与?

韩湛宁:“设计之都”的构想非常好,它为深圳的“文化立市”树立了一个坚实的支柱,同时也为设计行业和设计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是非常有远见的构想。深圳也是国内唯一有条件成为“设计之都”的城市,无论在设计行业的繁荣程度还是深圳设计师在国际国内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当之无愧的。但是我们如何去打造,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详实的步骤和具体的措施,如有什么样的条件吸引和扶持设计师与设计公司、扶持这个产业,有什么样的措施使这个产业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有什么样的措施使深圳的设计在国际上达到和保持前沿水平,达到“都”的水准等等,这些需要政府、社会以及设计师去共同努力的。我认为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力量去扶持这些真正有创造力的、文化与经济都产生效益的行业,而不是把精力过多地投入到象“大芬村”这样的行画复制流水线上去,一个鼓励复制临摹的城市我认为是不可能吸引真正的艺术家的,它的文化不可能真正繁荣。我不是说“大芬村”不好,但是过分地把它当作文化去宣传,会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别人会认为深圳文化标榜的只是复制加工而不是真正文化创造,那么会损害深圳的长远发展。

当然,“文化立市”与“设计之都”的构想的确立已经证明深圳是有远见的。

2004.12.7 深圳


韩湛宁简介

1970年出生于中国山西,1993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美术系,1997年起从事平面设计;2000年迁居深圳,现为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秘书长。

其设计作品曾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香港设计双年展优异奖、日本国际富山海报三年展优异奖、东京TDC字体俱乐部年鉴、美国GRAPHIS海报年鉴、波兰华沙国际海报优异奖、深圳设计03展银奖、第六届中国书籍装帧展银奖等多种奖项;其文学作品发表于多种报刊,个人诗集《白河流》曾获陕西省“最美的书”奖。

77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