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名家 > 正文

欧宁:我是个事件制造者

2006-07-15 5907 0
访谈背景
4月30日至5月8日,“大声展”在深圳展出。“大声展”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年轻设计力量和自由艺术的一次“视觉合唱”。在这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性作品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给观众,从独特的角度诠释当代视觉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的内涵与活力。

展览闭幕之际,晶报采访了策展人之一欧宁。

为设计新锐搭建平台

晶报:在“大声展”展出的8天时间,观展情况怎么样?在深圳有没有制造出预想的效果?

欧宁:与我们期望的差不多,来的人正是我们的目标观众。他们包括在校学生、在职设计师、研究者、时尚人群等,他们很年轻,思想没有条条框框。我们为这些设计新锐搭建起一个平台。

晶报:有些什么收获?

欧宁:就拿卖场的销售情况来说,设计师魏星宇在“大声展”上收获不少,他设计的T恤在短短三四天内就卖出一百多件,珠海一大公司看中了他设计的玩偶。展览还促成了陈旭东与德国高仪的合作。

好设计会找到知音

晶报:展览一开始就倡导改进现代设计的存在方式。你认为现代设计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欧宁:中国设计至今仍是以商业设计为主,“大声展”第一次把年轻人自发的设计推向社会,我们把这些年轻人的设计称之为独立设计,他们的设计保存了一种不受任何东西左右的纯粹性,这正是目前中国商业设计最缺乏的。

晶报:“大声展”是否要让独立设计成为主导?

欧宁:是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声展”拒绝社会,我们只不过不想听命于人。

晶报:听命于人的设计是否让你觉得厌倦?

欧宁:只要你做的是商业设计你就一定会有这种体验。在这个行业中,这是一种道德,你必须听命于客户。我们不反对这种道德,但厌倦了这种工作。我们相信好设计一定会找到知音。

让思想绽放得更诱人

晶报:你学的是中文,是什么让你对设计如此感兴趣呢?

欧宁:兴趣使然。对设计的兴趣来自1992年时在深圳举办的“平面设计在中国”展,当时我还是深大的学生,看到展览的画册时,很快就被其中的设计吸引了。

晶报:是什么东西吸引了你?

欧宁:这个展览画册一下子让我看到一种专业的标准,这里面的可能性吸引了我。

晶报:有人说你是个形式主义者,你赞同吗?

欧宁:设计其实就是对视觉形式作出组织和安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设计师都是形式主义者。从《北京新声》中,大家可以看到非常夺目的视觉实验,但这本书的编辑理念和社会学价值是那些把设计师说成是形式主义者的人所忽略的。

晶报:《周末画报》“别册”中的设计体现了你怎样的思想?

欧宁:在《周末画报》“别册”中,我认为我的工作已跨越了设计师的身份,在这个特殊的媒体中,我探讨了很多的问题,包括文学、城市研究、建筑、独立影像等等,有很多不同领域的人参与到“别册”中来,它是一个多元化的平台,被包装在视觉化的版面中。

晶报:设计对于思想的传播意味着什么?

欧宁:我想说的是,设计对于思想的传播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它让思想的绽放更诱人一些。

诗歌转化成别的力量

晶报:你曾说过,在大学时代你主要精力用来写诗,是否可以认为诗歌让你开始与艺术接触?

欧宁:应该说,诗歌使我泥足深陷,它是最本质、最根源和最朴素的艺术,它在我青春期的时候就全面影响了我。以后的一切都与它有关。

晶报:你现在还写诗吗?欧宁:不写了,它转化成别的能量。晶报:转化成什么能量?

欧宁:当我从事音乐工作时,我在用它的精神来对抗庸俗流行音乐;当我开始成为独立设计师时,我靠它来反抗商业设计。

我让很多事情发生

晶报:诗歌、音乐、设计、电影、策划,你涉足的领域很广,你认为自己最主要的身份是什么?

欧宁:我最主要的身份是事件制造者,我可以让很多事情发生。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我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并拓展新的工作。

晶报:这样跨界工作是否影响专业化程度?

欧宁:跨界工作最重要的是一种组织,我把不同界别的专业人士召集在一起,所有事情都可以做得很专业。

晶报:让这些领域内的事情同时发生,该是怎样的情形呢?

欧宁:如果有一种工作能把所有我感兴趣的东西都包罗进来,那就好玩了,我一直在寻找这样一种工作。

引导大众做出判断

晶报:你不被商业左右,不被艺术摆布,那么你在寻找一种怎样的存在空间呢?

欧宁:我寻求的是独立创造的空间。

晶报:你是否认为这样的艺术空间正是文化走近大众所需要的?

欧宁:我们不是在迎合大众的需要,而是在引导,我们制造机会让一般人看到更多新鲜的文化,我们不会把这种东西强加给他们。展示出来是为了让他们判断、选择。我们希望所有人都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

采取民间的艺术姿态

晶报:1999年,你在深圳创立了缘影会,这个观影组织曾经让很多文艺青年激动,可是他的存在空间却越来越小,这是什么原因呢?

欧宁:它担当的是民间资料馆的角色,对当下的影像资料进行保存,也自发地研究本土的影像历史。对缘影会来说,合法性是它面临的最大问题。

晶报:在以民间身份从事艺术工作的这些年里,你觉得民间艺术机构对文化发展有何作用?

欧宁:民间艺术机构有很大的灵活性,他们也有很大的能量,可以做许多主流美术馆做不了或不愿意做的事情,让艺术的生态更加多元化并保持鲜活。

继续完成城中村系列

晶报:“大声展”之后,你将有何计划?

欧宁:我马上要投入日常的设计工作。我今年要完成六本书的设计工作,七月我和曹斐要到北京拍片,要在北京住上4个月,拍摄北京的一个村庄。这是我们《三元里》计划的一个延续。

晶报:是以城中村为题拍摄成系列?

欧宁:对,这是一个三部曲的计划。目前我们已拍了广州的三元里,接着下来我们要拍北京和上海的两个村庄(或社区),去记录中国的城市化运动。

欧宁

1969年生于广东。

1993年毕业于深圳大学国际文化传播系。

1994年创办音乐团体“新群众”,开始策划各类音乐活动。

1996年创办设计公司SonicChina。1999年在深圳、广州两地创办电影团体“缘影会”。

2004年在广州创办艺术空间“别馆”。

54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