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名家 > 正文

张远林:让设计与绘画联姻

2006-07-15 3669 0
编者按:

旅法著名画家张远林的油画一直以融入设计元素著称,许多作品更是跨越了艺术与设计的边界,那么,张远林是怎样让设计与艺术结合的?他又有什么“秘诀”?带着网友的好奇和期待,中国设计之窗的记者走访了著名油画家张远林先生。




2006年6月4日下午,3点。

张远林并没在创作,当我到门口的时候,我看见他是坐在书桌前的,当我进来以后,他站了起来。他的爱人端来了水,他把我引到沙发那边,一次长达三小时的采访开始了。
张远林似乎很高兴(也许是因为我看起来像小孩子吧,也许觉得我不太像一般的记者),也很好奇,然后,我的一个问题提起了他的兴致,只听他兴奋地问,“我正好在写点东西,你要不要听听?”我欣然说好,他于是站起来,朗读他尚未脱稿的个人传记。

孤独少年

张远林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小地方。8岁那年,因为家里的地被征做水库用了,张远林就随父母迁到合肥。说是合肥,其实就是一个城市的边缘,张远林在那读了一所民办小学。那时候的张远林,并不喜欢读书,他说, “记得小的时候特贪玩,不愿念书,可是喜欢用树枝在地上画来画去。”张远林的画缘是先天就注定了的,就像他自己说的,先是树枝,然后,石头,泥巴,粉笔,蜡笔,再到后来,看到父母辛勤的工作,超出常人的辛劳,开始懂事的张远林想,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好画画,长大了一定要当个画家。
就是在那时,张远林无师自通,画了一本又一本自编自绘的“小画书”,笔法却不凡,张远林把他拿到街上,供人们观看,一本一分钱,小小的年纪就懂得了做生意,懂得赚钱,这是生活给张远林最初的教义。
画画占去了张远林许多童年的时光,同时也失去许多童年伙伴。他的少年是在孤独中度过的。

煤矿生活万岁

60年代末,张远林被分配到安徽淮南煤矿工作,他说,“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意识到,当看到矿工们从井下上来,满脸漆黑,只有牙齿和眼珠是白的,觉得那挺好玩、挺新鲜。然而,当自己下去了,越往下越觉得胆怯,有点后悔不该当矿工了。加上,那时候矿难家属在夜里哭泣,张远林心情格外沉重。尽管如此,张远林还是很感谢那7年的矿山生活磨练。因为他能写各种美术字,能画巨幅毛主席画像,一年后被调到工会做宣传工作。那个时候,张远林的绘画如日中天,谁家要能挂上他的字画总是件引以为荣的事。当然,追逐他的女孩也不知其数。但他想,“我的感情不能留在这里,我要实现心中的梦想。”


大学生活

张远林说,虽然他在矿上的生活后来如鱼得水,但,他依然清楚,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是从来没放弃过要当画家的梦想,于是,当有机会时,张远林就抓住了它。
那是安徽阜阳师范大学,油画专业。“那时候,大学生活非常艰苦,白天不是劳动,就是开大会,还要社会办学,很少有时间学习。”这种情形下,张远林和同学就想出了一个好方法,夜晚,当教室熄灯的时候,从窗户爬进去,再点起蜡烛,埋头读书,苦练基本功,“甚至有时候在学校食堂隔间临摹,因为那是一张国外画册或某美院高才生的习作,虽然岁月艰苦,张远林还是学了很多东西,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毕竟是高等学府,一刻值千金啊!”


中国第一本“人体摄影”

张远林从阜阳师范大学毕业后,先在合肥百货公司做橱窗设计,那时候,他的设计总是与众不同,他画的美女感人至深,一个头像充满整个橱窗,视觉冲击非常强烈,这在七十年代末是非常难得一见的表现手法。他总以几何体的构成橱窗画面,而获无数一等奖。后来,他的设计名气在省城没有人能攀比,画得又好,张远林调到一家出版社工作。1987年,当整个中国还处在思想不太开放的时候,张远林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人体摄影》。《人体摄影》是中国的第一本“人体书”,因此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轰动,张远林说,“那时候,全国各大报刊,包括法新社、路透社等国外媒体都来采访他”,《人体摄影》画册被大卡车不分昼夜往上海、北京等地拉,出版社一下子赚了70多万(70多万元利润,这在八十年代的出版社是也笔不小的数目)。影响大了,于是张远林被出版社领导安排去沿海城市继续推销《人体摄影》。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第一次来到深圳,被这个城市的气质给吸引住了。



设计掘到第一桶金

1989年,张远林辞去了安徽那边的工作,一人闯深圳,参与了《深圳青年》杂志的创办。张远林说,刚来的时候生活非常艰苦,每月工资只有300元,没有住所就睡在会议室。许多人说,你在安徽出版社工资加稿费每月三千多元,福利又好,不要在这活受罪。可是张远林不在乎,他说,他是个适应能力很强的人,而且觉得艰苦的生活也挺好玩,挺有意思。

1993年,张远林出版了《世界工艺美术设计名作集成》,这本书同样也引起很大轰动,成为许多美院和设计院校师生的案头工具书,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仍然还能看到有设计师在参考这套书。此外,张远林还在《深圳特区报》《深圳风采》做过美编,谈到这些经历,张远林说,设计并没妨碍他的绘画,相反,设计为他在深圳的生活奠定了基础,设计使他掘得了第一桶金。在有近五年的时间中,他设计的挂历遍布全中国,香港的不少客都要找他设计。他的设计风格被广东、江浙,东北和上海等省市的挂历商争相模仿,套用和抄袭。他将浓郁的中国情结和文化巧妙地与商业结合,使其能容更丰富,更具可读性,开创了中国挂历设计走向世界的新局面。此后,张远林还出版了《减法设计》丛书(五本)、《巴黎设计速递》(三本)等,全都销售一空,印数均在一万套。《巴黎设计速递》是他和女儿共同创作的结晶。他每天起早贪黑,游走在巴黎著名的老佛爷等著名商场和大街上,抓拍、偷拍最精彩的橱窗、广告和店堂,光花在巴黎拍照时间就三个多月,但他不觉得累,感觉巴黎每天都是新的,乐在其中。


法兰西荣光


从此,张远林辞去杂志社公职,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从1995年开始,张远林着手创作《中国字系列》和《中华雄魂系列》油画,经过十年锤炼,张远林的画作日臻成熟。他那纵横捭阖的思想,在历史与现代之间穿梭,在写意与抽象之间,把中华雄魂和中国古文字的美酣畅尽致地表达出来了。2004年,张远林携《中国文字系列》和《中华雄魂系列》参加中法文化年展览活动,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办个展,一举征服了法国,登上了法兰西最高艺术殿堂。

张远林的油画取材于中国古文字和中国古典文学,画面呈现刀刻斧凿、肌理纵横的痕迹,在文字的碎合当中使观众感受到时空中的悲欢离合,在厚重的油画颜色里似闻到历史的节奏、东方的气息和现代的无序。张远林最负盛名的画作《中国古文字系列》、《中华雄魂系列》和《红门系列》等,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特色:

一、 题材宏大,思维抽象

张远林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学和古典文学、古文字学素养,他浩瀚的思维总是让他能从很遥远的古代获得灵感。譬如,在《中华雄魂——战国遗风系列》作品中,总感觉到有一股浩大的裂变之势,仿佛庞大的乌云在翻卷,激荡。这和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争霸,风云突变,你会觉得他运用某些符号和比喻是非常准确到位的。在《中国文字系列》作品中,他将文字打碎后重组,产生视觉新面目,这种既有东方人审美的可视形象,又具备西方色调及构成的绘画语言是现代艺术,是画家的独特的叙事风格。在《红门系列》作品中,一股虚无缥缈的、似行云流水的色彩,在有着像甲骨文或钟鼎文等抽象符号之间穿梭、游走,让人想到历史的跫音和轨迹。

二、 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运用

张远林谈到他的画特点时说,“别人的画可能只是画,我的画却运用多种媒体和艺术手法,把其中包括木刻、中国画,甚至壁画镶嵌等手法”。他说,音乐中有复调,小说中也有陀斯妥耶夫斯基和鲁迅那样的复调小说。天生思想宏大的张远林就创作出了自己的多层次油画。“这样有两个好处,一作品的肌理比较丰富,内容深邃,二增强了整个画面的视觉冲击力,静观有细节,耐看,远看场面宏大,让人难忘。”张远林说,他以后还准备在自己的油画中多加入铜和铁等金属材料,让画更显得立体感和多样化。这比单纯的油画颜料的添加要厚重的多。


福至心灵


张远林有一个很幸福的家。他的爱人是他的模特儿,他们两人都很穷,然而,这并不能阻止他俩对事业的追求。她跟他到深圳一起打拼。她学的是平面设计,然而,她牺牲掉了自己的专业,转而开公司,办书店,全力支持张远林的艺术创作。他们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儿,深圳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又在巴黎Esmod服装学院读服装设计。但每当张远林在法国或在国内办画展的时候,她都主动做翻译,对此,张远林在一篇文章的结尾写道: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我的妻子和女儿,是她们的爱和理解,使我能以平和的心态自由的工作。
最后,祝张远林先生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陈保才)


安徽阜阳师大油画系毕业,曾在《深圳青年》杂志社任美术编辑、摄影记者。自1980年以来,张远林发表过油画、壁画、招贴画、包装装潢、书籍装帧、插画和摄影作品约350件,其中有许多获中外奖项。1995年开始,张远林着手“中国文字”和“中华雄魂”油画系列。2004年,张远林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成功举办个人油画展。2006年,北京中国美术馆成为张远林举办个人油画巡回展的第一站。
     
 

36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