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赛事 > 正文

独立策展人制保证深圳双年展学术意义

2006-07-13 6911 0
深圳首次举办城市\建筑双年展,就赢得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全球华人重要报纸《世界日报》称赞其为“中国第一”,它还被ABBS网站与《建筑时报》列为“2005年中国建筑设计10件大事”之一。在时间紧、经验少的不利条件下,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要归功于成功的策展机制和开放的视野。

  把策展人制度贯彻到底

  本次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是由市政府主办的,政府领导对双年展高度重视,专门为它开辟了“绿色通道”。前几年有些城市举办过建筑双年展,结果被地产商控制,几乎成了楼盘展销会。组委会严格规定,深圳双年展的赞助企业不得介入展览的具体运作,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而且,本次展览采用国际通行的独立策展人制度,成为一个突出的亮点。

  策展人并不是在深圳首先出现的,国内一些双年展也曾有过,但这次的策展人制度贯彻得最为彻底。所有的参展作品和作者都由策展人选出,再提交给由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和组委会审议。实际上,被否决的几乎没有,这既是对策展人的尊重和信任,更是对其水平和眼光的肯定。

  既然策展人的地位如此关键,挑选合适的人选就是重中之重。经过反复斟酌,著名建筑师张永和最终入选。他曾多次在国内外建筑设计大赛中获奖,曾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刚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是目前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青年设计师,在业内有很高的知名度。而且,张永和在平面设计、前卫艺术和其他领域的号召力也很强,他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大腕精英,为双年展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证。

  选对了主题,拓宽了领域

  国内的双年展大多是艺术类的,以城市和城市化为固定主题,深圳双年展还是第一次。这一主题是由组委会确定的,并得到了策展人、学术委员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城市和城市化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年轻城市,深圳提出并关注这个问题,不但顺应了潮流,同时也是一种成熟和理性的表现。

  “城市,开门!”一句响亮的口号,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让展览更加丰富多彩。城市的发展包含各个侧面,本次展览不但有建筑设计、规划,还有平面设计、服装、电影、影像、媒体、电子游戏与娱乐、餐饮等等,是城市艺术的一次大汇合。就像策展人张永和说的,这82件作品就像82台戏。这不是简单的“大杂烩”,来的都是“名角”,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非常耐看。

  本次双年展重视建筑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它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系统。展览在旧厂房中进行,大量使用便宜的脚手架和防晒布,黑白二色的基调贯穿始终,风格高度统一。而且,很多与展览相关的东西都是作品。比如广煜为双年展设计的一整套视觉识别系统,包括信封、纸袋、媒体证等等,还有双年展官方网站,也是黄竣等的设计作品。广煜的设计还参加了深圳———05’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获得惟一的一个全场大奖。

  增强互动性,让更多人来看

  这次展览不是只为专业人士设立的,更是为普通市民开的一个大party。展览历时三个月,从早10点到晚9点,大家有充分的时间慢慢看。“百姓深圳”体现了建筑设计的平民化,娱乐城的作品是用游戏的方式做的,观众都可以参与。为了进一步增强互动性,组委会特别邀请观众投票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作品。目前,网上投票数已超过200万,排名第一的作品得票数有10万多张。由于很多人对展览还不太了解,观众的人数并不如预想的多。组委会利用寒假期间,专门组织了深圳大学建筑学院二、三年级的学生来担任义工,免费帮观众讲解。

  由于是初次举办,难免有些细节不尽如人意。展厅内光线太强,白天的时候幻灯效果不太好。由于作品的介绍不够详细,给普通人理解作品造成了困难。由于管理的疏忽,香港黄炳培用红蓝白编织袋制作、放在天窗上的作品被风吹走了一部分。目前,组委会正在尽力弥补,请作者把作品重新补好,并为每个作品增加内容介绍,放置读者意见本。相信随着双年展的继续举办,对这些细节的处理会越来越周到,双年展人气和影响力也不断得到提升。

75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