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躁、大规模拷贝西方建筑、质量不高———这是西方建筑界对中国当代建筑的部分看法,下月在荷兰举行的“中国当代建筑展”在展出中国建筑师作品的同时,将直面中国当代建筑的种种问题。
由荷兰建筑师协会组织的“中国当代建筑展”将于6月10日至9月3日在荷兰鹿特丹开幕,此次展览将云集张永和、刘家琨、王晖、梁井宇、王澍、马清运等国内建筑界中坚力量的作品。主办方试图以批判的眼光去正视中国当代建筑,并将中国建筑界存在的问题作为穿插于整个展览的探讨内容,参展建筑师梁井宇说:“这是一次西方当代建筑界发起的一次大规模的对中国当代建筑的重新认识。”
建筑繁荣同时带来冲突
“中国当代建筑究竟是什么?中国几乎是世界上建筑量最大的国家,它正在不断发生着巨大且危险的变化,而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成了此次展览的主要内容。在中国,人口不断增加,而新的城市也不断出现,建筑界的繁荣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基本功能冲突。”策展人琳达(Lin-daVlassenrood)说,“一味谋求商业利益的短期计划、大规模拷贝批发西方文化、建筑项目质量的低下等现象都破坏了城市的结构,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中国的未来将与憧憬中的繁荣景象不符。”
针对该现状,策展人甄选了一批活跃在中国建筑界的年轻建筑师的作品参加展览,她说:“这批建筑师正在探索能解决这种冲突和矛盾的方法,他们对如何去简单营造一个建筑符号不感兴趣,但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社会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无论是他们的作品还是设计准则都含有一种内在的对社会的批判性,我希望这能成为范本。”
刘家琨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以不同形式回应主题
“此次参展的建筑师以装置、模型、图片、文件和影像等多种形式描绘出了他们眼中的未来。”策展人说。梁井宇的参展作品是《天桥商厦》,他说:“我的作品是对城市缺乏公共空间的一种批判性工作,试图通过一个建筑的单体去研究基地所处的环境,运用建筑的手段实现城市空间的多样化和功能的社会化。”刘家琨的成都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与马清运的“井宇”均是强调朴素材质的建筑。马清运的“井宇”坐落在西安蓝田县的土塬之颠,以关中乡间民居为类型蓝本,针对当地宅院高墙、青砖灰瓦的传统,从尺度延展、表皮的层次与功能的变通切入,用“编织”的手法将墙体增高,纵向拉长,使建筑摆脱了单纯的文化标示。刘家琨用清水混凝土建出了一块冷峻的巨石型建筑,并在墙体上保留了建造的痕迹。王晖的参展作品不仅有其建筑项目,还有应策展人之邀为展览创作的装置作品。整件装置貌似一个售货亭,长3.3米,宽6.6米,高度为3.3米,以直径均为10厘米的管子搭建而成,这些管子都是常见的建筑材料如PVC管、铁管、毛竹等。王晖说:“所有管子都锯成40厘米长,码起来形成一座墙,从一个角度看像墙,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透明的。策展人希望我能表达出当代中国建筑的现状:浮躁、大规模拷贝西方建筑、质量不高等,按照我的理解,中国当代建筑的现状却是很难描述的,我认为它令人捉摸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