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名家 > 正文

北京洛可可工业设计公司设计总监贾伟谈设计人才培养

2006-07-22 6930 0
   

采访嘉宾:洛可可工业设计公司设计总监贾伟
采访人:视觉中国编辑李宇华
  
贾伟简介

洛可可工业设计公司设计总监
  
谈到创意产业,就绝对不能避开处于产业链前端的设计企业,而工业设计公司是目前我国创意产业内最为人瞩目的一股势力。在这次科博会上,我们采访了来自洛可可工业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贾伟,听他谈述洛可可公司对设计人才招收培养的体制,以及他对设计人才教育和国家对创意产业的政策的真知灼见。

洛可可工业设计公司设计总监贾伟


记者:首先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洛可可公司的招收设计人才的策略?
  
贾伟:对于设计人才的吸纳,我们公司一般采取自己培养的策略,相对于那些自我感觉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我们更倾向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通过一步一步地培训,可以把公司的文化、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慢慢地传授给他们。当然这种方式也有弊端,比如有些设计师经过培训,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设计方法之后就会流失。我们曾经尝试过招聘那些所谓“比较有能力”设计师,但是他们多半对公司都没有感情,我个人认为他们对公司的发展没有太大的益处。
  
记者:这个培养机制具体是什么样子的?
  
贾伟:我们会对新招的设计师进行基本功底的培养,虽然在此之前,我们要求这些设计师已经具备一些最基本的设计功力,但我们还是会对他们进行专门的训练,比如复杂的建模、对各种场景的渲染。我们想把这个培养机制建立成一个平台,一个可以在短期内让设计师有充分提高的平台。如果说设计师在这些方面自学需要花两年时间的话,那么利用培训平台,请公司内外的技术高手来指导,那可能只需要三个月时间,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刚进公司的设计师培养成基本功的高手;在接下来一步,才会开始设计理念方面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花的时间会比较长,我们会提供很多的资料,来激活他们的头脑。除了基本功的训练,我们还会针对设计师进行外语培训,因为现在与我们公司联系和交流的国外设计师也越来越多,掌握一定的外语水平是必需的。
  
记者:洛可可公司如何保证你们培养出来的设计师不流失呢?
  
贾伟:这个基本上是不能保证的,所以我说设计公司其实就是一个平台,一个人力资源的平台。唯一的保证就是公司自身的发展壮大。而且换个角度讲,由于设计师个体差异,就不能保证每个设计师的目标都与公司的目标一致。这种人才流失的情况在国外的大公司业时很正常的,比如三星、索尼、IBM也有同样的情况。当然如果我们公司的设计师获得了一个IF奖或者一个红点奖,我们也不会阻碍他“插翅远飞”,因为这样对公司而言也是一个值得骄傲的事情。
  
记者:我在洛可可公司的招聘启事上注意到,你们招收人才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有一两年的设计经验,请您对此做一下说明。
  
贾伟:对大学生而言,他们在校期间的实习,无论是半年或者是一年,也算是工作经验的一部分。这种实习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一个工业设计系的学生只是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在几年的学习中只有几款产品设计的话,那是无法融入这个社会的。在我看来,这样的学生起码缺乏一种做设计的主动性和欲望。这一点可以从他们的作品集中看出来,如果这本作品集有厚厚一沓,就可以看到他们从事设计工作的热情。所以,我们主张学生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尽量到相关企业实习,从而培养自己的一些基本的设计素质,这就相当于正式参加工作之前的预习了。
  
记者:那你们会给在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么?
  
贾伟:这一点操作起来是比较有难度的。虽然有一些公司每年招收大批的实习生,但却可能被人认为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而造成极差的口碑,并且会影响正式员工的工作情绪。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招收实习生上还是持谨慎的态度的,一般我们每年会从几个比较好的高校里面招收一两名极为优秀的实习生,而且这之前也有相当严格的筛选程序,而且我们一直会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希望他们在完成实习期之后能成为公司的签约设计师。
  
记者:那么洛可可公司在招收正式设计师的时候,最看重他们的哪些素质?


贾伟:我们招收设计师的时候,主要看以下几方面的综合素质:为人的正直直率,做事的责任感、团队意识以及个人的技术水平等等。所以综合地说我们最看重的还是设计师的人品以及一种社会责任感,这一点不是那么简单。打个比方,设计师在使用材料这一方面的考量就能体现出对能源的利用和对自然环保的意识,这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设计师肩上担负的责任是很重的。另一方面,具体到做每一个项目,我们要求设计师不仅要对自己的设计负责,还要对公司、企业和最终用户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师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记者:但是您要求的这种素质是很难量化的,你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贾伟:我们在正式录用之前会有一两个月的试用期,在试用期阶段,我们会感觉他们是否适合我们。这就像结交朋友一样,两个人对不对路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我们公司,我总结它是一个比较温和的公司,所以相对于那些个性比较张扬的人而言,我们更偏好那些能够温和地处理各种事务的设计师。
  
记者:经过你的介绍,我发现你们在招收人才时并不非常注重设计师的创意,这是为什么?
  
贾伟:因为在我们的理解中,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具备掌握好的设计方法、好的设计流程、好的设计理念的素质。如果单靠灵感来做设计的话是非常累的。在实际的工作中,设计师要完成的任务是接连不断的,那么仅仅依靠灵感是绝对无法承担如此大的工作量的。
  
记者:那么您所说的好的设计方法、好的设计流程在洛可可公司是如何体现的呢?
  
贾伟:我们有一套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设计方法,这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比较重视前期工作,包括调研、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和分析,来让设计师们在开始设计工作之前进行一个脑力风暴。比如设计一款手机之前,我们会充分了解项目的设计需求,并对整个市场情况作一个详细的调研和分析,包括对竞争对手产品的分析、现有高低端产品的使用人群、使用材料、加工工艺、制造成本等等,把整个前期工作都做到位。这一段我们把它形成为“运功”,就好比是练气功,把气运到位了,再开始发力。我们以项目组的形式进行设计的研究和开发,我们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贯穿项目整个开发全过程,这也是沟通的过程,保证设计师之间、设计师与客户、设计师与最终用户的沟通畅通无阻。这是做好设计的关键。同时我们强调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从草图绘制、2D表现、3D建模和渲染,到结构的概念设计和详细设计,这每一步都要经过严格的评审制度。我们认为只有好的过程才能产生好的结果。


记者:到目前为止,有哪些国家政策在设计公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比较大的作用的呢?
  
贾伟:我认为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很好的政策,DRC的成立是一个好现象,它营造出一种设计的环境和氛围,让我们感受到国家对设计产业或者是创意产业的重视正在逐步提高。但是对于设计产业链的资助来讲,国家还没能给予很大的帮助。例如对于设计机构、设计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我们希望国家或者相关的机构能够组织一些专门的活动来加强。另外又比如在韩国,当一个设计公司与一个企业客户签订协议时,国家会给设计公司将近一半的补助。虽然我国还不能完全使用韩国的这套模式,但是也可以利用其他的方式或者政策来帮助设计公司,这样才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我们现在更多看到的是国家比较宏观的政策,但设计公司是希望有更多具体的措施落到实处,比如税收方面的优惠等等。另外,我们也希望国家对工业设计做更多正面的宣传,因为目前大多数人都对工业设计有误解。
  
记者:那么您预计我国的整个工业设计产业要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还需要多长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除了国家的政策,和企业自身的进步之外,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呢?
  
贾伟:我认为至少还需要5到10年的时间,我国的工业设计产业才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国家政策和企业自身之外,当然还需要院校在培养专门人才方面的努力。我觉得院校需要建立一套很好的培养机制,来和社会挂钩。为了达到培养德才兼备的设计师的目的,院校应该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现在状况是院校在教授设计专业时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概念设计上,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需要花1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从概念到实践的转变过程。我的观点是,在学校中前一两年时必须注重这种概念设计的培训,如此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但在临近毕业时,一定要为学生创造参加实际项目的机会,来缩短他们进入工作之后的角色转换期。这种转换太复杂了,如果全部交给设计公司的话,就过于艰巨了。
  
另外,现在高校的教育也不够注重基本的设计功底的训练,在我们的实际招聘中,有很大比例的学生都没有掌握绘制草图、建模或者渲染的基本技巧。
  
第三点就是高校应该引导学生做“对的设计”,找准设计的感觉和产品的语义,比如我们要求做一个很专业的测试设备,但往往刚毕业的学生设计出来的更像一款数码产品,无论他的设计如何优秀,但如果在语义上不符合产品的本身要求那就称不上是成功的设计。
  
记者:更多的人把工业设计理解成外形设计,那么您是如何理解工业设计这个概念的呢?

贾伟:从理论上讲,工业设计这个学科是一个边缘学科,它跟材料、加工制造、工艺、工程、模具制造、化学、物理等很多的学科都有挂钩。所以就要求设计师不仅要理解产品语义,还要掌握成本分析、人机工程学等各种知识。但例如材料的研究、加工制造、工艺等也都属于工业设计的基础,它最终还是要指向人,要研究人的消费心理和使用习惯。回到实际应用来讲,真正的工业设计应该能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让人类生活得更加舒适。比如人类已经习惯了几百年的生活方式,就可以通过工业设计来颠覆它,改进它,最终的目的还是改进人们的生活质量。


73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