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授,王受之的著作字数已过千万,作为设计师,他也长期活跃在中美两国的建筑及各种合作设计项目上。日前,王受之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特约记者的专访,畅谈他对中国设计实践和教学的种种看法
在设计方面,中国发展得最好的是平面设计,而建筑设计方面则良莠不齐,有可圈可点的,也有粗制滥造的;发展得最不好的就是工业设计了
2006年4月25日,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汕头大学长江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王受之来到无锡,参加他2006年新书《微风吹过圣芭芭拉》发布会。
作为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学院理论系和研究生院教授,在理论研究上,他的《世界现代建筑史》,《世界现代设计史》等几本书已经成为美国及中国各所大学设计学科的教科书。在设计实践上,他长期活跃在中美两国的建筑及各种合作设计项目中,包括十多年参与万科及其他中国其他大型房地产公司项目及城市设计建设的经验。
现代主义,中国未来建筑之风格
《第一财经日报》:之前你在媒体上针对中国城市规划提出了很多尖锐的批评,你能谈谈中国城市规划目前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吗?
王受之: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城市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发展速度太快,而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设计,特别是公共建筑设计和住宅设计,很多都是没有考虑好就匆忙地开始建设了。房地产商都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什么好卖就造什么。中国大部分的城市都是边在学习,边在建设,所以很多事情没有考虑充分之前就建造起来了,这也造成了中国城市住宅建设很草率以及垃圾楼盘很多的现象。
当然,中国的城市建设肯定会越来越成熟,但这至少还需要20年的时间,这其中就肯定会有很多传统的东西被牺牲和破坏掉。可喜的是,现在有些城市的领导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进行解决。
《第一财经日报》:在整个设计体系中,中国发展的比较好的一些领域是哪些呢?
王受之:在设计方面,中国发展得最好的是平面设计,而建筑设计方面则良莠不齐,有可圈可点的,也有粗制滥造的;发展得最不好的就是工业设计了,尽管每年的工业产品制造量非常大,但自主设计的产品却并不多,其中还有大量的抄袭痕迹,工业产品方面,中国只是世界的加工基地。
所以我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对国计民生影响比较大的设计领域里,包括住宅建筑设计等,主要是考虑到它的应用性。
《第一财经日报》:建筑设计方面,你觉得什么风格可能对中国未来建筑设计最有影响?
王受之:现代主义是中国未来建筑设计可以实践的一个风格,它非常注重功能性,同时也比较注重经济的建筑成本,这个是对中国建筑设计非常实用的一个设计风格。但我所说的是不要添加太多东西的纯粹的现代主义,不会过时,也没有地域限制的。
同时,也应该把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与西方现代建筑理念结合在一起,加以更多的应用。中国建筑中常用到的借景方法,譬如加一些窗户,用植物作为间隔等等,既增加了空间感,又使得整个建筑看上去就像一幅画,这样的传统做法也非常值得推崇。总之,不用一味地紧跟西方建筑最时尚的潮流方式,那些并不符合我们的国情。
美国的设计学院更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财经日报》:你认为设计教育方面,目前中国大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王受之:首先是,现在的设计系学生整体素质不高。设计教育因为收费最高,所以各个大学都在办设计学院,这样就把设计教育庸俗化了。其实教设计和学设计都是最难的,尤其是学设计,要求学生文理两科都要了解,理论和设计都要来,所以其实是要求最高的学科,但现在却成了处理最差学生的一个渠道,“如果你什么都学不好,那就去学设计吧!”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无限制的扩招。学生数量大大增加,而好的老师数量又不多,这样的现象也很难在当下得到解决。
《第一财经日报》:设计教育的师资力量方面存在怎样的问题?
王受之:首先是,大部分老师都不注重本科的教育。现在我的课程是对本科一年级的,我非常重视这一块。在汕大,我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把本科生“唤醒”。中国设计系研究生的思维也受到很大限制,没有跨学科分析能力,线性思维惯性很强。我觉得如果能在这时候把他们唤醒的话,他们之后成为设计人才还有希望。另外,设计方面的教授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的设计学教授基本都没参与过实际项目。
《第一财经日报》:美国的设计教育与中国的相比,其优势体现在什么方面?
王受之:美国的设计学院,与中国的相比,更强调其实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们学校教设计课程的老师都是设计公司的负责人,兼职在学院里教课的比例非常大,这样就能把第一线的知识带到学校来,其次,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对于问题的创新能力,老师不会对学生的设计做简单的评判也不给任何限制。
给所有看设计的人写设计
《第一财经日报》:大家一直觉得你是个非常活跃的学者,12个月都用来授课,在中国的时间还有很多是在参与各种设计项目,居然还能保持每年出书5~6本的记录。
王受之:这些书大部分都是在美国完成的,在那里,我身份单纯就是学者,所以时间很多,可以用来写书还有写专栏等等。美国教授,生活还是很舒服的,每周上两个下午的课,一年有4个月的假期。
《第一财经日报》:最近你面向中国读者所写的都是怎样类型的设计书籍,之后的出书类别还有什么规划吗?
王受之:我最近写的书主要是普及设计知识的,一部分是给那些对设计有兴趣,或者是对住宅设计感兴趣的成熟读者看的,譬如《骨子里的中国情节》,《哈罗!中产》,《微风吹过圣芭芭拉》,《白夜北欧》等,而另一部分则主要是给年轻人看的,一套三册的王受之讲设计故事系列,卖的最便宜,但影响很大,因为很通俗易读。
下一步我要写的书更宏大,一个是大约300万字的建筑史,还有城市史,另外就是园林史,全都会写成几百万字的篇幅,原来写的设计历史类的书是普及型的,给大学生用的,现在我要开始写专门给专家看的设计类历史丛书了。基本上当我的设计类丛书涵盖了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内容时,我的工作差不多就完成了。
人物简介
王受之汕头大学长江设计学院副院长,研究建筑、工业产品、平面、时装、汽车、城市规划、插图、现代和当代艺术、娱乐等方面的史论
美国洛杉矶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理论系教授
早年毕业与武汉大学研究生院,上世纪80年代担任过广州美术学院员设计系副主任,1987年作为美国富布赖特学者,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西贾斯特学院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森学院从事设计理论研究和教学,1988年开始在美国设计教育最权威的学府——洛杉矶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Pasadena)担任设计理论教学,1993年升任为全职终身教授,负责全院的现代设计理论和现代设计史教学;在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奥迪斯艺术与设计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建筑学院、南加州大学都曾兼任设计史论课程。此外,他还是清华大学学术发展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的客座教授。曾出版《王受之设计史论丛书》、《世界现代建筑史》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