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白衬衣的刘家琨事后开玩笑说,下午的演讲在一个会场,晚上的对话又被拉到了湖面屋顶上,这样的转换让人印象深刻,如果是小学生写作文的话,他会把今天的事情写进《难忘的一天》。
在晚间对话现场浦阳阁的斜对面,就是刘家琨的作品,一条黑鳗一般巨长、沉静的建筑物,如今是青浦新城发展公司和青浦区规划展示馆所在地。除了这个耐人咀嚼的外形,正外立面用黑色岩石做成的岩石百页也是这个建筑的一个特征,建筑师故意保留了石头粗糙的边痕,像刻章人完成篆刻后的“击边”,不仅给透过百叶的光影带来生动的效果,也让这个庄重的建筑具有了微妙的不可复制性。
来自四川的刘家琨似乎没有处于论坛的核心位置,但是他每一次发言都以其准确给人留下印象。事实上我猜测,正是沉静给他的思想带来了准确和力量。
问:你被介绍是这次论坛上唯一的一个本土建筑师,你认可这个称号吗?“本土”这个形容在如今国际化的背景下是否具有特别的意义?
刘家琨:我认可这个介绍。我没有到海外求学和生活,又在四川这样一个腹地工作,和“海归”相比,我肯定是个“土鳖”了。我和“海归”之间由于经历不同,切入建筑的角度也可能有些不同。但是,现在是一个信息过量而不是一个信息稀缺的时代,即使是在四川这样一个腹地,可能更重要的仍然是信息的沉淀而不是信息的堆积。另外,地域性是建筑不可能摆脱的一个特性,建筑和植物一样,它一定是在一个具体的地点成长,接受当时的地域信息。
问:你从事建筑行业,以前还从事过写作,能不能做一个比较?从与公众的沟通程度来说,建筑是不是有特别的难度?
刘家琨:写作与建筑最不一样的是它们和现实的关系不一样。写作是个人的,可以关起门来的,而建筑必须和现实发生方方面面的紧密关系;建筑是无中生有,建筑是造物,这样看来它有挺过瘾的一面。而且我们这个时代对建筑来说是百年不遇的时代呵,我们赶上了,还说什么呢?赶紧冲吧,先修房子吧!
建筑与公众的沟通非常重要,但是有难度。比如这次论坛,大家都投入了很多的热情,可是会不会说完之后仍然有许多重要的东西没有说的感觉呢?我作为建筑师常常必须言说,而说完了又觉得最重要的东西尚未表达。毕竟建筑的本质是非言说的——当然诗也是不可言说的。建筑的核心任务是:用无言的材料、在具体的场所、和被动的大多数、发生直接的关系。不管你如何把“建筑学”说到云里雾里,建筑本身也就是一堆物质。它的力量也就在于它是物质。它不是什么别的东西的比喻或象征,它“直接就是”。另外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建筑学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但是中断了几十年,突然的发展,进步很快,也很糟糕。刚刚开始做这一行的时候,我还会有种愣怔感,觉得这事儿怎么就让我干了?我觉得社会应该加强常识教育,就像欧洲把音乐、艺术、建筑纳入基础教育那样,建筑文化既是生活常识的一部分,又是文化哲学的重要部分。建筑必须和全社会一起走,社会要求高了,这个行业的标准才可能高。
问:到目前为止,你比较多地从事美术馆等公共建筑的设计,这是你最喜欢做的项目吗?
刘家琨:我不歧视项目,每个项目都是需要平等对待的。但从心里来说,我最关注的是集合住宅。毕竟“居住改变中国”。集合住宅是最大量性的,对人们影响最直接的,最能决定未来中国的面貌的,同时也是社会各界参与最多,最具挑战性,最难做好的。我一直很关注,想做一个好的,但还没能找到合适的机会。我曾经做过一些,通常都是还没想清楚已经做完了,这类项目在市场的催逼下太急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