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规模最大的中国国际动漫节,历经五天的红火,近日已在杭州落幕。看起来,中国的动漫产业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这种极富生命力的新兴文化广泛受到年轻一代的欢迎,颇有主导未来流行时尚的潜力。但深究下去,瓶颈也随之显现。
人才:令人尴尬的话题
如火如荼的动漫产业催生了动漫教育的投资热潮。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广播学院、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许多知名学府都专门开设动画系,定向培养了大批高水平高素质人才。但是,人才短缺的情况依然十分突出。
北京方正育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重凌说,吉林艺术学院等院校在2004年培养出我国第一批动漫专业人才,共300多名专科生,但由于动漫产业待遇低,不如广告、平面媒体设计、建筑设计等行业更具诱惑力,所以,只有20%的人才留在动漫产业。
北京“方正”公司的负责人张大有说,随着动漫产业在我国的悄然兴起,大量国外动漫企业入主我国,这些外资动漫公司在开拓动漫市场的同时,以丰厚的利润,广纳贤才,使国内动漫公司普遍因“缺血”而无法建立完整的技术团队。
据了解,我国目前培养的动漫人才以低端制作人员和高端纯研究人员为主,结构失衡,动漫前期规划和创作人才缺口非常大,这使我国快速发展的动漫产业遭遇瓶颈。
资金和政策:最现实的现实
“缺少资金,加上急于赢利的心理,成为中国动漫产业新的危机。”
在记者的调查中,相关人士一针见血指出,对于漫画这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以及动画这种高科技高成本的艺术形式而言,资金来源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据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的动漫行业,尤其是动画行业正陷于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缺少资金--作品质量难以提高--投资回馈低--投资商丧失信心--资金更加匮乏。当务之急是寻找到一种投资小、见效快、回报率高的运作模式,尽最大可能挽回投资商对于动漫产业的信心,提高他们的投资热情。
刘炎焱认为,好莱坞式的成百上千万美元的投入中国无法做到,也不需要这种方式。反倒是日本动画新人新海诚的成名作《星之声》的模式值得中国借鉴--从绘制、拍摄,到后期的剪辑、配音,都只有他和他的助手两人完成,总耗资只有70万日元(约5000元人民币),但却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展现了作者的独特风格。
除资金上的瓶颈外,还有政策层面的问题。“方正”公司副总经理王重凌说,动漫产业管理部门很多,不少部门都想做“主管”,在动漫盛宴中分一杯羹,由此形成不同的政策,对企业来说,“政策信号”就过于杂乱,影响了动漫企业的发展。
盗版:本土原创动漫的杀手
在中国动漫产业化过程中,很多人会提到“蓝猫”这一动漫形象,它几乎被认为是最成功的模板,《蓝猫淘气3000问》至今已完成5个系列1700多集,目前在700余家电视台播出。其产业链已经延伸至图书、音像、文具、玩具等十几个行业的6600多种产品。
但是随着产品热销与知名度的提高,“蓝猫”已经被盗版者盯住。据三辰集团统计,盗版商所攫取的利润约为正版经营的9倍。“蓝猫”品牌涉及的巨大市场也被侵权者蚕食,服装、书包、文具、童鞋等市场上都发现了假冒“蓝猫”的产品。
“盗版厂商甚至比正版厂商更为懂得利用这些动漫形象的价值”。中国动画学会会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金国平在动漫节上告诉记者。盗版商的眼光已经突破动漫本身,扩大到其衍生产品上。美影厂的动漫作品《我为歌狂》至今只开发了音像、图书产品,但是在全国的一些小商品批发市场却早已充斥着印有《我为歌狂》中人物形象的各种商品,如钥匙扣、笔袋、笔记本等等。
不少专家指出,打击盗版、保护版权以及维持本土原创的生命活力已经成为发展我国动漫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市场:外热内冷,属于虚火
近段时间,动漫热一浪高过一浪,长三角地区更是劲刮“动漫台风”。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7至8月长三角地区就举行了不下十场动漫展。对此,不少专家指出:“动漫展频频举办,但形式与内容基本相同,说明产业链不完善,外热内冷,属于‘虚火’。”
据分析,动漫产业的发展脉络一般为--从动漫连载到出单行本,再拍成动画片,然后出现动画衍生产品。“方正”公司的副总王重凌称,根据此次中国国际动漫节来看,目前中国的动漫产业化有点操之过急。
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张松林说,一个成熟的产业市场,必须有一条完整通畅的产业价值链。动画产业的链条模式基本包括这样一系列环节:影视动画片的创作生产--电视台和电影院的播出和放映--动漫图书出版发行--音像制品的发行--形成版权的授权代理--衍生产品开发和营销。在这些环节中,动画片创作生产是龙头,如果没有优秀的动画片及成名的卡通明星,一切开发和经营都是空话。
有人把原创动画和衍生产品比喻成鸡和蛋的关系。“好鸡才能多下蛋。动画片成功了,它的衍生产品才能大卖,不应该本末倒置。”北京三辰影库公司老总魏来称,“蓝猫”首先是制作的成功,然后是连续播出带来的市场效应和产业开发的成功。品牌形象是第一步,随之带来的后续产业开发才是最大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