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理论文摘 > 正文

飞进创新时代的忧虑

2006-09-07 19462 0
  知识经济将要过时了。为了拉大与像中国这样新崛起的强劲对手的距离,西方商业巨头正加速推翻原有的经济格局,欲重建一个新的全球分工体系 — 创新型经济。他们有意识地将知识经济当中包括信息生产、知识管理、资源分配等主体工作,留给善长制造的国家,而自己将主攻研究发展等领域,将创新变成一种新的高价值核心技术。

  这种前景让那些发达国家感到很亢奋。但对于中国来说,知识经济过时了,这无疑是件恐怖的事。因为我们最善长的生存方式,就是以知识和技能当作是像玉米一样的商品,去换取面包来生存。而创新经济当中,则是将研发能力和成果当成高端商品来交换。原有的教育系统有目标的将我们培养成符合知识经济需求的人力。我们善长的是去执行、沟通,而不是去策划和发明。

  创新型经济时代来临,让我们措手不及。这种型态的经济,最有价值的人是拥有充沛创造力,懂得设计,能灵活结合科学、艺术、商业、环保各种领域资源的人。我们对这些却很不熟悉,常常觉得“发挥不出来”,感到很茫然,根本原因在于锢制人心的应试教育。

  将现代中国描绘成一个贫困的农民经过不到30年的励精图治,就变成精明富裕的商人,这是一个情节曲折极富戏剧性的故事。但要讲述中国从商人摇身一变,成为善于创新发明的鬼才,则充满了许多悬念。

  为了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势在必行。但问题是,创新能不能“加速”,中国特色的创新模式又是什么呢?

  在亚洲,日本模式的创新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它把欧美的产品拿来优化,做得比别人精致、比别人薄、轻、小、短。基本上,日本并没有发明什么,它只是优化。韩国令人惊讶地也适应了这种模式的创新,LG三星几乎走的都是日本模式的翻版。它们也成功了。

  日本产品比韩国的产品在质量上更受到全球的肯定,这奠基于日本长达100年以上的工业基础,以及石田梅岩等人勤奋务实的传统精神对日本社会的广泛影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工厂里的管理者已经发现,要打败西方竞争者,唯有制造出更精密、更讲究的产品,对他们来说这种做法比自己搞发明更容易些。当时日本人的工资也比西方国家低了一大截,但日本工厂每日12小时以上的超强度工时强化了他们的竞争力,使得日本产品不仅比竞争者的产品便宜而且质量更好。这使得日本的竞争力逐步追赶上西方,最后成为全球的经济怪兽。

  创新经济不是商业单方的力量可及。中国自主品牌的成功依靠的是国家的整体政策配合,除了商业政策外,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基础也将对人力资源起到重要作用,这将是中国最不可忽视的“软实力”。工业基础才刚建立的中国,就要直接跨越进创新时代,很可能失去工业时代修炼生产流程扎实根基的机会,而这正是创新型经济的基础—较高素质的制造工人和成熟的管理人才。

  这个副作用是极富挑战的,如果失败了,理论上即使十多年后中国成功的激励了企业内在创新动力,使产品拥有较新的设计和新颖的功能,它们也会遗憾地令人不敢恭维。它们仍将会是低质量、高故障率的代名词。因此,在学会飞之前,先让我们先多加练习跑吧。
221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