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备案资讯 > 正文

2006上海双年展首批展品抵馆纪实

2006-09-09 8607 0
  2006年8月8日 19点整,由徐氏师徒制作的四个古建模型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安全运抵上海美术馆。这是本届双年展最早抵达展馆的艺术品。

  因为这四个古建模型制作年代十分久远,加上在文革期间曾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模型已经十分脆弱。要完好地搬运这四个模型成了一件“十分艰难的任务”。

  实地勘查,松香扑鼻而来

  上午10:00整,上海双年展办公室主任张晴率领陈景武,志愿者韦玫竹、吴霞、何静和泛联国际货运公司的Vincent Jiang等十多名员工来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实地勘查这四个古建模型,吴长福副院长和院办主任蒋克佑已早早地在那里等候。苏式厅堂翻修脚手架(重檐歇山顶)、苏式鸳鸯厅(单檐歇山顶)、苏州灵岩寺大殿(重檐歇山顶) 和清北方宫式殿堂(重檐庑殿顶)四个古建模型分别位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的5层、3层和地下1层。同济大学为了保护这几个几个古建模型,不仅给它们定做了高约一米的实木座,还给它们都配上了厚厚的玻璃罩子。考虑到运输的便利,工作人员决定卸掉玻璃罩子运输。

  上午11:30,工作人员准备首先卸下苏州灵岩寺大殿模型的玻璃,当顶棚的玻璃罩子刚刚轻轻卸下,突然一股浓郁的松香扑鼻而来,不一会就弥漫了整个房间。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了一口,感叹到,这正是历史沉淀的味道。

  搬运受阻,齐心协力解决

  下午14:30,工作人员开始将分落在不同楼层的古建模型搬到1楼大厅,准备运输。第一个搬运到1楼大厅的古建模型是清北方宫式殿堂模型,在6、7个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的搬运下,这个模型很顺利地运到了大厅。

  就在大家大松一口气,以为接下来的模型都能顺利地运到大厅地时候,问题出现了。第二个苏州灵岩寺大殿模型由于体积太大,而通道楼梯太窄,无法通过。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货运公司的一位员工在这座大楼的另一端发现了一个安全通道。在仔细丈量了楼梯尺寸之后,工作人员决定启用这条“秘密通道”将模型搬到1楼。

  第二个模型的问题解决了,没想到第三个模型的体积更大,就连“秘密通道”也容不下它。搬运工作再次陷入了僵局。在场的工作人员你一言,我一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有的说,用绳子将模型吊下去,有的说将模型斜过来搬下去……但这些提议又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被大家否决了。

  最后,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老师的帮助下,工作人员拆除了大楼楼梯顶层通风管道外的一小块挡板,提升了楼梯搬运的高度,使得模型顺利到达1楼大厅。

  四个古建模型于下午16:10分全部到达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1楼大厅。

  众人关注,媒体争相采访

  搬到1楼大厅几个古建模型顿时引来了众人的目光,一位来自欧洲的朋友,对着这几个模型仔细地端详了三刻钟,还请工作人员记下了这几个古建模型的名字。几位路过的老师也对这几个模型赞不绝口,认为它们不仅仅是徐氏师徒一两个工匠的作品,它们集中体现我国历代手工匠人集体的技艺与智慧。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娄永琪老师说到:“这几个古建模型是我们学院的镇院之宝,它们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缩影,影响了好几代建筑专业的学生,他们从这几个模型身上汲取了很多的营养。”

  下午16:30分,来自上海东方电视台、东方早报、新闻午报等媒体的记者跟随2006上海双年展策展人团队总协调人张晴一起来到现场,共同见证了这几个古建模型搬运装车的全过程。

  慢速行驶,最终安全抵达

  为了将这四个古建模型在运输过程中的受损几率降到最低,运输公司派出了两辆卡车运送这四个模型。在每辆卡车上都垫有厚厚的海绵为模型“保驾护航”。同时,在运送过程中车速始终控制在20公里/小时以下,以保证车子的平稳度。约15公里的路程,整整开了1小时40分钟。货运公司的工作人员感叹到:“这可能是本次双年展中最难运的展品了”。当展品终于抵达美术馆的时,无论是双年展的工作人员、货运公司的工作人员以及在场的媒体朋友都深深松了一口气。

  2006上海双年展——“开门红”!

  


首批抵馆的展品之一

97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