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舞台上,“条条大路通罗马”似乎要改写成“条条大路通中国”了。
全世界都为中国着迷。重庆、杭州、西安、北京,尤其是上海,都成了世界追求的城市。
今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至少有4个大型的主题展跟中国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中国首次受邀设立展馆呈献对城市主题的思考;Arsenal主题展馆重点研究上海风起云涌的城市发展。
不过最有趣的是,丹麦馆与匈牙利馆似乎认为自己的城市已经没有发展的空间,干脆把眼光转向中国。
叫许多观众不解的,同时也是最具争议性的是:丹麦馆宛如经历了一场换肤手术,馆中处是有关中国4个城市——重庆、西安、北京和上海的研究文字、数据和图片等。
丹麦馆这次展出的是由丹麦一批40岁以下的建筑师与重庆、西安、北京和上海4所大学建筑系学生共同研究出的相关上述中国4座城市建筑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是概念,尚未落实。
丹麦宣示走向中国
丹麦馆负责人之一,丹麦建筑中心(Danish Architecture Centre)的计划方案总监Peter Andreas Norn接受本报访问时强调:“我们‘需要’中国(We Need China);这是全球经济的现实。理由很简单:中国是现在全世界最大的发展建设场,那里有很多的机会,那里就是未来。”
威尼斯双年展是展示世界各国最新的城市发展概念的世界橱窗,观众进入各个国家主题馆期待认识到的就是该国的建筑趋势。丹麦选择“中国”为他们的主题的确非常具争议性,不过也看得出其政治性。Andreas Norn说:“我们的文化部长Brian Mikkelsen非常支持这个主题。丹麦现在打入中国的建筑事务所的还不够多,丹麦在整个中国的发展计划只有将近10个。这个主题展提醒我们必须走出丹麦,也向世界宣告我们到中国发展的企图心。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显示中国正开放门户,面向世界,寻求灵感。”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是个不争的经济现实,从建筑师的观点来看,哪里有大规模的发展,哪里就是大展拳脚的地方。
欧洲许多发展成熟的城市已不再做工业用途,但亚洲城市的经济工业近年起飞,机会处处(至少人们是这么认为的),上百万人不断涌进城市,为建筑师及城市发展者制造了巨大的空间,挑战及开拓城市设计的各种可能。
除了中国,今年亚洲国家在双年展上也集体发出了响亮的声音,叫人不容忽视。新加坡第二次受邀参展,首次参展的香港探讨城建洪流中什么被拆迁什么被错置了;另外,韩国、日本、泰国及台湾等国家与地区也都有代表作品参展。
Arsenale 主题馆
Arsenale主题馆展出由伦敦建筑师Richard Burdett策划与监督的国际建筑专题是“城市、建筑与社会”,巨大的馆内展出纽约、洛杉矶、伦敦、墨西哥、巴西圣保罗、孟买和东京等16个世界人口最密集城市当前的面貌,以及建筑师因应个别城市拥挤、污染、犯罪率、交通和阶级悬殊等问题所做的规划和建设。
记者纵观“上海”的部分,感觉展出的新建设虽不新颖——甚至是走着新加坡走过的路——但却是16个城市中最前途无量的!随着越来越多外国人及中国内地人涌入上海淘金寻梦,这城市向每一种建筑计划展示了看似无止境的发展空间——当一座城市面临如此翻天覆地的蜕变,当中生出的许多可能性是叫人振奋的。
中国馆 ——瓦园
当下的中国,一方面是建设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对破坏性的建设进行反思。首次参加双年展的(户外)中国馆非常朴素,只有一件由残檐旧瓦铺搭成的建筑装置艺术,很受西方观众赞赏。参观者踩着一条竹桥,走上或者走进数万片旧瓦叠起的瓦园中,感觉像是站在中国建筑的屋顶,乍看下更像是电影《卧虎藏龙》里的飞檐。
负责中国馆的建筑师王澍(43岁)说,他和装置艺术家许江故意不用蓝图、模型和方案来设计、丰富瓦园是要刺激参观者反思:“中国不断发展与拆除,制造了不少的资源消耗与浪费。中国不只是个热闹的地方,也该有沉淀下来的思考。可是我们发展得太快了,人来不及思考。”
王澍目前在中国建造杭州美术学院。学院的墙、屋顶和立面采用的建材,都是从被拆除的旧屋回收得来的300多万片砖、石和瓦,目前在中国如此大规模回收建材是少有罕见的。
王澍说:“你拆下清朝的墙,可以找到唐朝、明朝的材料。”从前中国人拆除后有回收循环的传统,一点也不会浪费;以现代眼光来看,古代中国人可说是环保的先驱。
匈牙利馆 重新定位中国(re: orientate)
匈牙利馆是另一个以中国为展出主题的展览馆,它通过社会人文研究的角度切入,了解“中国”及布达佩斯(Budapest)的“中国移民”怎么影响到匈牙利的社会,匈牙利人又怎么看这股漂移到布达佩斯的“中国势力”,以及“影响全世界的中国”怎么具体地影响到匈牙利的社会及生活建设。
或许是匈牙利馆缺乏商业企图心,又或许是馆内的干净,以及好玩的玩具艺术装置令人亲近,匈牙利馆相对于丹麦馆给亚洲人更诚恳、童真、简单的亲切感。
中国玩具抢眼球
进馆第一眼看到的是一面会喵喵叫的“猫墙”。每块透明砖块内是一只有互动装置的玩具小猫,参观者手撞脚踢墙,猫儿就会感应而发出叫声——不知该说是可爱还是毛骨悚然!
馆内还有一大片由玩具车组成的“帘”,另一面是扬声器凑成的墙,还有一大批黑色及粉红玩具企鹅组成的伞状装置,宛如儿童乐园。
这些玩具发出的声音被编排成环境交响乐,响彻馆内。玩具全属“中国制造”。
匈牙利建筑师认同中国势力
Re: orientate是一群匈牙利建筑师、社会学者及多媒体艺术家组成的团队的研究心血。除了馆中叫人沉思的艺术装置,他们还出版了一本充满研究资料的图书《中国在匈牙利》(上网了解丹麦馆:www.reorient.hu)
参与计划的其中一名建筑师Kovacs Gergely带本报记者游览展馆,他说:“我们使用的这些玩具在匈牙利到处可以买到。在匈牙利人们对‘中国制造’的概念是‘便宜但品质差’。你看这1欧元的玩具猫,很多人认为它是很低科技(low-tech)的,可是它内置了麦克风、简单的感应器、LED灯等。想想看,它真的那么低科技吗?”
问Gergely怎么看这么多国家不约而同选择中国为参展主题。他笑说:“看看四周,我们拥有的东西几乎超过70%是中国制造的。我们的电脑硬件,甚至Nike都是made in China的。”
——是的,我们都逃不掉中国铺天盖地的巨大深远影响。
丹麦馆 与中国协同进化(Co-Evolution)
丹麦建筑师,同时也是丹麦馆协作的策划人Henrik Valeur提问:“中国在野心蓬勃地发展,为人民提高生活素质的当儿,怎么确保(提供)优质生活的自然资源不会耗尽?”
丹麦一批年轻建筑师与北京清华大学、上海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和西安建筑与科技大学合作回答了上述问题,为中国提出4个概念方案:绿化、净化、能源管理、环保与减低污染,可确保中国“有可持续性的城市发展”。
纳西安古城墙入现代
丹麦馆中两个方案相当精彩,一是重庆市高山形的绿化新中央商业区;高耸如山峰的部分辟为居住空间,照顾到人口密度的问题,属于西方摩天楼的概念;山腰山脚则保留了中国传统邻里区的概念。
另一是:在西安的古城墙周围建设一座14公里长的新城墙,规划为一个由住屋、公园广场和资讯中心等基础设施所组成的“建筑带”(architectonic "belt"),“带”内有轻轨快铁,取代减少污染城市的德士与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