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名家 > 正文

俞孔坚:我的理想根植于土地

2006-10-11 12179 0
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杰弗逊到孙中山,人类在为追求某种社会理想而不懈奋斗,并在这种理想召引下推动社会之变革。但人们往往注意不到伴随人类社会理想的另一种理想,即环境理想。我将它称之为景观理想。 ——俞孔坚

  学园林出身,他却“痛恨”中国传统园林。在澳大利亚的一次演讲中,他说:“中国古典园林,就是封建士大夫的遗产,跟女人裹足是一回事,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价值观是一样的。既然批判女人小脚,必须同时批判别的东西,你不能说小脚是不好的,非说中国古典园林是好的,在城市里搬用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大屋顶、琉璃瓦这些东西,用推土机推掉真正的农村景观,而把乡下的树拿来种到城里,就像把本来很漂亮的一个女孩的大脚又裹起来一样。”

  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毕业后,他在中国注册成立了第一家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取名为“土人”。他说:“注册时别人说为什么取这么难听的名,其实我一直有替天行道的使命感,就是为了寻求天地人神的和谐。现在土已经破坏得差不多了,人也是唯利是图。别人回国都打着洋人牌子,我就打土人牌子,就叫土人。”

  作为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的创建者, 他被国土资源部聘请为土地规划专家组成员,“反规划”却是他的重要学术观点之一。他说:“不破不立,我提出了'反规划',就是呼吁不要急着先去建设什么,在建设之前把不该动的地方先保护性地圈起来。对于已经建立起的大广场等反土地伦理、浪费土地资源的,要呼吁政府行动起来,进行补救。”

  他带领“土人景观”完成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设计项目,国内国际声誉鹊起。理科出身的他,为“土人”立下了如是座右铭:“执掌现代科技之'法器',仰观天象,俯察地形,纳千里方圆,万年历史于'脑'内,辨自然过程之动态,算社会经济之流变,融天道人伦于一体。”

  科研和工作之余,他最大的兴趣就是行走。多年的观察和思考,在他心里积淀,蓄势迸发。除夕之夜,他奋笔疾书,给总理写了封情辞恳切的信,为尽快开展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和乡土遗产景观网络的建设而呐喊。他在信中说:“人需要归属,需要寄托,最基本的寄托就是土地,中国的草根信仰就是土地,保护乡土遗产,就是保护土地上这么多的符号,才会有一种人与土地的联系,对于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土人”办公室里,三株硕大的小叶榕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地上散落着一层枯黄落叶。俞孔坚穿着印有“哈佛大学”的旧大T恤,手里习惯性地拿着铅笔,边说边在纸上随意画着什么,脸上始终是温和宽厚的笑容。

  “之所以选择园林专业,就是因为喜欢森林的感觉”

  1963年,俞孔坚出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农村家庭,童年中美好的回忆就是在乡间自由嬉戏。不幸的是,“文革”很快发生了。由于出身不好,俞孔坚失去了上学的权利,“走在路上,别人可以随便骂你,打你,更别说上学了,两次被学校拒之门外,小学毕业的我只能去放牛。”过了一段时间,村里有一个人退学,他才有机会走进教室。完成初中学业后,他开始继续放牛。

  磨难仍在继续,俞孔坚的哥哥写信给中央反映“文革”中出现的问题,被追查拷打,认定是反革命,无奈只能连夜逃走。俞孔坚的母亲又被抓走,吊起来拷打。“记得有一天晚上,村里所有'地富反坏右'被赶到一个小学的操场上搜身,我兜里的硬币都被搜走了。” 几十年后,俞孔坚回忆起这些残存的碎片,没有任何抱怨,他说,“文革”没有把他毁掉,反而像炼炉一样,打造了他的坚强和乐观。

  1978年,春回大地,初中的班主任老师找到俞孔坚,告诉他可以继续上学。俞孔坚欣喜若狂,两年苦读后,1980年,初次参加高考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录取。小时候俞孔坚的家门口有一片树林——村里的风水林,密林中溪水淙淙,小动物时常出没,这里留下了俞孔坚童话般的愉快记忆,“之所以选择林业大学,就是因为喜欢森林的感觉,小时在家门口的林子中嬉戏,感觉非常舒适。”

  大学毕业后,俞孔坚留校任教。科研和假期,他一直在不同地方考察和行走。他越来越发现,在中国这么大的土地上,自己应该做点比园林更有意义的东西。“当时国际上景观设计学科Landscape Architecture已经发展差不多100年,早就摆脱了传统的 '园林'中私家花园、亭台楼阁的简单概念,而是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解决人与土地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等。”

  “快速城市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一定需要景观设计学”

  1992年,俞孔坚顺利取得了全额奖学金,来到景观设计学科的发源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主要研究中国景观安全格局。“中国土地有限,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如何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效益,或者怎么样来最高效地保护国土资源的安全非常重要。当时做的景观安全格局,考虑的就是如何运用最少的土地,通过寻找,发现一些关键性的格局、战略点,来形成一个保护的网络——国土生态安全格局。”

  俞孔坚这种想法还是源于儿童时代的农村生活,“村庄周围有河流,家门前的那片风水林,有维护村庄安全的作用。村庄能够形成好的环境,关键是有健全的景观格局,土地既高产,还有诗情画意,和谐安宁,就是因为有生态安全格局的存在。中国古代的安全格局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古代人遭受过灾患,如安徽、江浙一带,水灾遭多了,大家就逐渐知道风水树和风水林应该保留,洪水来了可以爬到树上,风水林可以挡住洪水,避免水土流失。”

 在美国,俞孔坚哈佛毕业前就找到了一份待遇丰厚的工作,在一家非常著名的公司从事景观设计。几次回国的过程中,从香港到深圳到北京,俞孔坚一路讲学,一路考察,发现国内的土地到处被开发,被滥用,河道都变成了水泥渠,城市景观也都是钢筋水泥,盲目城市化的恶果到处在显现。他渐渐发现,自己的所学正是祖国需要的。于是,他决心回国。

  俞孔坚已经在美国安了家,有了两个孩子,并把母亲接到了美国,他回国的决定遭到全家的反对,但俞孔坚还是说服了家人,义无反顾地举家迁回,没有给自己留一点退路。“我就觉得中国一定需要我,我一定能给国家带来贡献。快速城市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一定需要景观规划和设计,一定需要我这种人才,所以我没有在乎所有身外的东西,就回国来到北大。”

  1997年,抱着一番激情回国的俞孔坚在北大创建了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但他当时只有2000多元的工资,解决全家五口人的生活都有些捉襟见肘,更不用说其他了。“尽管学校很支持我,但光靠大学肯定不行,正好中关村成立科技园,留学人员入住创业,科技园免费提供20平方米的办公室,我们决定创办企业。注册时,工商局说行业目录里只有景观生态,没有景观设计,我和他们讲,景观设计是解决人地关系很重要的一个专业,这样好不容易通过注册。2004年,景观设计职业正式被国家认可,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劳动人事部门正式定名、颁发的新的职业,现在景观设计已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工商体系,再注册此类公司就不会那么麻烦了。”

  解决了公司注册难题,俞孔坚和“土人”又面临职业资质的问题,“我国有一个规定,作设计必须有资质,有甲级乙级丙级等,我们没有资质很难开展工作,就像医生没有行医执照一样。后来由于很多领导的关心,把我们介绍给中关村管委会,破格被允许参加设计竞赛。在当时国内最早开始招投标的中关村的西区、生命科学园、软件园和丰台科技园等投标中连连获奖,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我们就这样出了名,打出了'土人'的牌子,被开始另眼看待。通过这样的影响,'土人'越来越大,从开始的两三个人到现在的200多人,几年来呈几何级数增长,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俞孔坚在创业成功的同时,并未放弃学术上的发展:2003年,他创建了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学院;2005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同意北大开设景观设计硕士,本科的景观学类专业在这一年变得非常热,全国几十个高校都有这个专业;2006年,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教育基金成立……

  “穿梭于农田庄稼间,这些经历影响着我对土地、尺度、色彩和肌理的理解”

  俞孔坚介绍,“土人”的设计目标是重新建立人和土地之间的和谐,重新在人和土地之间建立起这种联系,让每一个人生活在土地上的人都很安稳,感觉生活有保障,未来世界是美好的。“'反规划'意味着在所有的城市建设规划制定之前,我们必须在开发商来临之前,在城市扩张之前,赶紧把这些对国土的生态安全、对国民的信仰体系至关重要的网络——国土上的生态安全网络和乡土遗产网络建立起来,一个是生态体系,一个是精神体系,都是至关重要的,我把它称为保护和谐社会的根基。”

  俞孔坚选择了各地的父母官——市长作为自己理念的助推器,只要有时间,俞孔坚就会来到中组部和各个部委办的市长班上,给他们讲课,他写的《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已经在两年之内重印8次,“几乎中国的市长们人手一册,在这本书里,我批判了大马路、大广场、大型公共和文化设施、单一防洪功能的河道硬化工程,批判土地挥霍,教育了很多市长,好多人想法都是因这本书改变。我点名批评了许多样板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他们的城市建设暴露了暴发户意识、封建集权意识、小农意识等,这些所谓的样板城市,很多市长是感到脸红的。我最早、最系统把这个揭露出来。后来,大广场等问题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建设部等四部委发布文件,避免各地再建类似的大广场。当然,不可避免地,许多城市还在建。”

  通过影响决策者,可以节省土地、资金投入,避免河流被硬化。对于已经建立起的大广场等反土地伦理、浪费土地资源的,要呼吁政府行动起来,进行补救和恢复,该砸掉的砸掉,能用的重新利用。俞孔坚知道这是很艰巨的工作,有城市在河道已经固化后,市长最终被俞孔坚说服,砸掉恢复成自然的生态河道。“破与立之间,既要讲道理,也要摆事实。现在一方面我有200多人的队伍帮助完成我这个理想,另外还有北大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来实现教育的理想,这样从教育到实践,从城市到农村,可以先行一步。”

  在俞孔坚的众多作品中,有四项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授予的荣誉规划设计奖,这是国际上同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他自己比较得意的是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设计。因为校址在郊外,他特别使用了田间的水稻和其他乡土作物为元素,既保持土地的生产力,又开拓了校园的实用功能。校园设施由平整开阔的田畴相间,播种时刻绿意养眼,丰收时节稻谷飘香,置身其间,心旷神怡。俞孔坚说:“这样的设计,让那些远离乡村、久居城市的年轻一代,多些对土地和农耕的关注,同时,它表明,只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管理,廉价而富有生产性的农业景观也能提供美丽而实用的空间。”

  看得越多,听得越多,我越能体会到俞孔坚取名“土人”的缘由。正如他所说的,“我曾在田间耕种、灌溉,穿梭于农田庄稼间,这些经历影响着我对土地、尺度、色彩和肌理的理解”,他的理想来自于土地,根植于土地。
134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