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名家 > 正文

王受之:用文化自信规划城市

2006-11-02 17811 0

   



  



王受之简介


    1946年生,广州人,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1987年作为富布赖特学者,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切斯特学院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学院从事设计理论研究和教学。现为美国设计教育最高学府———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终身教授,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教授,中国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著有《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世界现代艺术史》、《世界时装史》、《美国插图史》、《骨子里的中国情结》等。

    《骨子里的中国情结》,乍听名字,有种深邃的感动。王受之说,离家越远越想家,离中国越远越想念国内的传统文化,而且,想起来的时候才懂得什么叫牵肠挂肚。基于对中国建筑的热爱,他写了此书。希望给孤独的城市人一点点满足,给自己的爱作一个注解。学艺术的人都读过王受之的书,然而这本《骨子里的中国情结》,他说并不想给专业的人看,只想给普通人读,因此他尽量写得轻松、自然、有趣。

   一次文化旅行

    书中很少生涩的专业词语,从回顾传统民居开始,扩展到西方现代居住形态,王受之领着读者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化旅行。大的方面从园林说起,苏州园林、岭南四园(梁园、可园、余荫三房、清晖园),建筑特色与历史渊源,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既有即兴抒怀,又有细致描绘,且图文并茂,文字简洁有趣。小的方面从中国的传统建筑道来,苏州民居的精致典雅、徽派建筑的秀色怡人,北方四合院的清凉、上海石库门里弄的演变,既有着对历史知识的另类解读,又令读者如临其境,如在其中。是清新的散文,亦是一杯陈年的老酒,回味无穷。在一幅幅扑面而来展开的历史画卷中,在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思考中,王受之强调,无论是古还是今,居住的品质精神都是可以借取的。

    中外一致的向往

    因为有着周游列国的经历,有着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刻感悟和对传统文化的依恋,王受之在介绍肖邦的故居、鲁迅的故居以及郑可的家时,更多的是一种对物是人非的慨叹,对名人命运与当时情境的畅想。他认为在对自然的热爱、对家庭的思念、对私隐的追求上,中国人和西方人并没有两样。人们理想的居所是自然的、亲切的、温馨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居所变成了人与自然、与历史人文截然分开的物化空间。令王受之感到忧虑的是,随着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建筑的民族性正在迅速消逝。而且,现代建筑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已经完全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民族风格融入现代生活

    作为一名专家学者,王受之强调建筑的文化需要历史的积淀,只是匆忙地建,没有文化底蕴,没有时间思考,建起来的只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城市。建筑是物质的存在,也需有精神的内涵。在书中,王受之介绍了4种如何把民族风格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法,对如何继承与扩展传统文化作了翔实的剖析,并指出,如何建造具有中国气质的现代居所,是当代人努力的目标。

     在文化的积蓄中找到新生力量

    在深圳文博会召开之际,王受之适时地推出这本书,想必会为城市建设者们带来新的认知和体悟,为“家”的寻找者们找到清晰定位。在文化外延无限伸展的今天,居住的文化内涵和品质亦成为城市的一个文化考量。倘若再人云亦云、全盘西化,恐怕丢失的就不仅仅是文化了。可以想像,一个迷失的城市,是很难建立起民族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的。如何在文化的积蓄中,在传统的历练中找到新生力量,是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王受之每年有9个月在美国任教,还抽空为企业做策划。其参与策划的四季花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此外,万科·十七英里、第五园的名称亦是他取的。他说,写这本书不是为了赚钱,完全是兴之所致,听起来让人感到温暖。


199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