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名家 > 正文

新锐设计师Edward Liao(廖树林)专访

2006-11-28 16225 0



廖树林(Edward Liao)

 

1982年生于江苏水乡无锡,自幼学习中国画,屡次获奖;之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平面设计和室内设计,获学士学位,并有幸结识华裔水彩大师程及先生.在大学时期其设计作品深受英国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BIAD) 视觉传达系系主任David Knight教授赞赏,遂前往英国深造,主攻古典园林景观的研究,于04年获得硕士学位.其间陆续为PHILIPS,交通银行,林内集团和HCG和成卫浴等企业提供设计与咨询服务.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

 

Edward Liao接受记者采访

 
个人情况:
记者:谈谈自己让读者更深入的认识您?
Edward Liao:英国的朋友都叫我edward,我自小学习的是中国画,然后开始学平面设计与插画,之后是产品和室内,到了英国开始偏向于环境空间设计。尽管跨度很大,但使我具有了十分全面的基础。
在此之间陆续为PHILIPS,林内,HCG和成卫浴,交通银行等知名集团提供了设计和咨询服务。积累了相当的实战经验。
现在我在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任教。
 
记者:平时除了设计创作外,还喜欢做些什么?
Edward Liao:看书,看电影,收藏艺术品。
 
 
创作个性:
记者:您怎样诠释自己的创作风格?性格因素是否也影响到了您的风格?
Edward Liao:强烈的秩序感,基于严密逻辑下的创新,以及对文化的理解和深究。性格当然影响设计风格。
 
记者:看到您的很多设计作品,为什么您对_建筑空间__的设计情有独衷?
Edward Liao:建筑空间设计在我看来是人类文明的综合体,人所有的物质和精神都寄托在上面,自然它(优秀的建筑空间)也代表了人类设计的精华。它对我而言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也是无尽的挑战。尤其是宗教建筑,在我看来更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是艺术的巅峰,比如东方的佛教建筑。不过我个人对设计的门类几乎不分,我觉得各个领域的设计都是一体的,融会贯通才是设计师所追求的。我从来就不相信一个平面设计做的不好的设计师能做出好的建筑或产品。
 
记者:在是否从一开始就是习于用这样的表现方式?为了突显个人风格?还是有其它特别意义?
Edward Liao:是。并非是为了个人风格。表现形式是为设计物本身服务,是外壳而已,它所包裹的内容才是我所要传达的。我只为特殊设计物提供特殊表现形式,量体裁衣。当然风格也会悄悄地隐藏在设计里面,他们也是智慧光芒的一部分!
 
工作\生活\学习:
记者:通过在(院校/广告公司/工作室)任职,您对设计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氛围产生了什么样的感触?
Edward Liao:有点不好。抄袭,急于求成,不求甚解,动手不动脑都是很大的问题。
 
记者:创作中您的设计灵感源自于哪里?在灵感枯竭的时候您会怎样处理?您有什么办法让自己旺盛的创作力持续下去?
Edward Liao:我不局限于某一具体设计门类,传统表演艺术,宗教,时装设计,手工艺,音乐都能触发我的灵感。我会放松自己,绕过那个障碍,看有没有其他路子可走,毕竟设计是极其灵活的。当然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灵感枯竭。我会从传统中深究,艺术是一个轮迴的过程,未来就来自过去,来自传统。
人往往都是通过对外界的感受产生共鸣,然后产生艺术灵感。而把灵感转化为作品则需要一个过程。
 
记者:您是怎样把灵感转化成作品的?
Edward Liao:打个比方,灵感如同灵魂,灵感触发以后,我们只需要创造或寻找一个合适的躯体来寄放,仅此而已。
 
记者:哪些环境因素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您的创作?
Edward Liao:我偏好于安静甚至略显肃穆的环境来工作。音乐很多时候是排除在外的,尤其是灵感形成之后是不恰当的。而创意阶段我需要一个缤纷的世界来点燃我。
 
成功经验:
记者:怎样的因缘让您选择设计专业?
Edward Liao:从小的艺术积累和对创作的浓厚兴趣使我走向了设计。
 
记者:从接触设计这个圈子到现在,您觉得最欣慰的是什么?
Edward Liao:有很多很好的老师,很好的朋友,上海的多元文化,以及留学英国的经历都是我最大的财富。
 
记者:在摸索、创作、直到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您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
Edward Liao:两点,一是自身的积累和修养的提高,这非常难,而且永无止境,是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二是科学的方法。对我而言,科学的方法是在英国学到的,这让我觉得很遗憾。但中国文化对我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的,她对我的生命有最大的影响力。
 
其他设计师/作品推荐:
记者:能为读者介绍几位您身边的设计师吗?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Edward Liao:现在突然想到的是贝聿铭先生。在我眼中他是华人设计师中能够真正将东亚文化精神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的两位之一,尽管很多人批评他太过商业,但能够将文化最大程度地代入商业设计才是最难的,但他做到了,他是华人的骄傲。另一位是Alan陈幼坚先生。
 
记者:请以他的一件(套)作品为例,谈谈您对他作品的感受?
Edward Liao:他的MIHO美术馆是我眼中的完美之作。不管是材料,结构,空间,光影,体积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

本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记者:在设计创作的世界中,您觉得东西方存在哪些差异?
Edward Liao:作为亚洲的设计师,尽管有海外的经验,西方文化对我而言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一个领域,我们的重点仍是亚洲文化特别是东亚文化。东方的含蓄,内敛和独特的审美观深深吸引了我,而漫长的发展之路有太多的闪光点。尤其是设计和文化的无缝连接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模式。
 
记者:为我们介绍一下所在地的人文,您所在的城市是一个怎样的艺术与设计环境?就您个人看法谈谈所在地与其他地区设计环境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Edward Liao:我现在在上海工作。上海应该说对很多人没有陌生感,她最大的特点是多元文化和包容性。这是和历史(多国殖民)相关的。由此带来的便是设计的国际性和咨询的极度发达,这是设计发展的极其有利的条件。
 
记者:生活在这个城市对您的创作带来怎样的冲击?
Edward Liao:您觉得应该如何藉由设计创作发扬中华文化和本土文化?
多从深层次挖掘,做到“古为今用”四字。
 
尾声:
记者:最想对设计界朋友(或设计界新生力量)说的话?
Edward Liao:大家一起努力,多做研究,厚积薄发,谢谢!
记者:谢谢Edward Liao接受我们的采访。

[Page: ]


江南美术馆欣赏:

    江南美术馆是我在英国的MA课题。她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江南传统的坡顶景观与精致的建筑细部。整个美术馆的设计遵循传统江南园林的营建法式,但经过现代建筑语言的诠释呈现出了全新的生命力。整个美术馆就是一座以玻璃结构和传统材料结合而成的现代雕塑。大片的几何结构坡顶保留了江南传统的基本形态,但通过晶莹剔透的玻璃钢架结构的复杂连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以身处馆外的游客看来,微微挑出素色围墙的晶莹流转的玻璃屋顶和苍劲的古木有着莫大的神秘感和吸引力。同时自然光通过玻璃顶的巧妙引导弥漫了整个展区,而复杂钢架在变幻的光线下投射出迷人的阴影。

 

    整个美术馆力求与传统江南空间的神似,以分散暗藏的轴线将原本略显零乱的园林布局穿连了起来,无论外观,结构,材料都体现了现代设计和传统空间的融合。整体既具有传统江南的特征,又符合了现代城市肌理。她代表了我的一种尝试,即以江南美术馆来体现江南传统视觉文化在现代城市空间的延续和发展。而通过这一尝试所得到的启发和经验必将有助于进一步的研究,以求最终使江南传统空间的精髓能在不久的将来得到真正的重生,焕发新的光彩。  



  


[Page: ]




181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