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赛事 > 正文

丹麦与德国绘画同城争辉

2007-03-14 14235 0

说起丹麦,人们自然会想起安徒生的童话;说起德国,则会想起奔驰、西门子等工业产品;而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在近期无意间成为了这两个充满幻想与理性气质的国家的艺术PK舞台。昨日下午,《水中月——约翰尼斯·格律兹克、克里斯托夫·豪普特作品展》在深圳画院开幕,展出两位艺术家的作品近四十幅。今日下午,“3+1:丹麦哥本哈根画廊推荐艺术家作品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将展出四位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艺术精品111件。这可以说是3月1日市属文化公共机构免费开放后,两大美术馆联手送给深圳市民的一份礼物。据了解,第一个展览将持续到3月25日,第二个展览将持续到4月8日。

也许“西方艺术”对不少观众来说意味着荒诞、抽象、看不懂,但当你走进这两个展览,你会感觉丝毫不陌生。记者走访两个展馆之时,发现这两个展览的作品都跟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以中国历史作为描绘题材,或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前一种联系明显地突显在《水中月》展览中。“水中月”这个充满诗意的标题,很容易会令人联想起中国古诗词中的悠远意境:海上生明月,月恬晚浪收,千江有水千江月,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一名字既表达了两位艺术家对于中国社会“水中望月”的观望态度,也表现了他们作品“隔水望花”的艺术效果。在这个展览中,我们看到了久违了的油纸伞、大红色的旗袍、高高挽起来的发髻,一下将我们拉入了记忆深处的年代。

其中,约翰尼斯·格律兹克(JohannesGrützkes)是当代德国写实主义的著名画家,在创作这批表现中国题材的作品时尚未到过中国。而克里斯托夫·豪普特(ChristophHaupts)曾多次来华访问游历,并曾担任深圳画院的客座艺术家。虽然两位画家笔下一些表现中国的题材和形象,像水中的月亮起了涟漪,并不怎么真切,但意之拳拳亦力透纸背,让我们在观看二人的作品时忆起许多被遗忘或是漠然的美。

“3+1”不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题,是“3个丹麦艺术家+1个韩国艺术家”,他们分别是安德斯·默斯霍姆(AndersMoseholm)、本特·霍尔斯滕(BentHolstein)、姬特·温特(GitteWinther)和金敏贞(MinjungKim)。这些艺术家都是丹麦著名的艺术画廊哥本哈根画廊麾下的艺术家,在国际上都享有很高声誉。

这四位艺术家给市民带来了四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安德斯·默斯霍姆的作品描绘都市生活,表达了艺术家对发达城市的深邃思考;本特·霍尔斯滕用敏感的艺术触觉和细微的画笔精确地描绘了大自然的曼妙变化,向观众展现一个自然的世界;姬特·温特的作品色彩鲜明,但由抽象色块组成的作品都加上了具体的题目,让观众在抽象和具象之间徘徊;韩国艺术家金敏贞的作品融合了东西文化,以独特的艺术面貌展现了东西文化交汇的魅力。展览结束后,四位艺术家还将免费捐赠五幅作品给关山月美术馆永久收藏,为深圳增添一笔宝贵财富。据了解,今年11月,关山月美术馆还将推出丹麦国宝级艺术家迈克·奎因的作品展。

看点一

斩不断的东方情结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迷楼》、日本小说家森欧外的《鱼玄机》,谈的是中国诗歌和唐代传奇。在我们读来,就像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别有一番情趣。观看《水中月》展览,也有此般感觉。虽然这次约翰尼斯·格律兹克只带来了他的素描、水彩和版画小品,但仍可窥见其深厚的写实功底。那些黑头发黄皮肤扎着两根小辫子在海边拾螃蟹的小姑娘,那些在澡堂里猜拳、力搏的大汉,还有平房之上飞翔的直升飞机以及坐在其中坦然倒茶的妇女,营造了一派和谐安乐的市井生活,表达了他对于东方文化的向往。而克里斯托夫·豪普特展出的作品大多是麻胶版画,奇异的想象和变形拉长的人物形象和强烈的色彩,将德国表现主义与浓郁的中国风情相结合,颇有几分看实验电影的乐趣。

在《3+1》展览中,唯一的亚洲艺术家金敏贞也给观众带来了浓浓的东方情怀。金敏贞现长期在意大利居住,她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面貌展现了东西文化交融的魅力。她的作品具有非常严谨的形式感,“规律”是人们对她的第一印象,比如她会将无数个圆拼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大圆。而她的更多作品则是模糊了水墨与装置的边界——一些如墨滴般简单的“笔触”,其实是通过灼烧纸片,形成不规则的边缘,再将其排列组合成的图案。这种简约的形式感与复杂的制作过程令人不禁想起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无”、“有”,“虚”、“实”。

看点二

都市与自然题材交相辉映

哥本哈根画廊的负责人克里斯滕森骄傲地对记者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到中国办展,所以这次特别选取了其麾下的代表性画家,而且这些画家的作品都是能够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的——既不会太抽象,也不失其当代性。

安德斯·默斯霍姆选择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展厅,希望通过射灯突出他作品的特点。而他的作品表现的是清一色的城市街道面貌——高楼耸立,车水马龙……他去过很多城市,也画过很多城市,但画面上却几乎看不见这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此举是为了展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大洲的城市变得千篇一律。但他描绘城市

外表的时候,却用一个新颖的手法为作品注入自己的精神观点——文字,而这些文字都占着巨大的比例,成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其中一幅图上写着CAPACITY(容积),他介绍说,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好的坏的鱼龙混杂,但在好与坏中它们已经消磨了原来的对错,存在即合理。

而本特·霍尔斯滕和姬特·温特则是描绘大自然的旗手。其中,本特·霍尔斯滕的作品耐人寻味——一大片雷同的颜色泼洒在画面上,令人如坠云里雾里。其实,他是在寻求色彩的快乐,如同一个钓鱼爱好者,看着海面上蓝色、绿色和其它斑驳的颜色永无休止地起伏,探索着大自然的曼妙变化,然后带着视网膜上和记忆中的美丽存储回到陆地,将它们准确地展现在画布上。事实上,他确实是一位钓鱼爱好者。

姬特·温特的作品更是单纯得让人快乐,事物的颜色和形状在她手下毫无规律可言。比如在《高尔夫球场的下午》中,一大块各种颜色的集合可以解释为一棵树干,或是一堵墙。但实际上,当你想在图像中更精确地分辨这些东西时,这些形状又立即开始溶解了。抽象和形象结合在一起,又互相消解对方,与观众一起做着色彩与形状的游戏。


159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