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名家 > 正文

揭秘祥云:云纹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图案

2007-04-28 5308 0

  “从知道‘祥云’脱颖而出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一直充满着兴奋,可是这种兴奋又不得不压抑在心里,没法同别人分享!”

  直到前晚,姚映佳和他的设计团队———章骏、仇佳钰、李凤朗、韩小勤,五个来自联想创新设计中心的年轻人的情绪才彻底迸发出来。因为,他们设计的“祥云”战胜其余387个方案,被正式宣布成为2008年奥运火炬。

  云纹·纸卷轴

  “地下”头脑风暴 撞出一朵“祥云”

  “即使是现在,一听到‘祥’字就感觉心里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姚映佳尽量平静地告诉记者。

  “祥云”里,最让他得意的,便是云纹和纸卷的创意,“云纹来自于章骏的灵光一现。”

  章骏迅速把记者拉回到2005年11月25日———

  联想创新设计中心当天召开半年总结会,“当天大家用了一点时间讨论产品设计,话题就迅速转到了火炬。”他们的“跑题”甚至没有让集团知道,直到方案进入“四强”,觉得“有戏”,他们才向集团汇报。

  如意!长城!风筝!竹!云!……两个小时的“地下”头脑风暴,撞出了30多种方案,甚至北京味十足的糖葫芦也被写上了创意板。

  “中国的文化实在太博大精深了,究竟选取什么来代表它,太费思量!”姚映佳颇有些感慨地回忆道。

  为什么不用云呢?章骏的脑子里忽然蹦出这个念头。“云彩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普通得几乎让我们淡忘了它对中华文明的意义,”章骏告诉记者,无论是建筑、漆器、如意、服饰还是家具等,都可以找到云彩的身影。

  正当此时,仇佳钰的一个点子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纸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传递人类文明的使者,为什么不能让它出现在火炬中呢?”仇佳钰一面在平面图上讲述自己的创意元素,一面用一张A4纸随意卷出火炬的造型。这一卷就卷出了“祥云”的雏形。

  “找到了!终于找到了!!”章骏的思维里,迅速将云的纹路与纸卷的形状联系在了一起,他为自己这个想法兴奋地失声叫了出来。

  他的这个思路也迅速得到了团队成员的一致认可。接下来几天的日子,便是确定云纹的具体效果。

  章骏拿着数码相机一头钻进了北京的老胡同、潘家园的古玩市场,而且还在故宫等中国古建筑群里不断搜索。在姚映佳的建议下,章骏将窗棂纹样统一成“祥云”理念中的云纹。

  一个火炬的整体设计方案终于诞生了!赶在2006年2月28日火炬方案截止的最后一天,他们终于把“祥云”连同另外两个方案“长城”和“凤凰”快递给了北京奥组委。


  “联想五人团队”为“祥云”中选兴奋不已。图中前为姚映佳,后排从左到右依次为仇佳钰、韩小勤、章骏、李凤朗

   漆红·平分

  十八块色板调出纯正“中国红”

  昨天揭晓的“祥云”火炬,被对称地分成了上下两半,上半部分红底衬着银色的云纹,而下半部分是地道的中国漆红。“这背后,有一个‘十八块色板’的故事。”姚映佳直言,“祥云”的创作并不只是他们五个人的功劳,背后还有将近30人的庞大支持队伍,而联想创新设计中心色彩材料效果主管设计师周兰便是其中一位。

  据透露,周兰不仅仔细研究了创新设计中心收藏的各种不同时期的漆器的颜色效果,还频频奔波于北京各处的漆器古玩市场,甚至去图书馆翻阅了大量古代漆器的图片资料,从中寻找对中国传统的漆红色的最好感觉。

  带着这种感觉,周兰开始调制色板。每块色板调出来以后,她都要在不同的灯光下比较色板在不同场景下的视觉效果。团队的人都开玩笑说:“周兰,是不是你买钻戒的时候也没这么认真地比较过?”

  经历三轮共计十八块色板的比较后,周兰终于调出了十足中国味的漆红效果。

  除了颜色,火炬上下两部分1:1的比例,也是煞费一番苦心的。

  “是对称还是黄金分割?”仇佳钰和他的团队多次用纸卷来模拟不同比例的呈现效果,反复征求大家意见。“调整到黄金分割比,火炬看起来似乎是更优雅一些”,姚映佳说,但是上下平分的比例更符合强调阴阳平衡、中正大气的中国式审美。经过反复推敲,他们决定选择对称。

  两个月·0.4毫米

  手工修补抛光几次救“祥云”于危难

  方案寄出,姚映佳所做的事,便是静静地等待。“当时并没有想过要胜出,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参与,毕竟是家门口的奥运会!”他们对得失看得很淡。

  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第一次与奥运结缘。早在2005年9月,姚映佳和他的团队就参加了奥运徽章的设计。虽然那次没有入选,但在很大程度上帮他们做了预热。

  这一次,他们更加高兴了。第一轮结果揭晓,“祥云”从388个方案中脱颖而出,与另外8个方案一起进入第二轮。“马上的工作就是准备实物样品”,对于姚映佳他们来说,2006年的5月13日的10分钟演讲就是“生死大限”。他们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很快他们就遇到了第一个麻烦。韩小勤告诉记者,火炬的薄壁要求整体成型,这是最具挑战的工艺环节,但按工艺计划只有6天的工期。他亲自赶往浙江宁海,指导供应商进行工艺制作。“整整五天五夜,他几乎都没合眼,”姚映佳说,“正是他,在最后切割上下端面的收尾阶段,凭着自己30年工作经验形成的职业直觉,发现了切割程序的问题,将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然而,对于设计团队来说,最大的困难还不在此。“有两次,我们几乎到了失败的边缘。”姚映佳说,他们当时极有可能面临拿不出样品的窘境。

  2006年4月12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已经回到北京的设计团队这天接到常熟合作工厂发来的照片传真。“一看照片,我们都吓了一跳。”姚映佳告诉记者,云纹效果显然没做好,表面有明显杂点,两支“祥云”火炬造型铝件也受到不同程度破坏。

  怎么办?韩小勤和章骏当天赶往常熟坐镇。按照李凤朗的建议,他们决定在当时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

  章骏亲自从工厂里挑了两个经常做纹样修补的“熟手”,“我跟他们一起干,看看究竟行不行。”章骏来了一股“蛮劲”。

  三个人花了10个小时,终于把云纹修补的像模像样了。但是警报还没有解除。“第二次制作,还是失败了,出来的成品上有很多红斑和白斑!”章骏清楚地记得,时间已经指向了2006年4月18日凌晨3时,“如果再不成,再做样品已经来不及了”!

  抛光重来!李凤朗作出了大胆一搏的决定。这的确是一个“艰难”的挑战,因为经过前面几轮处理,要做云纹图样处理的火炬上半部分管壁,最薄的地方甚至还不到0.4毫米!“只要再有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完蛋了!”面对记者,章骏仍然心有余悸。

  章骏和韩小勤认为,采用手工抛光更加保险。可是做抛光的小伙子趁着章骏不注意,把铝材拿到机床上抛光,章骏立刻像疯了似地抢了过来。随后,他们决定换一个老成持重的老师傅来做。

  从当天下午5时到晚上10点多,他们终于提心吊胆地完成了抛光。

  4月19日凌晨2时50分,加工了五支之后,创作团队终于迎来了第一支真正的“成品”。

  链接

  “祥云”火炬如何制作

  打磨·刻蚀·洗胶·着色

  联想中国创新设计中心首席工艺设计师韩小勤介绍,工作人员在高质量的抛光铝面上制作云纹,从而在底色和祥云图案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在上色之前,即使最细微的瑕疵也被打磨平整。

  打磨之后,首先给整个火炬覆上银色,并用特别的胶水轻薄地覆盖。设计者随后在胶水层表面覆上刻有云纹图案的胶片,下一个步骤便是利用光在涂底的火炬上刻蚀精美的云纹———这个过程类似于现代摄影,光透过胶片的透明部分使胶水凝固在银色涂层的表面,而胶片上刻有云纹的部分阻挡了光的进入,从而使云纹下的胶水避免凝结。

  接下去便需要小心地移去胶片并用水洗去胶水未凝结的部分,也就是呈云纹状的部分。随后,利用复杂的化学技术将云纹部分的银色涂层腐蚀掉并细化表面,然后再氧化着色,覆上中国传统的漆红色。

  最后,在火炬的把手部分涂上红色的传统漆色与橡胶漆的混合物。
49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