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费菁+傅刚及其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建筑和城市设计作品展
展览地点:泰康顶层画廊
展览时间:2007年4月29日-5月13日,
展览地址:北京复兴门内大街156号泰康人寿大厦11层
还有什么比不可抑制的欲望更能反映当代中国城市和建筑背后的真实动力?在建设这些的同时,当代中国建筑师和规划师脑子里想些什么?为我们自己和未来的人们保护哪些东西,又有哪些可以摧毁为新的东西让路?什么东西真正可以称之为新?
这些是建筑师费菁、傅刚以及他们在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课题组的学生们所面对的日常问题。在他们看来,城市如同生命体,像人一样,而不是无生命的物件。理解城市,理解当代中国城市,首先要了解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他们不屑理睬那些居高临下、苍白无力的口号,比如人性关怀,比如设计为人民,等等。他们认为,深刻理解他人的需要,首先是对自己内心真实的挖掘,不能反映自己内心真实的东西,不可能是好的设计,设计是对内心世界的具体而曲折微妙的表达。因此,在他们领导的课题组工作过程中,没有既定的设计任务书,而是选择一个具体的城市地段,通过深入现场感受现实生活的躁动,从那里找到自己真实生存状态的影子,去捕捉时代的脉搏,然后才谈得上设计。
他们涉猎的城市题材相当广泛。比如五道口地区,原来的城乡结合部、曾经的流行文化热点、今天的世俗商业生活的一个片断;比如大栅栏,北京城历史久远的城门外三不管地方,曾经的商业和文化繁荣之地,今天面临彻底被改变的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比如大山子地区,曾经的荒郊野外,后来的国营企业片区,近年随国营企业衰败而一夜成名的当代文化重镇;等等。在他们的课题组里,建筑、城市、景观、时尚所有与设计二字相关的设计内容,都是值得关心的内容。在费菁和傅刚两位具有国内外双重教育和职业北京的建筑师眼中,这些是像空气一样包裹着我们的当代文化内容。
费菁和傅刚现为美国注册建筑师,1985年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在清华又停留了两年,费菁攻读研究生课程,傅刚留校任教。随后相继赴美国学习建筑和艺术,在纽约工作生活了近20年。从2004年年底至今,他们作为访问教授为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学专业学生讲课、指导课题设计,直接授课和辅导设计的学生已有数百名。通过《建筑创作》和《北京规划建设》杂志的传播,这些建筑教育新探索,在很短的时间里,已经产生影响。
阔别多年之后重返生长之地的这段时间里,在紧张教学工作同时,他们没有中断自己的研究与创作,如这次展览包括的部分近作:北京大山子城市设计、京杭运河杭州段两岸城市设计,和果冻原型系列等。这些貌似不同的作品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质,空间形式复杂但结构体系简洁,有意识地应用新技术但不为技术手段本身所制约。通过这些作品,他们力图表达对当代中国城市和生活状态的理解,具体的事件或说主体清晰可辨,然而它们的背景均匀甚至模糊,难分主次关系,一切消失在欲望的流动网络之中;欲望的横流似乎势不可挡,人们攫取的目光炯炯有神,导致整个国家和城市的快速变化,然而人们只有在慢速之中才能享受奋斗的成果;在提倡慢速甚至不变与宣扬快速追求极致的矛盾较量中,当代中国人通过这些光怪陆离的城市和建筑外观,无意中表现了身居一个特殊时代人们精神上的挣扎和寻求解脱的无限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