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至6月11日,丹麦艺术家佩尔·柯克比的作品展日前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举办。在成为艺术家之前,柯克比立志做一个地质学家,为此他参加远征队走遍了北欧、格陵兰岛高寒的冻土荒原,他的脚印也留在了南北极地。这段经历成为他艺术创作的宝贵财富。
柯克比让人想起海明威,经过荒原和风雪的磨砺后,他的作品永远不会柔弱。在画布上,那些线条很“野兽”,随意而强悍,但是有自我节制的意味。他的作品颜色很丰富,却极少明亮的色彩。蓝色、绿色、黑色等是他作品中最常见的,让人想起高纬度地区稀薄寒冷的空气和幽静澄明的夜晚。柯克比的多数画作似乎不指向某个具体的事物。有评论说,他的画作其实在描述记忆和认知过程本身———就像作为一个地质学家,能看到岩层永远处于沉淀和侵蚀的过程中。记忆和认知也是如此,记忆永远会作为主观的一部分被纳入当下现实的轨迹。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柯克比许多雕塑作品。那些如同科考化石的青铜模型,即便体量不大,作品气质也是沉稳厚重的,很少有修长、尖锐的造型。这些大多被命名为“门、头、人体”的雕塑作品,如同幽暗的碎片的堆积,横亘在经验和实际认知之间。
这是柯克比的作品首次在上海展出。对中国观众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是在西方艺术史上,他拥有很高的地位。他参加过几乎所有重要的艺术双年展,在世界现当代艺术空间导航网站Artfacts上,佩尔·柯克比在全部艺术家中排名第226位,比中国在西方最成功的艺术家蔡国强要高出160位。
佩尔·柯克比:激浪派代表之一
佩尔·柯克比从上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与激浪派国际艺术家圈子建立联系。随后,他投身其中成为积极的一分子,并奠定了自己激浪派艺术代表人物之一的艺术史地位。
了解激浪派艺术的概况,将有助于理解柯克比在西方艺术史上的重要性。上世纪60年代早期,老牌的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在欧洲已经面临终结,后现代艺术尚未发端。这是艺术史上的一个瓶颈期,也是欧洲民主政治、社会生活的动荡期。激浪派艺术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激浪艺术将实验艺术放到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和不同媒介的交叉地带,在音乐和诗歌、设计和诗、音乐和图形、音乐和戏剧表演、通俗艺术和高雅艺术、艺术与生活等概念的连结处。它强调了艺术形式的边界,然后在界线上展开实验。边界是激浪艺术的乌托邦式空间。但是,当后现代艺术以混杂的艺术形式和否定艺术边界的姿态全面掌控主流时,激浪派艺术难免寿终正寝。其巨大的实验意义,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依然让艺术受用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