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跨界与整合之变——谈川美2007年本科毕业设计展新走向

2007-07-16 10756 0

         在评选四川美院2007年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优秀毕业作品讨论会上,有位老师感叹到:“装潢漆画化”,他巧妙地描述了这次毕业展览最大的观感,传统的设计专业概念判断在此似乎失效,不能再用“装潢”、“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老的专业概念来将今天展示的作品归类。也许我们还可以说“装潢工业化”、“环艺概念化”、“服装X化”等等,在现在的毕业展场上,我们看到更多的作品是针对设计概念本身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一、跨界与整合

  这次毕业展览(即首届创意基金奖)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就如文章开头提到那位评选创意基金奖的老师所关注的,作品对传统设计专业概念的突破,成为这次毕业展览最大的亮点。

  1998年以来,在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专业目录的背后,隐藏了专业同质化的趋向,纵观各高校几乎同出一辙的教学大纲,似乎决定了中国设计教育相类似的培养模式。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能教给学生什么,出路在哪里?

  近年来,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改革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和探索。一般来说,设计教育发展的前提会被四种因素影响:设计本身的发展、国家对设计的管理、组织领域以及相关的设计法规、政策。四川美院设计教育中“大设计”概念的提出,充分考虑到在这四个因素中,专业院校对设计本身的发展思考得更多,也更具有现实性和突破的可能性。设计本身的发展,要求我们以“解决问题”作为设计的逻辑起点,通过培养对生活的感觉、热情、信心,力图建立跨专业的课程,遵循设计本身的发展规律,也是“设计教育”突破美术、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限制后真正意义上的建立。

  2006年底设计学院成立,加速了“大设计”概念的实践,为设计专业间的交流和整合进一步提供了可能。首先建立内部各专业的交流机制,成为设计学院各系教师的共识。这次毕业中获奖的作品《未来家电设计》,吸收了来自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学专业的意见,从产品开始的用户研究(设计学专业)到产品模型(工业设计专业)到产品界面设计(视觉传达专业),每个步骤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从问题的设定到解决,每个设计专业方向都是这条链条上的一环,在大学教育阶段对学生团队观念的培养,成为川美设计遵从“大设计”理念的一次实践的体现。

  这种跨专业的整合观念,确实带来了一批好作品。

  视觉传达专业王若仙的作品《书非书》将文字部首分解,分别印制在层层叠加的塑料方盒内,利用塑料材质的透明度,营造出书非书,平面非平面,装置非装置,设计非设计的效果,让观者体会到不同角度汉字的立体魅力。

  设计学专业黄准等同学的《创意用品馆项目商业计划书》,整合设计学院各专业资源,将创意小店策划、物品原创、推广销售合为一体。

  ……

  二、变革与创造

  在这次川美毕业设计展上,未来设计师们带着极大的创作热情,张扬了设计的活力,有三个很明显的变化。

  “一变”,是对“传统元素·中国元素·重庆元素”的突破性思考。

  本次毕业设计开始创作之初,学院就曾经将“道·域”为创作的主题,希望对“传统元素·中国元素·重庆元素”有所关注。

  对传统元素和中国元素的利用绝对不只是几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图示化符号的利用,而是要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探讨。针对濒临失传的福建莆仙戏,在作品《为了莆仙戏》(视觉传达专业范布雷)中用渐变的颜色提取出莆仙戏最精髓的色彩系统,运用在招贴、工艺品、保护文案、影像中。在作者的自述中提到,他最在乎的是莆田政府对这套作品的评价,能真正加入申请莆仙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

  视觉传达专业陶艳、庄丽的作品《大欢喜》通过开发创意时尚产品的方式来表达传统仁爱精神,让新一代在爱好和趣味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与时代脱节,以全新方式传承乐观、自信、善良和智慧的中国精神。

  另有一批学生的作品扎根于重庆特有的地域文化,发挥重庆民间文化、草根文化的特质。《再见,黄桷坪!再见黄桷坪!》记录了为期半年的黄桷坪街道改造,体现了重庆城市变迁中的人文改变;《荒废》利用重庆的“棒棒”文化,制造出独特的服装视觉……

  这些作品都不是天马行空的设计项目,而是扎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现实探讨,彰显了本土设计的力度与对现实的思考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所倡导的“设计就是塑造理想的生活方式”,这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不应该是一种泛国际化的模式。因此,设计所塑造的生活方式也不应该只有一种,不应该只是在塑造国际化品牌上发力,在我们思考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设计时,贴近中国民间生活最现实的问题,解决“咱老百姓自己”的问题,不应该是句空话,更是一种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导向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关怀。

  “二变”,就是材料的突破。

  在川美设计学院已经实行5年的基础教学改革中,一年级学生有一门重要的课程《材料质感与创意表现》。该课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探索身边最普通的材料最大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一方面能带来视觉本身的突破,另一方面也能应用在以后专业创作中。

  服装专业孙志慧的作品《荒废》利用川美老校区所在地黄桷坪地摊上的塑料蛇皮袋作为服装面料,利用袋子上红蓝色的中国文字为服装细节,配上红纱与流行样式的裁减,使服装产生视觉陌生感,设计材质之美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另一件在材质上具有突破性的作品是工艺系装饰专业王也的《洪荒之痕》。该作品以远古兽面为设计元素,通过纸巾燃烧的痕迹来表现装饰壁饰,现场感极强,纸媒的可塑性被发挥到了极致。谁都无法想象用日常卫生纸做成的七个平方的面具装置,事实是在展场上看到这样震撼的作品时谁都忍不住动起手来,“这是纸吗?”

  对常见材料的创造性表现的运用,能发挥材料的最大可能性,换种语境,你的材料就活了,新鲜感就此出现。

  “三变”,就是在作品题材的选择上体现的“性别意识”。

  针对敏感的性别和身份问题的讨论不再是美术作品的专利,设计师也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个性、性别、身份观念。《爱·谜语》、《七宗罪》等作品在此都有大胆的陈述。如果我们不去探讨道德上的是非,就这种表达本身而言,这样的突破必然带来未来设计师观念的巨大变革,对小众群体、亚文化群体的空前关注预示着未来设计多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总的来说,设计理想的实现有赖于设计教育的走向。作为一名学生,当你被鼓励拒绝程式化的学习,能对传统方式提出质疑以及被激励在传统方式之外工作,那这个学院的目的就不是教授你技巧而是让你对作品的复杂过程提出疑问,从而构建你的思考方式。

  当你徘徊在2007届川美设计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展览馆里,你或许会看到在他们作品上呈现出来的自信和力量,看到独特思考的魅力,看到跨界与整合之变在他们身上所预示的下一代中国设计师的新走向。

  



徐云丽 瞿锴 李强 包天智 未来家电设计




王若仙 书非书




李睿

 




 


121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