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泡沫

2007-09-08 20297 0

        我听朋友说过两个艺术类招生考试的故事:有的学校每年的色彩考题都是水果、蔬菜之类的素描,在浙江有个美术高考培训班里的老师擅长一项绝活:一个苹果只画八笔搞定,所以进了这个培训班就学“八笔苹果”,据说生意很火,因为被录取成功率极高。相反的例子是:国外设计专业招生不考素描色彩,而考设计能力:一张铅画纸,两个鸡蛋,三个小时中用纸做鸡蛋的包装设计。评分标准:在一米高的位置上包装物往下落,鸡蛋完好无损,考试通过,反之就落选。
 
  我于是想,我们的设计教育最后培养出的是设计大师呢,还是模仿大师?



设计教育进去时应试出来时应职,这难道不是一个创造的行业了?

   制造之于创造,其内涵就是模仿之于设计。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方式把我们打造成了全球顶级制造大国。虽然以前这个名头并不多值得炫耀,但利用我们的地大物博和成本优势造就的贸易顺差还是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后,我们有无数东西需要制造。家电、家具、服装、玩具。但我们出了几个家电设计大师、家具设计大师、服装设计大师、玩具设计大师?出的倒是“诺基亚向某国产手机商提出民事诉讼,认为对方严重侵犯自己外观设计专利权”这样的消息。看图的话,模仿大师们的工艺非常到家。当然手机这种东西只要有6处细节不同就可以规避法律风险。因此只要不是傻到可爱的厂商,都会轻而易举地避开被告上法院的尴尬。

   我们众多院校出来的学生们,技巧只能用到去找6处不同细节这种地方么?

   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了艺术设计专业。出来的学生却是专业性、就业指向性很强的职业教育的产物。德国卡塞尔大学教授Gerhard Mathias说:中国的艺术和设计院系已经蜕变为一家家营利企业,其产品就是一批又一批从有缺陷的教育流水线上培训出来的次品毕业生。

   招生时就有了文首这种倾向:技巧大于创意。而在进入学校之后,问题还是接踵而来:高校扩招让学生高兴,不过师资增长可没人口这么迅速。老师经验少,年轻教师承担大量工作,勉为其难的情况比比皆是;不少新设计院系远离城区远离社会,世外桃源一样飘逸着——既然设计的目的不是为设计者,而是为社会,就必须要求学生亲近和融入社会;学科设计专业性非常强,一个做平面设计的学生对建筑可能没有任何概念,无法做到行业内的触类旁通,被局限在很小的框子里。对比我上一篇中说到的意大利设计教育,我们的泡沫靠制造和数量膨胀着,说不定哪天就被一针捅破。

   制造大国不能长治久安——随着经济发展,人力物力货币价值增长会让成本彪升;也不是一个有野心的国家应该满足的。设计大国才是我们的方向。除了现代设计教育,还有什么能是这一行动的原动力? 


231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