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欣赏 > 正文

来辆私家小坦克?

2007-10-12 4853 0

  最近在米其林创意大赛中,人们可以看到两种长得怪模怪样的摩托车,个子庞大,但是灵巧非常,这就是德国工艺设计师的新作品,这种变异摩托车无论怎样崎岖多变的地形都能顺畅前进,而且在舒适感、安全性、操作性上都做得很出色,人坐在上面,仿如坐在一个私家小坦克上,如履平地。


    这是由德国工业美术设计师Tilmann Schlootz & Oliver Keller提出一种新颖的交通工具方案,分别为Baal(单座)和Hyanide(双座)摩托车,能够利用柔性橡胶制成的履带来行驶,从而确保与地面最大程度地紧密接触。这两名工业美术设计师同时还解决了许多如何使新型摩托车更有趣和更方便的问题,不仅可以用手、而且还可以用脚来控制驾驶。

  据了解,其实这种履带式摩托,早在德国二战时期就有应用,然而此次他们设计的履带式摩托车,无论是结构还是性能都有创新。由于这款摩托车有很好的加速性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履带式摩托车就能参加巴黎-达卡拉力赛的摩托车组比赛了。









 

[Page: ]

  一部顶几部


  在美国,因为各州地势不同,很多家庭可能会配备雪地汽车或者四轮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应付不同的需要,但是就算有这个财力,车库也难以容纳啊。所以德国工业美术设计师季曼·舒尔茨和奥利弗·克勒在米其林公司工业品美术设计大赛上提出一种新颖的交通工具方案,分别是Baal(单座)和Hyanide(双座)摩托车,这种摩托车可谓集中了多种交通工具的优点,最大的特色就是轮胎底部装上了非常柔韧的橡胶履带,履带可确保它与地面最大程度地紧密接触,所以无论在泥泞的沼泽地,还是布满厚厚积雪的马路等平常车辆难以行驶的情况下,它都能应付自如。

  高科技履带用处大


  今年的米其林创意大赛焦点似乎集中在概念车上,特别是为了适应各种各样崎岖多变地形而设计的车型大放异彩。而这两位年轻的德国设计师设计出的“变异摩托车”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宽阔的履带,像一部小型坦克般敦实厚重,但是驾驶起来又十分轻便。

  Baal摩托车的名字让人联想到蜷伏在地的鬣狗,履带由可伸缩的橡胶制成,可以完全覆盖车轮,这样就能保证车轮不受损害。无论是多深的沼泽地,履带都能保护车轮快速通过。这个像坦克一样的履带由77块高智能橡胶材料组成,每一块都是独立的,然后由很轻但是又很坚固的凯夫拉尔纤维连在一起,这样履带保证了坚固性,但是又不会硬邦邦地阻碍前进,可以随着路况随意变换形状,这样不但有利于牵引,还可以方便这个类似坦克的摩托车在任何狭窄的地方都能随意转弯。







 

  驱动有别其他车型


  一般我们现在使用的普通摩托车多数是后轮驱动,但是这种新型摩托车的前后轮子都可以轮流施力,这可以帮助车手在攀登小山包或者急转弯的时候更得心应手。因为这个交通工具用手或者脚来操纵都可以,我们最好是穿上比较厚底的皮鞋,否则脚容易被极大的挫力弄伤,就像在越野自行车比赛中那种最容易弄伤的情况。

  举个例子,你想左转,就像我们平时开普通摩托车一样,你可以迅速把右边的车把手打左,然后车轮就会扭成新月形,柔软的特性可以帮助车轮迅速调整过来,不会因为履带的问题转不动。应该说,在舒适性和自由多变方面,这两种概念车都大大超越了以前的摩托车。

 


  任何动力系统皆通用


  这款新型摩托车因为用手或者脚都能驾驶,可以说适合大部分人群,而设计师也很有头脑,预留了很多空间让摩托车能适应不同的动力系统,比如说它们可以接受一个500cc的全地形汽车的动力系统,这种动力系统已经大规模投入生产。同样,其他现在通用的汽油、柴油等作为动力的也适用于这种新型摩托车,电力驱动或者混合动力也没问题。

  而且这种设计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不需要复杂的传感器才能带动,因为采用的都是智能材料,车身也变得十分轻巧好操作,所以被视为在不久的将来参加摩托车拉力赛的最佳车型。


  将成为探险队的好帮手


  据两位设计师说,这种新型摩托车的设计出发点就是可以适应地球上大部分的陆地环境,就算是阿拉斯加、格陵兰岛,甚至是喜马拉雅山或者撒哈拉沙漠这种地方都可以胜任有余。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可载2人以及提供大量的运输空间,这样对于探险队来说是个大好消息,因为新型摩托车可以帮助搞定普通车辆难以完成的运输任务。



  不少汽车巨头皆相中


  这次大赛上,两位年轻设计师的作品虽然只有模型,但是吸引了很多业内人士,大家都认为这个设计很有前途。不过两位设计师目前还没有计划生产面向市场的版本,但是已经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而且这种新型摩托车以其适应性强的动力系统和占优势的驾驶装置,已经引起了不少汽车业巨头的兴趣,相信投产也并不遥远。未来说不定因为它的方便,结果人们都不开汽车了,都开起这种方便又多功能用途的摩托车,毕竟现在停车难啊。

[Page: ]

德国人热衷履带式摩托车早有先例


  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就热衷于半履带式摩托车的研制,先后研制出1t、3t、8t、12t、18t、24t等多种型号的半履带式车辆,并以HK系列命名。其中,小型的半履带式车命名为HK100型,由兵器局第6科负责研制,目的是开发一种能空运的半履带式车辆。

  德国的研制工作于1939年开始。在研制过程中,参考了奥地利的轻型半履带式车辆,研制工作进展很快,1940年初就制成了样车,年内共制成了70辆试生产型车,并进行了广泛试验。1941年共生产了420辆,第一辆车于1941年6月5日正式装备,1942年共生产了985辆;1943年生产了2450辆;1944年共生产了4490辆。研制之初的代号为Kfz.620,定型后命名为Sdkfz.2特种车辆。德文名为kettenLirad,意思是“履带式摩托车”。

  Sdkfz.2履带式摩托车在二战中广泛应用,它小巧灵活,越野性好,深受德国大兵的喜爱。除用于牵引轻型火炮和挂装小拖车外,直接用于运送人员和物资以及担任侦察、通信任务的场合也不少。尽管德国人把它归入半履带式车辆一类,但它并不是典型的半履带式车辆(典型的半履带式车辆,前部为两个车轮)。从前面看像摩托车,从后面看像小型拖拉机,有点像现在的“三轮蹦蹦”和“小手扶拖拉机”。无疑,它的越野机动性和行驶稳定性要优于一般的摩托车。这也是它能红火一阵的原因所在。但是,它和其他半履带式车辆一样,在越野行驶能力上比不上履带式车辆,公路行驶能力和可靠性上又不如轮式车辆。这种先天的不足,使它最终难逃进入“战车博物馆”的命运。

  这种履带式摩托车有两大特点:第一,兼有摩托车的轻便和履带式车辆越野能力强的特点;第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动力、传动、行动、操纵机件一个都不能少。它虽然是超小型车辆,但看起来也是满复杂的,至少比一辆摩托车要复杂得多。




  设计师小传


  季曼·舒尔茨


  出生于法兰克福,今年26岁,德国人,2002年开始在德国奥芬巴赫学院学习产品设计工艺,他同时也在德国的达姆斯塔特学院学习机械工程技术。2001年始,他参加了6次国际设计竞赛,并因自己设计的机器人double fighter获奖,后来他又参加了2003年与本田合作的摩托车工程设计项目,以及2005年欧宝公司的汽车设计和工程改造项目。


  奥利弗·克勒


  出生于纽伦堡,今年仅24岁,德国人,他目前正在德国的奥芬巴赫学院学习产品设计。他的经历颇为传奇,不但完成了半年的医师实习,还曾从事过公务员类型的文职工作,看上去似乎和摩托车设计没什么关系,但是正是因为他的丰富过去,从而有更多的新鲜灵感。


51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