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名家 > 正文

“可见的乌托邦”OCT-LOFT区域创意文化研讨会实录

2007-11-10 12602 0

  “可见的乌托邦”——OCT-LOFT区域创意文化研讨会 四位设计大师和国内诸多著名设计师将参与研讨,针对本次活动的主题“设计之上”及OCT- LOFT北区的发展已确定以“创意文化”为区域再生的目标,本次研讨的重点为:Re Do命题展深化作品点评;世界工业遗产再生模式探讨;深圳制造业工业遗产的历史意义与价值;OCT-LOFT再生模式研讨。

文字实录:

  主持人:我们研讨会正式开始,首先有请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先生谈一下他的创作理念。我刚才看了学生的展品,我觉得里面有很多很优秀的作品。我觉得设计首先要理解它的主题,比如让你做一个二号的纸杯,那么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要出这个题目,为什么要让我做一个二号的纸杯。

  



平面设计师、 武藏野艺术大学教授 、日本设计中心代表
原研哉

   原研哉:大家好,我是原研哉。众所周知我们的创造意念是,首先活着的人,组成一个环境。在人的生活所组成的环境中形成了一个智慧。设计包括方方面面,比如汽车、照明设备,甚至我讲话的这个麦克风等其他各种各样的物品。设计不止是设计一个东西的形状,比如一支铅笔,是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你注意到了这一点,首先这个就是设计的开端,你注意到了这个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所以我认为,要从我们生活当中发现和创造自己优秀的设计作品。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设计不光是利用色彩和形状去设计一个东西的造型,而是说要怎么样感觉和感触它,这个是设计中很重要的地方。我谈到了生活和设计的关系。非常有意思的是,我看到了中国学生命题的作品。我们的设计命题也是和这个有关的。比如一条白色胶布也是一个命题。

   我觉得这次展示的布展做得非常好,包括产品的摆设、布置都做得非常好。

   潘先生:我们学院的学生用原研哉先生给的一个课题作了相应的回答,我们前后一共花了12天,一共是13位同学组成的团队,我们希望通过共同的讨论,对物体原有的本色,介入对物体的思考。我们希望介入这个课题对我们本身的教学做一个再思考。

   原研哉:基本上你们已经理解了课题的要点,首先我讲一下对自己课题的理解,一件物品首先有它独特的功能,例如玻璃杯的功能是可以装水,然后拿来喝。但是我想玻璃杯不光只具备这个功能,当桌子上有一张纸,风一吹就会把这张纸吹掉的时候,你把这个玻璃杯压在上面,这张纸就不会被吹掉了。当然,你甚至也可以把它当成是武器。这些都是这个玻璃杯潜在的功能。我这次给的这个题目,是希望同学们可以从另外的潜在的功能上进行思考,来考虑人跟物体之间的关系。(如果说现在电脑可以接通的话,我可以把我东京同学的作品放给大家分享一下。)也就是说物品有它的功能,我们设计的时候要依据他的功能进行设计,同时还要表现他潜在的功能。人跟物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在无意识中发现这个潜在的关系,我想这一点对设计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刚才我看同学们的作品的时候也注意到他们发现了一个纸杯潜在的功能。比如说我看到一个作品,在纸杯里面胶注了蜡烛,这个作品重点体现了蜡烛的外形,这个是很好的设计理念。

[Page: ]



  主持人:下面我们请日本著名设计师深泽直人发言,请他谈谈他的一些产品设计的出发点,他的作品和人的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请深泽直人先生。

  



产品设计师、 武藏野艺术大学教授 、 无印良品设计顾问、±0 (PLUS MINUS ZERO)品牌创始人
深泽直人

   深泽直人: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样一个活动。大家往往认为设计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认为设计是很难的事情。但是我觉得我们设计的时候要把这个物体简单化,用比较简单化的思考进行设计。我作为一个设计师,我觉得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美观,然后是实用。开展这样的活动,大家做了作品在这里展示,展示不仅是把我的这个IDEA给人家看,而且要把这个IDEA能够使大家用上。所以说设计不是说要把我的创意给人家看,而是要把我的创意体现在我设计的东西里面,这个就是设计的一个前提。

   还有一点,以前大家一直认为设计似乎是给人感官的刺激,但是最近大家不这么认为了,设计并使给人们以感官的刺激。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你在商店买东西的时候,这个产品的外观和设计我想对购买者是一个很大的吸引他购买的因素。实际上你买了这个用起来的时候,就不光是和他的外观有关系了。比如说大家现在都是坐在橙色的椅子上面,大家都没有一个人认为我是坐在一个橙色的椅子上面。所以说当你设计一个东西出来的时候,你要让大家都能有一个同样的感受,比如说我现在是坐在一个橙色的椅子里面。再比如,大家坐下来的时候会把衣服挂在椅子的背上,把这个包也放在椅子上,这几乎是大家的无意识的行为,那么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怎么样发现这个无意识的行为呢?假如你觉得椅背的形状不一样的话,那么你衣服往上搭的形状就不一样,包放在上面的样子也不一样。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到,作为设计者,我们可以改变这个椅子的形状,以此我们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控制人们的行为。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再说一个事,也就是说设计分为两个含义,一个是你设计出来的东西如何刺激人们的感官,还有你设计的东西怎么样无意识的引导人们的行为。

   (幻灯)这个照片上有一把雨伞,比如说我们要设计一个放雨伞的地方,有的人会设计一个圆形的,有的人会设计一个方形的。但是还存在另外一种设计。

   主持人:我们这次展览是非常特殊的展览,四位设计大师给中国设计学院的学生每个人提出了两个命题。深泽直人先生刚才说了,它的设计作品都是和人们内心生活中最普遍的生活感觉是有关系的。所以他的命题是非常简单,第一是你在哪些日常生活中是人们无意识做的事情。并把这些无意识的动作拍成照片。

  赵江洪:各位好,我是湖南大学的赵江洪,首先对深泽直人先生出的题目对我们的指导表示感谢。深泽直人先生给我们湖南大学的题目是拍一些人的无意识的行为,然后进行设计。开始我们的同学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并是很好的能够理解。到现在这个题目我们也做了,我们也很想听到深泽直人先生的评论。很多人的无意识的行为都是自己没有感觉到的。所以我们找到无意识行为之后,我们发现了这个无意识的行为,进行了设计,再给这个人看的时候,他会突然发现,这个无意识的行为原来是我经常有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间,人就实现了无意识行为在被设计师发现之后的一种升华。大概我们认为,这个深泽直人先生的题目恰好是我们设计师能够更加好的找到人的某种活动过程的方法。

   所以深泽直人说,“不要按照固定的语言做设计,而且要在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无意识的行为中体现设计。”这个设计做出来之后会给人很大的惊喜。但是我们更想知道深泽直人先生给我们这些设计的评价。

   深泽直人:首先不要先说设计,要先找到一些人的无意识的行为。这个是设计的开端,接下来才是进一步的思考,要设计什么?但是你设计出来的东西,人们要无意识把你设计出来的东西进行应用,应用这个功能。所以这也就是说,你设计出来的东西,人家无意识去用。这就是你设计的最大的成功。比如刚才的放雨伞的地方,在地上的瓷砖上设计一个缝。就使人们无意识的使用了这个放雨伞的功能。

   我出题目让大家找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大家都找了很多,但是有的IDEA让人们过于明显的看出了你的设计的创意。大家可能找到这个无意识的行为之后,很急于把这个体现在作品上。虽然你的作品很简单,但是必须要把你发现的IDEA反应在你的作品上,让人们能够无意识的去用。就是你的创意要很隐蔽的去引导人们的行为,而不是很激烈的去引导。比如你要设计一个相机,不能说为了体现我的创意,要尽可能简单地体现你的创意。而是要在这个简单的基础上。让人们按照你的创意去启用他的很多新的功能。就是说在没有改变这个东西本色的情况下,再去发现他其他的潜在价值。不能说你设计的咖啡杯后来变得不想一个咖啡杯了。有的人注重去设计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设计。结果设计出来的咖啡杯就不像一个咖啡杯了。我觉得不应该这样去设计。

   有两种设计师,一种经常会有不断新产品设计出来,另一种设计师看起来很平常、很一般。比如说你做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咖啡杯和你设计一个看上去一般的咖啡杯来说,后者就更需要勇气来完成。

   主持人:非常感谢深泽直人先生。这个研讨会是一个特殊的研讨会。

[Page: ]



  主持人:在创意产业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这次讨论的设计概念不仅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还有建筑设计,是一个非常多元素的形象。我们上半场讨论的主题实际是“设计之上”,这个“设计之上”的潜台词就是“跨界”。可能不同领域对跨界的理解不一样。这个我就不多说了。下面有请澳大利亚著名建筑师约翰·丹顿做主题发言。

  



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副教授、设计专业荣誉博士、 迪肯大学副教授、皇家澳大利亚建筑学会会员
格力·艾米

   格力·艾米:我认为设计是理智和逻辑的结合体,我认为设计的目的不单要满足商业的需求,更主要是要满足人类对生活的需要。最后设计的结果就是人类精神面貌的体现。我来自澳洲,我看到中国的经济是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应该如何定位我们的设计和创意呢?这个就是我们的问题所在。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他们要判定他们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要根据和地域的需求来进行创意和设计。特别是对年轻的设计师这个是关键的问题。因为我是在澳洲的,我本人的经验告诉我,澳洲人对文化没有太多的尊重,当我们做设计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不单要满足商业的需求,还要满足文化的要求。

   目前在中国我们看到好象经济是在高速增长,旧的原型、旧的东西可能会被摧毁。在今天全球化的趋势下,判定我们的设计意图和方向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不想跟别的地方有雷同的创意和设计。但是对我来说,我是一个设计师,我和大家没有什么区别,我只是明白怎么样从设计的角度进行创意。我认为我们设计的意图或者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多元化的生活的未来变得更加精彩。在国家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如何存留我们的本地特色,如何达到我们的长远的发展目的。

   对我本人来说,我来中国,或者中国人我感到有兴趣的东西,不是它高速的经济增长,而是它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如何把现代的元素和古老的文化融合一体,这个是我所感兴趣的。我就说这么多了。谢谢大家!

[Page: ]



  主持人:约翰·丹顿先生设计的领域在我们国内是非常稀有的领域,他这次的命题是扩展独特的文化平面型,第二个命题是在全球数字媒体时代如何表达烦琐的真正感觉,以及为什么?作为回应,它的命题单位是中央美院设计学院。下面请中央美院的蒋老师谈一下。

   蒋老师:我可以介绍一下我们工作模型,针对约翰·丹顿的闭幕,我们做了10天左右工作的安排,他给的题目里面,我们非常感兴趣的就是场所,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通过几十个罗列来呈现场所,是关于三年级的同学关于这个的理解,还有一个就是关于十一个关键词的扩展。这些词都是同学们关于场所的比较感兴趣的词语。这个工作模型,我们认为用关键词来图解和诉说关于场所的研究。所以的关键词是由学生给出,并且作了图解。

   还有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非常强调用文本解释设计理念。并且非常强调跨学科的问题。因为给出的关键词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下,大概是十个非常不同的题目,分别是:陌生、认知、障碍、方向、暗示、距离、错位、表情、转换、两到三维、尺度。这些关键词显然不能展示作为场所的方方面面。但是它给出的方法是一个跨学科的方式。

   第三点我想说,我们最终的结果是没有做一个呈现,我们文本用A4的纸张呈现了一个中英文的图解和描述,这个是我们最终的结果。这个是我们研究结果。因为脱离真实的场所,仅仅去作一个作品的话,是不太好的方法,所以我们给出的方法是用文本和图解做解释。不论这个图解是不是全面,我想这是中国唯一的同学做的图解。关于条件的原因,我们没有最终实现,但是可以使我们在座的老师和同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主持人:我们再请约翰·丹顿先生做设计主题的讲解。

  


墨尔本大学完成建筑与研究生学业、 维多利亚政府建筑师 、DMC建筑设计事务所总监
约翰·丹顿

   约翰·丹顿:首先我今天想表达的很多内容,刚才已经通过格力·艾米先生表达出来了,一个是全球化,一个是本地化。我会从建筑师的角度发表我的见解,我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完成了我的项目。27年前,我被任命设计位于北京的澳洲大使馆。20多年后,北京的很多环境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当我们开始设计这个大使馆建筑物的时候,我们当时问自己,在北京这样一个城市,我们应该建造什么样的建筑物呢?最后我们决定了这样一个创作的思路,我们把澳洲的建筑物的特色和当地的建筑物特色结合起来,让它有所差异化,但是又能够让本地人感到很舒适。27年前,我们开始观察北京的建筑风格,基本上是这些低层、最多20楼的俄罗斯风格的建筑物。我想说这些旧的建筑物被摧毁了,旧的中国的景象也就过去了。现在我就回答我们本次研讨会的题目,“可见的乌托邦”。

   刚才在展厅里面我看到北京艺术大学的学生们的作品,他们作品的题目是“私人空间、内心的可见的乌托邦”。虽然我没有时间详细地看这些作品,但是我能够感觉得到这些作品就体现出设计的精华,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有一些设计者眼里看到的是过去,有一些看到的是未来、现代化。

   正如格力·艾米刚才说到的,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我们应该问的这个问题是,有什么东西是我们应该存留的呢?第一点就是这些可见的记忆,或者已经摧毁的过去的景象在今天扮演什么角色?接下来我们就要讨论这个问题——中国的建筑精华是什么?中国式的现代化建筑是什么?最近我们参与了北京国家博物馆的设计比赛,当时在《人民日报》上就发表了重大的问题,“为什么是外国设计师在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设计比赛?”我认为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正如我们今天在座的也有来自全世界的外国建筑设计师,现在有一些问题,外国设计者在中国建筑进程中的角色是什么?中国建筑师在中国建筑进展中的过程中的角色是什么?在过去我们参与了许多大型的设计和建筑项目。今天我想问,这里的建筑是长时间保存还是临时保存呢?我要讲的就这么多。

   主持人:约翰·丹顿先生也是提了两个问题,他的两个问题都围绕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未来的家。北京大学建筑研究中心的几位学生应对了约翰·丹顿的问题。现在请北京大学的老师进行回应。

   北京大学老师:约翰·丹顿的命题是怎么样看待未来的家。中国现在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每一天新的事物都在不断出现,但是在这样急速的变化中,我们未来的生活环境将会是怎么样的状态。这个题目作为北京大学建设研究中心读硕士的同学,有九个同学参加了设计了活动,来理解这个题目。可是我们发现九个同学所得到的答案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九个不一样的方向。这一点也恰恰反应了中国时下人的思想状况。同时还有一点,我们每个人心里未来的家是怎么样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也可以给大家看一下大家的回答,回答中有对伊甸园的思考。这种田园式、牧歌式样的生活憧憬,和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答,以及我们在里面看到我们人和植物、生物中的一个思考。我们还可以看到我们目前对于北京现实的一个批判的态度。如果北京现实的汽车不断发展的话,我们现在正在面临石油危机,我们未来的生活会不会受到汽车的限制。还有比如我们思考社会激进的变化中,社会的构造、人和人关系重新的组合。还有我们一些同学思考,我们占据了这么多的土地,有一天我们将来会不会住在树上。还有被北京这个城市的住宅、生态的不满。我们希望未来可以住在花园城市中,也是我们的回答。

   同时我们看到媒体、社会的一个现象,包括我们现在的研讨,包括各种各样的数字化的世界,我们对家的理解是不是可以做到真正像古人所讲的,可能四个房间都是用大的屏幕,我们随时可以接受很多的信息,我们座在很小的空间,把这个小空间利用屏幕的变化变成一个大的空间的理解,而且和世界各地进行对话。也许我们将来会生活在地下,像蚂蚁一样在地下挖洞。虽然我们只有九种回答,我们发现未来“乌托邦”的理解,实际上大家有一种焦虑,也有一种憧憬,我们通过这个题目,如果能够引起对我们当今生活的状态有一个思考或者是反思的话,我认为约翰·丹顿的题目会非常有意义。而且对我们未来的建筑师——北大建筑系的同学,可以重新反思我们的未来,我想这个题目和我们的回答或许会在“21,设计之上”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141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