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2007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即将开幕

2007-12-07 9778 0

2007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开幕在即,知名独立艺术家、策展人欧宁又来到了深圳。这次他不但带来了新的参展作品,还给双年展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那就是他为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拍摄的纪录片。那熟悉的水泥地、红砖墙、黑白相间的视觉标识,还有82件匠心独运、各具特色的作品,把我们又带回到两年前的那场文化盛会之中。

首届双年展刚一亮相,就以高品位、大气魄、国际化得到了业内外的关注。它不但是深圳规格最高、气魄最大的一次双年展,还创造了多个全国甚至世界第一,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全球华人重要报纸《世界日报》称赞其为“中国第一”,ABBS网站与《建筑时报》把它列为“2005年中国建筑设计10件大事”之一。首届双年展的成功举办,为今后的历届双年展提供了一个高起点,奠定了成功的基石。如今,城市\建筑双年展已成为深圳新的文化品牌。

引入独立策展人,确保展览的高品位

说起城市\建筑双年展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市规划局设计处处长邵亦飞回忆说,此前规划局每两年都要搞一次建筑评优,评来评去觉得没什么意思,新东西太少。就想着换换方式,做一个展览。没想到市政府对这个计划这么重视,展览不断升级,最后成了如此大规模的双年展。

双年展的诞生可谓适逢其时,深圳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城市规划和文化工作,近年来更倾力打造“设计之都”。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举办城市\建筑双年展,搭建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对弘扬深圳的城市文化、建设国际化城市意义深远。市长许宗衡指示,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要高标准、高水平,办出精品。双年展由深圳市政府主办,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到北京等地为双年展做宣传。副市长闫小培多次召集各相关部门开会,为双年展开辟“绿色通道”。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双年展的成功创造了最佳的条件。

引入国际通用的独立策展人制度,这也是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的一大亮点。策展人并不是在深圳首先出现的,但这次的策展人制度贯彻得最为彻底。所有的参展作品和作者都由策展人选出,再提交给学术委员会和组委会审议。曾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此前刚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的张永和应邀担任首届双年展的策展人。他不但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年建筑师,在平面设计、前卫艺术和其他领域的号召力也很强。他邀请了来自国内外建筑、设计、当代艺术界的众多大腕精英,确保了双年展的高品位和多样化。回忆起两年前的展览,张永和谦虚地说:“这盘‘菜’炒得怎么样我不知道,反正我平时感兴趣、关注的材料样样都在。”

关注城市与城市化,为双年展贡献新品种

双年展是国际当代视觉艺术最高级别的展示活动,也是国家、地区间文化竞争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国很多城市相继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双年展,绝大多数都是艺术类的。以城市和城市化为固定主题,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还是第一次。现在看来,选择这一主题无疑是高瞻远瞩、意义深远。城市和城市化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一个发展迅猛的年轻城市,由深圳首先提出并关注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最合适不过。

2005年12月10日,伴着“城市,开门!”的响亮口号,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正式拉开了帷幕。82件作品就像82台戏,来的都是“名角”,每件作品都有独到之处。展览聚集了来自中国内地、香港的一流建筑设计师、艺术家,是中国台湾建筑师在内地的第一次集体亮相,还有来自美国、日本、比利时、意大利、德国等的大师和精英。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在展览开始前第一个来看场地,还专门向组委会申请要一块大点的地方。他的参展作品就是由他设计的深圳图书馆和音乐厅,展区内看不到一张精美的效果图,只有厚厚的资料和图纸、大大小小的模型,让人看到了这位大师的勤奋和敬业精神,为青年建筑师们上了无声的一课。

这些参展的作品展示了国内外一流的建筑设计和最新理念,让业内外人士看了都深受启发。以往很多建筑师都力图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本次双年展几乎看不到这样的建筑,大多数作品都强调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如深圳中心区两街坊设计、东莞理工学院校区、建川博物馆聚落、金华艺术家公园等等。来自国内外的几位建筑设计师不约而同地借鉴了中国传统“院”的结构,把现代材料与古典风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现代建筑向传统的回归。台湾建筑师谢英俊、黄声远等人则致力于“用最少的钱,盖最实用的房子”。从长远来看,这种生态建筑正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欧宁认为,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现在看来仍很有先锋性。

增加互动性,让展览成为市民的大party

长期以来,在普通人心目中,建筑设计、当代艺术都是少数精英们的专利,可望而不可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非常重视互动性,不光是为专业人士而设,更是为普通市民开的一个大par?ty。展览历时三个月,从早10点到晚9点,大家有充分的时间慢慢看。这场雅俗共赏的视觉盛宴,让深圳市民第一次与城市建设如此亲近。

除了邀请大师名流,双年展还首次设立了“百姓深圳”的内容。作为最年长的一位参展者,83岁的陈佩君老人和她40多年来捡垃圾搭起的“城堡”人气最旺,吸引了无数观众和媒体的关注。有人说,老太太对于建筑材料性能的了解已经强于大多数建筑专业的学生。董国良利用业余时间钻研设计的“立体交通”模型,体现了普通市民对城市建设的积极参与。陈宗浩20余年拍摄的深圳照片,对比强烈,让人看到了深圳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同时,展览还专门设立了多个互动作品。《生活在深圳》用玩骰子的方法,把人们在深圳生活的种种遭遇用图像装置的方式展现出来。来自美国的柯卫设计了名为《羽毛球vs网球》的作品,在一块长方形的空地上方横七竖八拴了很多绳子,地上放着羽毛球拍和网球拍,观众可以随意拿着拍子下场打球。在柯卫看来,羽毛球和网球是城市里最常见、也最容易进行的体育运动,在不同方向拴绳子,可以让很多人一起在有限的空地上打球。这个创意也许很平凡,但是非常贴心,让人感动。一切的建筑与设计,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幸福,双年展再次证明了这个朴素的真理。

首届双年展画册出版

近日,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纪念画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这本画册历时一年多时间推出,设计独特、印刷精美,是对上届双年展的很好总结。

昨天下午,记者在市规划局见到了这本画册。画册很厚,封面呈正方形,书名就是双年展的口号《城市,开门!》。与一般图书不同的是,封面上没有居中的汉字书名,只有黑白双色的双年展视觉标识系统。书的内页也是黑白为主,配着各个作品的彩色图片,显得非常别致。画册编委、著名城市建筑研究评论家史建介绍说,这本画册在首届双年展进行中开始酝酿,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才正式面世,对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北京青年设计师广煜是双年展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者,这本书从封面到内页文字、照片等都是由他处理过的,设计感非常强,让人耳目一新。

画册的内容也非常丰富,策展人张永和亲自担任主编,而且撰写长文,对首届双年展进行了全面总结。画册第一部分是国内外很多著名建筑设计师、评论家对双年展的评论,有拉斯·莱拉普、利亚纳·勒费夫尔、朱剑飞等等,每篇文章都有中英两种文字。作品介绍部分则是图文并茂,双年展助理策展人杜鹃女士亲自为每个作品撰写说明文字,力图雅俗共赏。画册后面还附有独立艺术家欧宁为双年展拍摄的纪录片光盘,完整地记录了双年展从策划、联络、布展到正式展出的全过程,片长70分钟。


110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