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logo可以被看作“丑设计”中的代表作,但这究竟是设计界一次偶然发生的“膝跳反应”,还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文化事件?
仅就平面设计领域,我以为该见的我都见过了。但在见到迈克•梅贺对一本德国文化杂志《032c》的再设计后,我的想法被推翻了。梅贺把原本正常的字体往横向或竖向拉长,这种对字体的处理简直是平面设计中的大忌。
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迈克•梅贺曾参与过很多备受好评的杂志的设计,包括创意连连的《Eins》和它的前身《Econy》。梅贺想通过《032c》告诉世界,既然我们可以选择品位、精确和保守,那么我们也可以抛弃它们。
潮流总在不同风格间摇摆不定,不妨把2012年伦敦奥运会logo的揭晓,看成是“丑物归来”的一个明显标志。这一切都与20世纪50年代“新粗犷主义”诞生时的情形很相似。但“丑风”的回归不仅仅是一个特例,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做设计的Wolff Olins公司还做了其他东西:他们为纽约旅游设计的标志,所有的字母都挤作一团;而他们为Wacom设计的企业标志,则把“新粗犷主义”(也许只是丑而已)延伸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当类似的现象同时在高端德国文化杂志和美国著名的企业识别顾问公司那里出现,可以说一种潮流已经萌芽,并即将大肆流行。
“丑风回归!”几个月前的《创意评论》里,帕特里克•伯格因就做出了这样肯定的论断。他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Eye》杂志上那篇史蒂夫•海勒的文章《丑陋的风行》。伯格因问道:“这究竟是设计界一次偶然发生的‘膝跳反应’,还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文化事件?”历史告诉我们,一旦游戏开始,设计师们就会争先恐后地加入这场“比比谁更丑”的比赛。显然,把设计做丑不是什么难事。诀窍是:给“丑设计”辅以足够的姿态——自大也好,故弄玄虚也罢,这样人们不但不会觉得你很失败,还会把你当成是对潮流观察敏锐的前卫设计师。
不过这件事做起来比看上去难一些。打破旧规起的是反作用,甚至有时画蛇添足般引人笑话。一种方法是,你可以宣布自己完全无视规律,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住在伊甸园里的纯真无瑕之人。大卫•卡森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例,他反复使用helvetica字体,完全无视当时周围一些人设立的所谓的设计准则。规则?什么规则?《Super Super》杂志的创意总监史蒂夫•斯洛康博没有受过设计的专业训练,他觉得这使得他“不会为这个职业的历史所累,因此反而能够找到更多的表现形式”。
当然,这只是办法之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大卫•卡森或者史蒂夫•斯洛康博一样。另一种方法是将与众不同的程度提升到一个能够超越一切标准的高度——如果不能忽视规则,那就打破规则。“这些看上去千篇一律的杂志让我厌倦。”迈克•梅贺 对《创意评论》说,“设计它们的人都是非常专业的设计师,但我想要更有个性的东西。我想要一种超越主流的有趣的样式。”
在传统的设计中,秘诀就是毫无限度地追求细节。然而无论如何人们都应该相信,“丑设计”虽然看起来极不靠谱,但依然是靠传统的设计方法来进行的,甚至要付出比传统设计更多的努力。“你需要极端的完美主义,才能完全驾驭这种设计风格,做到‘不怎么对’可不容易。”休•艾尔德西-威廉在评论设计大师帝波•卡尔曼的作品时这么说。同样,当梅贺被问及有关《032c》被拉长的标题时,他回答说:“最难的部分是决定拉长多少。”
“新丑陋主义”可能会停留上那么一段时间。对艺术和设计比较熟悉的人都知道,在这个圈子里指责新事物是要担风险的。无论如何,没人希望成为那个在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问世时指手画脚,或者在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首演时喝倒彩的那个人。